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同商超的同種商品不符合經濟學中講的「一價定律」?
02-22
一般標準化的而且有無數供應商和消費者的商品應該符合「一價定律」,而同一座城市中的不同商超,連大米等基本商品都經常賣不同價格,理論上這似乎是不應該存在的現象
經濟學的定律,特別是簡單的供求關係的一些分析,是模型,不是實際實際上的東西要複雜得多,譬如東哲兄裡面說的概念是指交易費用為0
但是交易費用不可能為0,也就是我去便利店買一瓶飲料和去沃爾瑪排半小時隊買一瓶飲料的交易成本是不可能相同的,因此同樣一瓶飲料的價格也不會相同
百度百科對一價定律的定義是「一價定律可簡單的表述為:當貿易開放且交易費用為零時,同樣的貨物無論在何地銷售,其價格都相同。這揭示了國內商品價格和匯率之間的一個基本聯繫。」 (1)從不同地域來說 a,同一個國家不同地區
一個國家之內不存在貿易關稅,故價格差異來源主要來源於廠家因為物流費用的差異產生的價格差異
b.不同國家 關稅 + 物流, 簡單; 不詳表。 (2)同一個區域 a.假設不同一價定律的條件為貿易開放,超市用品一般都是由經銷商在做,一般是地區專營,不滿足貿易開放的條件。
b.超市渠道貨源價格不同 因為存在結算方式(現結、賬期)以及賬期時間的不同,不同渠道的進貨價不同。 c.超市運營成本不同、定位不同 KA和CVS的定位和運營成本不同,價格必然不同不同超市的同一個品牌的商品,其實就不是同一種商品了。一價定律應該是指如果有價差,唯利是圖的商人會有進行套利的活動,而這種套利活動會將這種價差減少(但不會消失)如果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時間,向不同的人群按不同的價格銷售同一種商品,這就是價格歧視(經濟學上歧視這詞無貶義,或者可以改為中性的價格分歧)
這跟某水果手機在中國的價格和在別國的價格不一樣是一個道理的
同樣一根B2鉛筆,1根明碼標價1萬元,1根明碼標價1元,兩者都合理。
推薦閱讀:
※比特比究竟是什麼鬼東西?
※募捐的基本常識與羅一笑她爸錯在何處?
※國企混改,長久夫妻還是露水一夜?
※你應該需要了解的M2
※長子變棄子,到底是誰坑慘了東北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