怎樣看待 Nice 這款 App?
為什麼上面潮男潮女這麼多,是否滿足了人類對品牌和暴露的癖好。是否有模仿Instagram的嫌疑,太像了。
很好的 app,
我最討厭很多人叫嚷著:「我 XX 牌兒的 XXX」或者「我 XX 錢的 XXX」,
而 Nice 很好地滿足了這種人。
於是,他們可以更少的在別的社交圈噁心我了。聚在一起蠻好的。「標籤」和貼紙是這個產品崛起最重要因素之一,原因有二:
1、一種看似有趣的方式,掩蓋了大家極強的「炫耀心理」;2、貼紙增加的趣味性,讓人群得到更好的歸屬感,當然也讓圖片看起來更有趣。
曾經我對社交產品的圖片的屬性總結:A,圖片的藝術屬性,對應攝影社區;B,圖片的關係屬性,在朋友圈你發一個拍的跟翔一樣的照片你朋友都會跟你繞著扯半天,所以微信朋友圈要不要濾鏡都無所謂(微信初期是有濾鏡的,不過做的跟屎一樣,反正要裝B的時候我們都會找個牛B的濾鏡軟體把照片弄的美美噠再發);C,趣味屬性,具有共同愛好的人容易聚在一起討論某個東西(如化妝品社區,a對b說你也在用這個bb霜啊,老娘也用噢,做朋友吧 呵呵呵呵);
2、初期聚集了一群同樣裝逼的種子用戶,當然這群人b格還不錯,然後後面知道nice的人就說:挖,那個nice裡面女神,潮人很多啊,我也要用(心理暗示:我用了我也潮啊,也是女神啊,我呸!!!)「我也要成為那樣的人」是很多社區用戶的一個特別重要的隱形心態。這個道理和看小時代差不多,韓劇和偶像劇都是很多女孩兒的「春藥」。
從產品基礎上說,可以參照:
「一切不適合在主流社交圈分享交流的內容,都會催生垂直產品去支持你「名正言順」的曬、炫、吐槽… 主流社交形態曾經不能滿足的,今天都會有產品來滿足甚至放大你的雙重抑或多重『人格』 「。
垂直圈子的分享避免了主流社交圈過度分享給大家帶來的厭煩感,同時又可以獲得更強的「圈子」認同感。
相對完整的理解參見我的知乎專欄:謬解「認知盈餘」 - 創業紀 - 知乎專欄
具體到產品層面講:
1、nice是一個工具屬性對於某些用戶強於社區屬性的產品,這群人就用用貼紙而已,而貼紙的多樣化和持續更新對於用戶形成粘度很重要,對應的需要nice的運營很強,不斷炒話題推新帖子,給用戶持續高潮;
2、品牌+人 對用戶畫像幫助很大,知道你買得起什麼樣的,喜歡什麼樣的,形成結構化數據後,商業化想像空間很大(他們自己說的數據挖掘),不賣產品也可以導購嘛。
但是能不能形成持久的用戶社群關係,這個還得看命,雖然產品感覺已經出來了。反正目前他們的大部分用戶就停留在點贊的份上,我在nice的賬號獲得了近800個贊,不超過10個評論,這代表什麼你們自己理解吧。
他們ceo說的「nice 曾嘗試過貼紙、私信、同城」目前我就看到貼紙效果挺大的,不過這裡順便贊下nice那個私信功能完全綁定照片的設計,以一個具象的點促進溝通破冰,讓各種「勾搭」更自然,好設計!!!
nice是創始團隊就是典型用戶的範例。不過話說回來,自己是典型用戶的可以服務好一類人,跳出來理解更多可能是服務號一片的人,有時候優勢也是劣勢,看造化。模仿的不是 instagram,有可能是國外的一個叫 swaag 的 app,iTunes 的 App Store 中的「Swaag」
查看它們的版本歷史記錄,nice 最早的版本日期是2013年7月27日,而 swaag 的最早版本日期是2012年5月9日。和朋友聊天,說到現在國內創業做社交的,大多是抱著想致富就買雙色球,還專門奔著頭獎去的心思。因為社交產品一旦衝出來,就是大殺器,用一本萬利形容毫不為過。遠有Facebook,近有陌陌。
智能手機低成本的為網路提供了大量的內容元素,也提供了細分社交產品的可能性。先花點時間,看看國內移動互聯網下,大家都在怎麼做社交。
以上分類粗暴,舉例不足,但可以想像在細分市場里,某個產品想衝出來是十分困難的。而成為爆款,短時間內積攢足夠的用戶量,早日觸發社交產品顯著的馬太效應,這是每家公司都夢寐以求的幸運彩蛋。用戶收益遠超體驗成本是產品爆款的通用規律。再看上面的表,對普通人來講,寫篇通順的文字,唱首能聽的歌曲,拍段完整視頻都是問題,即使做到了,獲得的收益(包含且不限於顯擺炫耀等)也很低,獲得高收益的體驗成本也非常非常高。但是,注意這個但是,普通人拍個還不錯的照片?這還叫個事兒嘛!而圖片本身可變性和可塑性為各類圖片應用提供絕好的了先天條件,圖片社交像雨後春筍一般出現,也就可以理解和預見了。
現在梳理一下做圖片社交的思路。構思降低成本&>構思提升收益&>形成圖片新玩法&>爆款&>足夠存留用戶&>馬太效應&>更多存留用戶&>雙色球到手。按照這個思路對比一下美圖(快速PS效果)、臉萌(簡易卡通頭像),足記(輕鬆電影畫感)……很清晰對吧。只是後兩者在存留用戶環節斷了,原因不再多表。在眾多圖片社交產品里,Nice並不屬於爆款,但是一年內卻成功融資三輪(終於引出題目了啊)。Nice在降低獲取圖片成本和提升用戶收益方面,有著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下面看看Nice是如何精打細算的做圖片社交。
一、
標籤
好的圖片應該能讓看到的人能產生美感及想像力,而不是簡單的記錄。圖片配文字不是新鮮事兒,古有博客,近有微博/微信(配圖)。將博客縮短至140字後,微博出現了;將圖片配字縮短至詞語後,標籤出現了。
- 標籤降低了拍照人補充圖片信息的難度,只需輸入幾個字,甚至輸入時Nice提供了檢索提醒功能,加快了輸入速度,又規範了標籤內容,避免大量無用標籤;
- 提高閱覽效率和體驗,圖片和文字一眼掃光,目光不用上下移動,和彈幕有一拼;
- 增加了想像空間,標籤提供了基本信息,看圖片你腦補了多少信息,圖片就告訴你了多少,好一個「少即是多」!而且標籤設計是動態的,很難不去看兩眼啊,好陰險有木有;
- 提升社交效率,可以把擁有相同標籤的人快速聚合在一起;
- 每個圖片至少配一個標籤,強化了標籤特點,為產品添加新鮮內容;
- 對於Show一族,標籤提供了一條難得秀的途徑,你不懂的,我用標籤告訴你啊;
Nice利用標籤成功的降低了發圖成本,增加了閱覽人的體驗。
二、
貼紙
Nice對貼紙的使用也是爐火純青。
每個貼紙限制總量,先用先得的競爭策略讓用戶有佔到限量款的感覺。
貼紙的設計和話題也是操碎了心,不多發兩個好像對不起設計師一樣。
三、
其他重要的設計和運營
- 美化圖片
飯可以不吃,發圖必須要P!沒有美美的濾鏡,怎麼做一個優秀的圖片社交軟體。現在Nice提供14款濾鏡。預發布的圖片背景有白色和黑色可選,細節考慮周到。
- 點贊系統
不得不說這個點贊系統設計的真是碉堡了。雙擊圖片點贊,再一次降低社交成本。可是更過分的是找朋友中右劃圖片點贊設計,有多少人習慣性的將圖片向右滑動,注意,你剛剛為這個圖片點了個贊!怪不得我每次發的圖再沒有營養,都有人馬上為我點贊……Nice你夠了,不帶這樣哄我的。
- 明星話題
Nice的標籤從第一天起,就和品牌結下了「梁子」。再加之與新浪微博一樣的關注/粉絲體系,自然會吸引一批目標粉絲與Nice用戶一致的明星們的進駐。必然有N多人願意和鹿晗一起嗨,儘管我不知道他是誰……
將Nice和爆款產品足記的百度指數做個對比。可以看到,足記有個明顯的爆發期,而Nice一直小步慢跑的在提升。(Nice在2013年10月上線,指數時間範圍:13年10月至今)
國內做爆款的圖片社交,如臉萌、足記在爆火之後迅速沉寂,但是Nice通過標籤、貼紙以及精心的運營,成功運作近20個月,並保持了穩健的增長。也許這種先鍛煉內功,打造社交屬性,再尋求圖片爆款機會的做法,更適合國內圖片社交的發展。
最後說句廢話,Nice在國內的圖片社交應用中,已獲得較多的關注和用戶量,但想培養成一款雙色球級別產品的話,還有很多路要走。
最近恰好不少人和我提及nice,琢磨了一下,立此存照吧。
我的感覺是,nice更像一款促進熟人之間、粉絲與偶像之間互動的工具,而很難成為一個陌生的普通人之間社區。理由是:
圖片是具有豐富表意性的媒介,豐富程度大到表意會充滿歧義,這個歧義很難通過簡單的標註類文字去解決。歧義太高會阻礙陌生人之間去發起有效交流的。而對於熟人之間,本身對於對方的品味喜好、地理活動區域都有一定了解,願意為對方去付出更多耐心,nice對圖片表意的延展可以恰到好處的更生動更有趣。至於粉絲與偶像之間就更work了,粉絲是真心愿意去探索、琢磨自己所崇拜人的生活的,越是有歧義性的表意恐怕越對他們樂趣無窮。作為一款延展互動媒介的工具其未來空間有多大?這個不好說,君不見instagram掃天下。但光是圖片上可以打tag夠不?反正我是覺得不大夠的。但圖片去拓展去意義深度、指向性、趣味性可做的手段還有很多。——這恐怕可以成為nice的立身之本了。而且作為一款圖片工具,使得nice面臨巨大的聚人氣的優勢,不用先玩社交也有得玩,可以羨慕死一票冷啟動過不了檻的社交產品了。
至於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標籤體系、信息聚合結構化之類。從nice現有產品上看到的sense是不足夠的。標籤的約束性太差了。如果真想後續能用上結構化數據,發揮數據的內容價值而非非僅僅是以第一道的交流價值,UGC不能像脫了韁的野馬。作為Instagram的死忠粉,我翻牆也每天上Instagram。去年10月第一次接觸nice,感覺我在Instagram 發的是我用vscocam精心修改的圖片;而nice就是用它自帶的濾鏡修改一下 ; 同時,我開始對必須打標籤比較拒絕,感覺破壞了畫面感。
今年3月,我看到朋友圈越來越多出現了nice的圖片分享,和一個做社交app的產品經理朋友聊天后,再次下載了nice, 發現用戶活躍了很多,每次發帖必有人贊,十分神奇。甚至有一天,我隨手拍了一張上海靜安寺老房子里茶館的照片,上了精選,沒看手機30分鐘收到上百條贊。 自從那以後,在nice發圖也成了一個習慣,雖然再也沒有圖片上精選- nice給我創造了一個我的照片有可能上熱門的可能性 , 這是抓住用戶的一個點。 同時,nice發圖必有人贊,我猜測可以提高活躍度。我對nice的理解是基於圖片的陌生人社交,它把instagram的私聊功能提升到更直接明顯的位置。 發完圖後推薦相同標籤的圖片和人,也是為了增加交友的可能性。現在再看nice,圖片的質量比半年前也高了很多。
整體我很看好nice, Instagram 被封,給了nice一個黃金的機會,希望這個團隊成功!
我的咖啡專用nice, 在世界各地咖啡館都有apple的足跡~
我認為nice的有三大特點,分別是圖片、社交、標籤。
1、圖片。互聯網社交從最先的點對點Email,到後來的OICQ類聊天社交,到後來出現長文字博客,後來是短文字微博,到目前由ins引領的圖片社交,圖片社交是其中最年輕的,也是潛力較大的,這個市場相對其他來說還十分空白。比如微博方面,國內的騰訊跟網易相繼關閉,其他也處於名存實亡狀態,只有新浪風生水起,可以說在國內的微博市場已經沒有深挖的價值。因此圖片是一個突破口,ins在國內沒法用,其他的過於小眾。
2、社交。這點特點不是最突出的,基於圖片社交,可以更直觀更簡單地曬,曬共同的東西,認識志趣相投的朋友。3、標籤。這不是nice的首創,但很大程度上是nice在中國進行了大範圍推廣。標籤首先可以在自己照片上標明牌子,這樣更加迎合了各種追求big的人士。同時滿足了穿logo不明顯又讓人家知道牌子的需求,可謂是「我要讓全世界知道我的低調」。另外,標籤還可以作為其他的注釋功能,省得po了一張圖下面加一行字。另外,我發現在國內有另外一個團隊做出一個比較類似的應用IN - 我的生活IN記,其創始人對這個app有簡單的評價愛圖購為什麼會推出in?? - 黑羽的回答。
簡單來說,用這種標籤圖片的app可以用來積累大量有共同需求的用戶,這實際上就形成了某種意義上的粉絲效應,而第三方就可以利用這個粉絲群體進行目標明確的轉化,將他們轉化為自己的潛在用戶,從而達到商業收益。目前還沒有找到相關資料,不過個人認為nice應該也是走這條路的。
一夥水軍,在知乎推廣東西真是好!
朋友圈不能發的圖就全發nice當日常了
試用了幾次nice,照片加標籤可以便捷的表達上傳者想傳遞的信息,一圖勝千文,網友不用再思考如何組織語言來描述,碎片化的表達方式更符合移動互聯網的潮流。
那裡就是生活著郭比特們的世界吧
自從ins給禁後,很多人都在玩這款APP,我也下了個來試試,以下是我對此軟體的評價。
軟體視圖與ins神似 insnice求新意…………… 再說nice的優缺點優點:又一約炮神器,年輕人多,可觀看同城的用戶,濾鏡相對多(13個,ins19個),標籤功能(ins也有圈人功能),有新奇的貼。 缺點:用戶體驗差(繁瑣),數了一下發個圖最少要點12下(ins5下)。必須要貼標籤。(發圖發到我心累)總結,facebook給禁後,微博出來了。instagra給禁後,nice出來了。這是給國產發展的機會,微博和nice更符合國民需求,抓的住國民心理。 所以他們火了。nice是一個與好友分享圖片、標籤的社交app。因其天生自帶商標屬性,因此電商模式非常明確,且購買轉化率不會低,它可以做到微博想做卻沒做到的事。
帶你裝逼帶你飛,我覺得目前還是比較小眾的,由於有大量的美女,還是有潛力的。
nice品牌濾鏡的圖片+標籤形式簡單而拓展性強,通用型的圖片社區最好依託在騰訊、新浪微博這類大的社交平台,用戶基數和關係都在那裡。衣食住行生活化的內容,表達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或態度,同時通過標籤的聚合,把信息聚合結構化。而且對於跟風的潮流愛好者來說,是一站式關注潮流的不錯選擇。
nice這個app中的一鍵備份Instagram照片的功能讓人疑惑這二者是有什麼內在聯繫,么?是否因為ins在國內被禁對nice的越來越多人用有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