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是否認同山河大地是如來?
這是虛雲老和尚把杯子打落時的境界。大乘認為有情無情共一體,是不是人和石頭沒區別,這是什麼思想,還有南傳是否也有相同的定義或概念
我今天就是要得罪你一下@護法居士 ,也掛一下人!(匿名不是怕什麼,而是為了不污染別人的時間線)如果之前還覺得你只是性格極端(評論區語言很粗暴,無視他人的意見,強行用經文答題給他人增添煩惱),那麼你這個回答別說做一個佛教徒,就連做人最基本的禮貌都沒有!「小乘」這個詞屬於侮辱性質的辭彙,除了不了解佛教的人用,學佛的人討論問題,用「南傳」或者「上座部」稱呼屬於基本的禮貌,你一個天天粘貼經文還「護法」的人,卻說這麼粗俗的話,以後再到處粘貼經文「護法」前請先學學禮貌吧!
世界一體的觀念無論在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道家、儒家(宋明理學及其後)等諸多學問中都是被廣泛承認的,並認為是至高無上的真理。
但是
所有的外道都在談論各種各樣的「我」,例如真我、梵我、自我、本我、大我,神我,唯有佛教在談論「無我」。
事實上,中國佛教的詮釋路徑整體上來說是將中觀的緣起意義上,「空」的「普遍性」視為「大我」即本心、佛性、如來藏,將「阿賴耶識」的清凈種子視為「本我」即本心、佛性、如來藏。
這個思想的源頭如很多人所言的可能源自於印度教的「梵我一如」,但當你了解古代史後會發現這種思想幾乎到處都是。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我覺得康德的解釋很有道理,因為每當人思考或者言說問題的時候,「我思」伴隨著一切表象。
對於自我的主體性的承認一方面是綜合所有感覺雜多和概念對象的基礎,另一方面當每一個人試圖認識、言說世界的時候必然被「我思」主體所統攝。因此,任何感官和表達必然伴隨著一個邏輯前提就是「我」無論是實體意義上(笛卡爾式)還是邏輯意義上(康德式)都「存在」。因為在根本上對自我主體的承認的同時意識到自我的在自然屬性有限性,進而將自我主體進行擴大為一個包含所有的「絕對必然的存在者」。這個過程在笛卡爾和聖托馬斯式的上帝存在證明中有所描述。簡單地說是人的有限性是通過世界整體性的「大我」實現的。而因而有惡所產生的道德意義上的有限性進而沿著同樣的邏輯通向「真我」。
但在佛教看來,人類自我意識,或者說人類綜合雜多表象的能力的來源恰恰是因為根本無明所產生的「愛」進而「執取的結果。
如來藏思想的真正源頭與其說是印度教,不如說是對自我存在根本意義上的確認,這個確認在邏輯上綜合了一切表象,在對象中重新確立的「我」,在佛教看來,這個思想的根源是「根本無明」。
那麼基於此我試著寫幾個觀點吧(全部從慧學角度詮釋,不從戒律角度詮釋,有不同意見者請勿從戒律角度反駁)
1.中觀學派在理論上是對原始佛教觀念、概念、方法的高度抽象,其核心是緣起、中道、假名、無我,進而抽取出一個最普遍的概念,也就是「空」。「空性」的普遍性的基礎是緣起的普遍性,因此空性可以用于山河大地。
2.瑜伽行派的阿賴耶識的無漏種子不是「如來藏、真如、本心」,因為識所揭示的範圍僅限於「有情」的生命形態之中。
3.瑜伽行派根本堅持「無我」觀,因為佛教的言說方式的核心是「假名」,用西方哲學中的術語也就是「唯名論」,那些被認為是「我」的實體意義上的概念,本質上是一些伴隨著「我」的現象的名稱。
4.「如來藏」系在佛教中的邏輯是將3中的一些名稱視為「存在的實體」,亦即將瑜伽行派中的「無漏種子」詮釋為「真我」,進而通過中觀的類似於普遍性的論述將其範圍擴大到一切,進而形成「大我」。將中觀的「空」和唯識的「識」超越適用範圍去廣泛運用後形成的產物。
5.但在印度和中國相當長的時間內如來藏思想仍然有自己的貢獻,因為與外道學說相似,方便其傳播到外道,同時哪怕在法上衰微,但修行次第、禪定方法乃至於戒律相當意義上被尊重。但會昌法難之後,禪宗之中佛教修行次第幾乎絕跡,對法意的思考基本停留在雞湯般的寓言故事,和假大空的「宇宙真理」。
6.不過我倒是覺得,佛教的觀念意義上的類似於商羯羅的「不二一元論」的思想可能來源於印度教,但這個思想本身在中國與道家高度契合。禪宗後期廢棄了「次第」,採用寓言式的「禪門公案」來詮釋問題,在一定意義上給我一種《莊子》的既視感。因此,我覺得禪宗可能是真正意義上「道家的宗教」。
以上
很多論證只是思考,沒有論據,算是一篇民哲文章。曾經有人批評過郭德綱的作品中打人,郭德綱很無奈的表示,在電影電視劇里你知道是假的,怎麼到了我這都成真的了?
現觀緣起不是一種境界,本質上是不可能用語言完全表達清晰的。不過在實證無常非我的那一瞬間,伴隨智慧的升起,修行者本人的確會升起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每位曾經經歷過的修行者都不盡相同,但是相同的是,每位有過如此經歷的修行者都明確的知道這僅僅是一種感覺而已。
於是,修行者處於種種目的,或為了印證,或為了教學,或為了感慨,把這種感覺記錄下來。但是他們心裡無比的明白,無論怎麼描述,都無法淋漓盡致的把這種認知表達出來。所以學生從來都是摸不到頭腦的參,老師也從來都是費勁心機和口水來描述和解釋。而最終學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體會到了老師體會的,看到了老師看到的,經歷過了老師經歷過的,回頭看看並不是老師賣弄玄妙,而是老師已經在本無力可施之處挖空了一切心思。正所謂禪宗無上心印,一切盡在不言中,卻又不言而言。
真正的禪宗,教外別傳的禪宗,從來就沒有執取過任何假立概念為真,而是打破一切妄念,包括打破打破妄念的妄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所住而生其心,放在《金剛經》里你認可,換成外離相內不亂就開始批判了?你堅信空、阿賴耶識是假立,為什麼到禪宗這裡,如來藏、自性都成真的了?
事實上,被誤解的禪宗一直致力於打破這種名相的糾纏,從如來藏到真如自性,再到空性,化繁為簡。而唯識從六識增加到阿賴耶識、末那識、阿陀那識,無中生有了業力種子說,徒增理解和實證的難度,再加上無知者因此而產生的諸多口舌葛藤,想必這也並不是唯識論作者想要看到的結果。
不認同。我認為中國的禪宗是和南傳佛教的主張是完全相反的兩個宗派。南傳佛教或者原始佛教主張理工科思想,一是一,二是二,如實知見,也就是中國常說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從未有過見山非山,見水非水的情況,而禪宗基本沒有過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全部似是而非。南傳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大概率是認同科學家的,如果科學家認為人和石頭沒區別,那麼只能說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南傳的學習注重邏輯思維。阿含經裡面每每提到「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就是說學習南傳需要「聞思修」,在確實理解教義的基礎上修行。人與石頭的區別在於人有五蘊,石頭沒有。
禪宗大概是一種藝術,需要用超脫的思路去感知這個世界。所以你可以把禪宗的「根性」理解為「藝術感」一樣的東西。禪宗到了狂禪時期,已經是行為藝術了。
補充一下我對佛教的分類吧:
解脫派:自我解脫(南傳,阿含,律宗),忽悠解脫(中觀),魔幻解脫(唯識),外力解脫(凈土宗,經懺)
覺悟派:藝術覺悟(禪宗),魔幻覺悟(天台,華嚴)
找死派:密宗
準確的說法,其實是山河大地,與如來同一法性,即法無我性、空性、平等性,無為法性不是只在有情的身心五蘊,而是具有遍布意義的。這不是在緣起的有為法層面抹殺了有情和無情的差別,所謂的一體,其實是一性,空性或者說無自性性,是無差別性。這個一體,必須以空性為跳板進行理解,不要看到體就附會到本體論。至於南傳,南傳主要圍繞身心五蘊而說,以速證阿羅漢為主要目標,對於身心五蘊之外並不怎麼關心,論師們也很少就此有解說和發揮。
不是,這是一種典型的邪見。不排除有人修到初關破了的時候會產生這種感覺,但是如果認可這種錯覺就會走偏。
禪宗如果走對了路,本來也是很殊勝的。因為這就是在一切事中見緣起。但可惜的是被如來藏帶偏了,加上對四聖諦不夠重視。後來成為了狂禪、口頭禪。可以說是很遺憾了。
——————貼一篇文章——————
認賊作父:偽大乘妄執識心為常住「真心」 佛陀早有經典論斷,若妄執有常住不壞「我」者,必於五陰妄見有我,且一定逃不出五陰是我、異我、相在等二十種薩迦耶見。
比如:
「若諸沙門.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諸沙門.婆羅門見色是我.色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識異我.我在識.識在我。愚痴無聞凡夫以無明故。見色是我.異我.相在。言我真實不舍。」(《雜阿含經》)
繼承婆羅門教義的偽大乘所妄認的真心、自性或《楞嚴經》所說的「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實際上正是識心,識心完全符合偽大乘所謂「真心」的種種特徵。
佛陀在《長部·梵網經》中,詳細列出了婆羅門教等外道所具有的六十二種邪見,包括誤以為證得涅槃或真心的各種邪見。
第一種誤以為證得涅槃或真心的邪見,就是如源自印度婆羅門教性力外道的喇嘛教般,妄認在男女雙修的性交中生起淫慾大樂之識心為涅槃或真心。
比如:
「諸比丘!今某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說、如是見:『汝!此我實於現在具足、滿足五欲樂時,汝!此我則達最上現法涅槃。』」(《長部》)
這種妄認五欲大樂之識心為證得涅槃或真心的邪見,太過低級齷齪。佛陀對此說得很清楚:「五欲樂是無常、苦、變易性,由其變易性而變化,即生起憂、悲、苦、愁、惱。」(《長部》)
其次,就是誤以為離五欲樂、證得初禪乃至四禪等諸禪定,就是證得涅槃或真心的邪見:「若無五欲娛樂。是則見法般涅槃。若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乃至第四禪。是第一義般涅槃。」(《雜阿含經》)
比如,有最上現法涅槃論者生如是邪見:「此我確實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之初禪住時,汝!則此我到達最上現法涅槃。」(《長部》)
初禪等種種禪定,之所以容易被妄認為證得涅槃或真心,是因為自證得初禪開始,就已得喜樂與光明遍滿之心,且此心還具有無量周遍、不可指認、本自清凈、能生萬法、「本不生滅」等偽大乘所妄認「真心」的特點。
先看看初禪所具特徵。
比如:
「五正定支。喜偏滿,樂偏滿,心偏滿,光明偏滿,相觀察。」(《長部》)
「初禪有五支。覺.觀.喜.樂.一心。」(《中阿含經》)
第一,證得初禪時得喜樂遍滿之識心,「所生喜樂,使之浸潤充溢,以其全身到處由離所生喜樂而無不透徹。」(《中部》)此時可謂歡喜無量,故而偽大乘誤以為已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也就是妄認證得初見自性的初地菩薩,或曰登歡喜地。
第二,證得初禪時得心遍滿,此心乃離色、聲、香、味、觸等一切欲想的識心,以識心非色故無有色相,無內無外、無中無邊、廣大無量、周遍虛空,偽大乘則誤以為證得心包萬法之「真心」,如《楞嚴經》所說「色身外泊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此為墮入色在我中之邪見。
第三,證得初禪時已離欲得見識心光明遍滿,以識心非色故無有色相,且識心自有無量光明,「識無形,無量自有光」(《長阿含經》),只是曾被五蓋所覆遮蔽不見罷了,偽大乘則妄認空明周遍之識心為「真心」。
第四,證得初禪時已離文字相,語言文字皆寂滅止息,「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雜阿含經》)
於初禪中,內在的尋求、伺察之心依然在檢查和指認,比如,在指認心解脫的「清凈一心」時,內心可以生起「這就是清凈一心」想,但是卻沒有對「這就是清凈一心」這個語言文字的命名,恰如啞巴做夢說不得,否則,生起語言文字的當下就會退出初禪,光明頓失,這幾乎是所有乍證初禪者都遇到的情況和體驗。偽大乘則妄認離文字相、離言說相、不可用語言命名和指認的識心,為本自離相清凈之「真心」。
第五,證得初禪時空明周遍之心,正是生起一切五陰名色之識心。依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正因為識心生起一切名色,偽大乘則誤以為此識心是能生萬法之「真心」,唯識宗邪說亦基於此。
第六,證得初禪時,始見無始劫來「常住」識心,偽大乘則妄認此識心為本不生滅之常住「真心」。
十二因緣法為俱生俱滅之俱時因果,此有則彼有,此滅則彼滅,無明乃至老、死等諸法一有俱有、一滅俱滅。「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雜阿含經》)
無始無明,無始以來未曾有滅,假若無明一旦壞滅,則永不復生,行、識、名色乃至生、老、病、死等大苦聚,一時俱滅。
無始識心,無始以來未曾有滅,假若識心一旦壞滅,則永不復生,識心所生名色乃至生、老、病、死等大苦聚,一時俱滅,此則為無餘涅槃。任何眾生,只要沒有入無餘涅槃,哪怕證得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定乃至滅盡定,此識心亦不壞滅。
首先,無想定,雖曰不念一切想,不思善不思惡,卻並非完全無想。
比如:
「有二因二緣住無想定。云何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無想界。」(《中阿含經》)
得無想定或無想天的眾生,尚有「念無想界」之一念,此一念可知於五百大劫中識心未有生滅。
比如:
「聲聞弟子一念中。極多能知一世……是輸毗陀前身。從無想天命終。來生此間。無想天壽五百劫。以是故說一念中知五百劫。」(《律》)
故而,亦有外道誤以為證得無想定,就是證得不思善、不思惡的本來面目或真心。
禪宗《壇經》中說:「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就是本來面目。然而,於見色聞聲的當下,見聞覺知等六識俱在,連唯有意識想知不滅的無想定都稱不上,實屬妄認六識俱在之意識覺知心為涅槃或真心。
由於偽大乘信徒篡改之習徹入骨髓,在六祖慧能去世幾十年後,《壇經》已被編造出數個差別很大的不同版本,況千餘年後今日之《壇經》又何足信,這也是古今中外佛學界所公認的歷史事實。比如,六祖去世不久,南陽慧忠就曾說:「吾比遊方。多見此色。近尤盛矣。聚卻三五百眾。目視雲漢。雲是南方宗旨。把他壇經改換。添糅鄙譚。削除聖意。惑亂後徒。豈成言教。苦哉。吾宗喪矣。」(大藏經《景德傳燈錄》)
其次,即使修成無色界最高處的非想非非想定,同樣有自知為非想非非想之一念。因得非想非非想定或非想非非想天的眾生,自覺已證得八萬四千大劫不見有生滅之心,故而,亦有外道誤以為證得非想非非想定就是證得涅槃或真心。
於三界最極寂靜之非想非非想處,若知此「常住」之心亦為緣生緣滅之識心,即知此心非我,則可於此心得解脫,證得涅槃。否則,若誤認此識心為常住「我」,饒經八萬四千大劫,則必再墮輪迴,受生死苦。
再次,即使是入滅盡定,包括意識在內的六識等想知皆滅,也只是滅盡受陰、想陰,故而稱為滅受想定,行陰與識陰並沒有滅。
滅盡定中六識暫滅而識陰未滅,這對總別、種屬、體相不分的偽大乘「大師」們來說是很難理解的事。
識心與其所生六識的關係,可借用偽大乘對體與相的比喻:水與波。有波無波,水體可在;有六識無六識,識心可存,滅盡定即同此類。假若識陰亦滅,那就不是滅盡定,而是一切名色皆隨之滅盡的無餘涅槃了。
因一切眾生之識心,無始以來「常住不滅」,故而,偽大乘妄認此識心是本不生滅之「真心」。
然而,此識心雖似常住不壞,卻是十二緣起法中的一支,實為緣生緣滅之法,一切名色或五陰身心之中,是由識心喜貪攀緣識心自身乃至名色而致生死。若識破此心本來虛偽面目,識心壞滅之時,正是諸法滅盡入無餘涅槃之日。
比如:
「何由無名色,永滅無有餘。應答識無形,無量自有光。此滅四大滅,粗細好醜滅,於此名色滅,識滅余亦滅。」(《長阿含經》)
偽大乘只是繼承了婆羅門諸外道之教義,故而妄執識心為常住心,生種種薩迦耶見,從而輪迴無盡、解脫無期。
創建時間:2014-8-20
天鑒出品 http://www.tianjian.cc
南傳沒有,印度教倒是有這種萬物皆梵的概念。
看了題主的問題,和下面的諸多評論。覺得還是有必要從大乘的角度,講講虛雲法師的這段話。
《楞伽經》大慧復白佛言:世尊,為言說即是第一義?為所說者是第一義?佛告大慧: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第一義。所以者何?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
- 佛告訴大慧菩薩「依聖教言說去修證,所契入之境界,方是第一義,並非言說(語言文字)本身即是第一義」語言文字本身不是第一義諦,語言文字也不顯示第一義諦。
所以虛雲大師悟後偈,若你僅僅從字面含義上去理解,那真的就是「依文解意,三世佛冤」,也如禪宗講的「一句合頭語,千古系驢橛』」開悟的人講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話,或者立了個宗旨、名相。後來的人,一個兩個落入語言文字相中,抓住這句話不放。而不解其深意。
- 那麼如何理解虛雲法師這句:「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結合《大乘起信論》里這句話其實就好理解了: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此義云何?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 這裡就不展開一句句講了,先講個比喻(注意這個比喻只是為了方便理解,和實際不同,不要硬套):我們每天晚上都會做夢,夢中有個我,有他,有山河大地等等。那麼請問你,夢中的「我」是誰?夢中的山河大地何來?
- 你做噩夢的時候為什麼會害怕?因為你認為夢中的那個我就是我,而不知道實際一切的一切,夢中的我,山河大地都是你「自心」所現的「相」這就是金剛經所言:「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以為夢中的我是我,而以為有個我)。這就是所謂的「心不見心」(你做夢的時候,夢中的「我」並不知道自己是夢中所生,並不知道自己並不存在,並不知道自己是心所生)。
- 所以起信論里這句言:「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夢中所有的一切,不都是如夢如幻,哪裡有個「體」可得?)
你懂了這個道理,懂了這句,回過頭來再看法師這句:「山河大地是如來」,其實根本不是和你說什麼有情無情共一體(只是方便說法,不要落入文字相),也不是說什麼人和石頭沒區別。哪裡有個什麼一體不一體呢?哪裡有個體可得?
在近代、當代眾多西方靈性體系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些靈性體系有個共同的特點,用一句英文就:one is all ,
這個靈性體驗已經遠播影響到西方乃至世界,再不僅僅是印度教,藏傳,道統,大乘,禪宗,乃至新時代靈性「贗品」的專屬領悟。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二,真常唯心,樊我,如來藏、天人合一 等等均是one is all 。
自然也包括山河大地一體
圖片是一檔西方某某視頻影片的截圖,忘了名字。
………………………………(分割線)
造成這種體驗認識的根本原因,我妄自菲薄,膽大包天,不負責任的 以為 所有 one is all 的體驗大多都只不過是很膚淺的禪境(禪相),也許有個別達到了四禪 心一境性 ,並都把這些當成了最終覺悟的真理。其實,都是缺乏觀察思維的結果,止定是沒有思維智慧的,他們都不懂 止 和 觀 的區別。山河大地既是有情,山河大地也是無情。
山河大地既是有情幻覺,山河大地也不是有情幻覺。山河大地不離有情幻覺,有情幻覺不離山河大地。
有情、山河大地本是空性,有情證得山河大地既是為如來、真如,也是為為幻影、如泡沫,便證得一切智智,證得無上菩提,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
山河大地,如果沒有人的存在,就是自在自為的存在,與佛教沒一毛錢的關係。
山河大地,如果只有基督教的存在,那就是上帝的作為,一切為了榮耀上帝!
山河大地,如果只有佛教的存在,那就是萬法唯心,心識所成!就是如來法!
山河大地,如果是只有唯物論者存在,那就以客觀存在,與人的認識沒有一毛錢關係!
你是啥人呀?
===================================================================
漢族人學佛之人,最典型就是王陽明。如果你要評價漢地佛教,就想了解王陽明。
佛學的四句【【有性不能現觀無性,無性不能現觀有性,有性不能現觀有性,無性不能現觀無性,有得、現觀,然離四句】】。
佛學四句,說的是說,一切法本空、無自性,學佛之人,需要以無我、無心去體證、現觀一切法,與一切法相應。然而,一切法無所得,一切法既是有性、又是非有性、觀不可得,一切法既是無性、又是非無性、觀也不可的,一切觀的觀者、觀所不可得,觀本性空,觀主體【我本空】,觀的對象【一切法】本空,觀的方法本空。
佛學四句用句漢族人的詩歌表達的更準確【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王陽明把佛學四句,改變為心學四句。【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陽明四句,就是漢地佛教的核心思想--如來藏思想體系的準確表達。他的體、動、良知、格物,都指的是【我】之如來藏我之真心。
陽明之如來藏,把佛學的一切法空偷換概念為無善無惡,把一切法性偷換為本體,這裡面大前提就是在儒學倫理的下面,善惡的道德價值的絕對的存在,這本身就是與緣起性空的理論背道而馳的。
陽明之如來藏不是寂靜不動的,不是如如不動的,是有善有惡的判斷的,這一點吸收了儒家道家的易經的思想,【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而佛學的一切法攝受一切法,般若攝受一切法,菩薩行攝受一切法,世間法攝受一切法,出世間法攝受一切法,這才是佛學中的幻化與攝受,但絕對沒有善惡的道德判斷在前面為條件。
陽明之如來藏,認知到善惡之區分,而隨後採取格物分別之法,那就完全背離了佛學緣起性空的理論。陽明的如來藏,已經不承認【無我】了,不承認【一切法不二不可分別】,而是有一個大大的【我】,在進行價值判斷,而這個判斷只有依靠我的良知,而不看因緣關係、不看境界,一切由我來判別,。由我來決定是善是惡,我已經成為主宰一切的【上帝】。
明朝的東林黨人就是陽明四句的堅定不移的信徒。
王陽明肯定不得好死,他一方面忠君,一方面又要佛心的大自在,一心二用,違背一切法皆是空,一切心本是幻。他當然不得好死!
===========================================================================================
Roreuqnoc回復善飾木偶5 小時前
大乘裡面我比較贊同禪宗,主要是禪宗突破了原來佛教悲觀的色彩,適合我這種沒有出離心的人。
爵士貓回復Roreuqnoc6 分鐘前
佛教不悲觀,只是你的心悲觀而已。禪宗只是適合漢族人,在高度專制的政治體制下,不能思辨,只能棒喝的學佛思路。
Roreuqnoc回復善飾木偶6 小時前
中觀、唯識是從「法無我」「唯識變現」兩個角度去我執,和阿含是一個方向的,你可以認為他們繞了個大圈子,或者暴力去我執。
如來藏系才是完全脫離了原來的佛教,自成一派。
爵士貓回復Roreuqnoc10 分鐘前
如來藏體系在漢地,才是轉化為漢族的思想與國學,印度人是沒有如來藏體系的。
Roreuqnoc回復善飾木偶6 小時前
你就算黑大乘也沒用,如來藏系的正統:禪宗、天台宗、華嚴宗都已經完蛋了。
現在都是凈土宗跟密宗,你再批判中觀、唯識、如來藏能撼動凈土一根毫毛嗎?
所以在知乎上批判大乘是沒用的,現實中的阿公阿婆就一句念佛,而高知識分子都當你們是一路貨。
爵士貓回復Roreuqnoc4 分鐘前
漢地佛教是建立在儒學基礎之上的,漢族人把佛學的空性思想,巧妙地與儒家的仁愛忠君思想結合,把印度的阿賴耶識的理論無限擴大化,才有了如來藏思想體系。漢地佛教的核心就是如來藏思想,現在的禪宗、凈土、天台也談空,那是在妙有的基礎上談空,而不是印度佛教的緣起性空、一切法空。
而南傳佛教基本上傳承了印度佛教的思想,還是堅持一切法空、畢竟空、有情類空、佛空、菩薩空的思想,南傳佛教沒有與世俗政權意識形態保持一致的壓力,所以改變的少。你如果學南傳佛教,就能體會南傳佛教一切法空、一切有情空的情懷。
南傳佛教的意味,漢族人是很難理解的。建議你讀【大般若經】有助於理解漢地大乘佛教與南傳佛教之區別。
小十部回復辛放(作者)14 小時前
王陽明的無我,是指克欲。禪宗的禪的無我,是要趨近對象,直至成為對象,成為了對象本身,即稱為無我。不觀察,已經是對象本身了,何談觀察,一隻眼睛何來看到自己的本身?
爵士貓回復小十部4 分鐘前
王陽明的無我,只是一種隱蔽的我。禪宗的無我,是一切法的無我,一切法空,哪有我,哪有物,哪有觀察,哪有物我一體。你說的是莊子的無我,不是禪宗的無我。
小十部14 小時前
預設立場?就是一隻上帝的眼睛呀
爵士貓回復小十部6 分鐘前
你先把上帝的存在假設為一切法之大前提了!
小十部14 小時前
我思故我在,這句話里都沒有談預設立場。哲學從笛卡爾開始,是個轉折,本體論結束啦
爵士貓回復小十部3 分鐘前
笛卡爾只是延續古希臘哲學傳統,重新把【人之思】引入哲學。要通過人的思,笛卡爾希望通達上帝,笛卡爾是康德、黑格爾、馬克思之先驅。
辛放(作者)回復爵士貓1 小時前
在尚未了解之前在此斗膽做一個定言式地猜想,非理性主義的詮釋,本質上類似於對佛教中「心不相應行法」的詮釋。這在多大意義上脫離「我見」,我真不覺得。尤其是當代法國哲學中,主體性問題也一再作為核心問題探討。至於基督教,現代基督教神學幾乎一類人走向歸向絕對的信仰,如同卡爾巴特等人一樣,另一類徹底解構基督教的宗教意義,作為文化意義上的信徒,感念基督宗教的道德價值觀對於世界的重要性,所謂解放神學、科學神學大概就是這一類。
爵士貓回復辛放(作者)3 分鐘前
卡爾巴特,提出教會不是上帝,震撼了我。所以,我把佛陀、佛學、佛教、迷信做了嚴格的區分,就是受卡爾巴特影響。佛學的緣起性空,就是一個無法否定的絕對原則,他與世界是個奧秘是一體的。
爵士貓回復辛放(作者)1 小時前
海德格爾的哲學論稿不是天書,我在知乎上的文章有解讀。海德格爾思想核心----前理論的東西 ,內容意義、關聯意義和實行意義構成的整體意義,2 讀後感 - 知乎專欄
海德格爾思想核心----前理論的東西 ,內容意義、關聯意義和實行意義構成的整體意義 1 讀後感,海德格爾思想核心----前理論的東西 ,內容意義、關聯意義和實行意義構成的整體意義 之五 讀後感。海德格爾思想核心----前理論的東西 ,內容意義、關聯意義和實行意義構成的整體意義 之四 讀後感海德格爾思想核心----前理論的東西 ,內容意義、關聯意義和實行意義構成的整體意義 之三 讀後感。
爵士貓回復小十部3 分鐘前笛卡爾只是延續古希臘哲學傳統,重新把【人之思】引入哲學。要通過人的思,笛卡爾希望通達上帝,笛卡爾是康德、黑格爾、馬克思之先驅。爵士貓回復小十部28 分鐘前
王陽明的無我,只是一種隱蔽的我。禪宗的無我,是一切法的無我,一切法空,哪有我,哪有物,哪有觀察,哪有物我一體。你說的是莊子的無我,不是禪宗的無我。
小十部回復爵士貓13 分鐘前
我說的上帝之眼,即這種客觀的視角,是阻礙參悟禪宗的禪的障礙啊。我反對上帝視角啊。
爵士貓回復小十部3 分鐘前
哪有客觀?客觀與主觀是一體的假設,不可分!假設客觀,就是承認法有實體之存在。
小十部回復爵士貓12 分鐘前
對莊子的無我與禪宗無我,大不同。
爵士貓回復小十部3 分鐘前
莊子承認物是先驗的存在,人是後天的存在,人只有忘我,人與物同體,才可得到永存,這就道家修鍊成仙的理論基礎,所以道士煉丹求長生不老,於天地永存。佛法就是一切法緣起性空,自然無我、無法。
此是大乘境界,非小乘根性能了。
是菩薩
或於一微塵中。置三千大千世界鐵圍山川。而不迫迮。或二或三。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諸莊嚴事。示入一塵。或以一世界莊嚴事。示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或以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眾生。置一世界中。而不迫迮。或以一世界眾生。置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中。或以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入一塵中。而不惱眾生。或於一塵中。示一切佛神通力莊嚴之事。或於一念中。現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身。於一身中。示無量手。以一一手。執恆沙蓮華。以散諸佛。雜香。末香。幡蓋。寶物。如是一切莊嚴之具。皆以手執。供養諸佛。於一一身。亦復如是。又一一身化塵數頭。於一一頭。有塵數舌。以是神力。讚歎諸佛。如是等事。於念念中。遍滿十方。於念念中。以神通力。無量世界。示得佛道轉法輪。乃至大般涅槃。於三世中。以神通力。示現無量身。於自身中。現無量佛。無量佛土莊嚴事。於自身中。示一切世界成壞事。或於一毛孔。出一切風。而不惱眾生。或以無量無邊世界。為一海水。此海水中。作大蓮華形。色光明遍無量無邊世界。於中示菩提樹莊嚴妙事。乃至示得一切種智。或自身中現一方世界摩尼寶珠。日月星宿。一切光明。乃至十方所有光明。亦復如是。或口噓氣。能令十方無量世界悉大震動。不令眾生有恐畏想。或示十方世界水劫盡。風劫火劫盡。而眾生身隨意莊嚴。或於自身示作如來身。如來身作自身。如來身作己佛國。己佛國作如來身。
禪宗的很多偈語,是先有了 思議不能及的體驗,然後再付諸言辭轉譯的。
轉譯後的字句,更好的用處是佐證,而非複製還原。
就像打開的煙捲,攤開的還是那些煙絲,卻無法還原之前的三維信息。
何況,真無上的悟境 ,不止三維,還超越時間的桎梏。
一時,山河大地,草木沙石,瀚海星河,路燈梧桐,樓房過客,鞋帶褲衩,一切的一切,從來是一體的,
過去,未來,與現在,沒什麼格外重要或不重要,
生,死,好,不好,都可以。
再也不必為了未來的果相掙扎經營,屠刀左手換右手,徒勞。
也不必為從前的恩仇起什麼應對,都好。
沒有了隔閡,也無需設防,
黑夜不再是未知,白晝也並不喧鬧。
睡著,或醒著。
一切存在著,一切都完美極了,
增不多,減不少。
也沒有開始,哦這就是無始!
夢裡的一切清清楚楚,還有個遙遠的名字,曾叫做「我」。
夢醒的一切清清楚楚,一切不需要這個名字,一切里,沒有「我」。
也沒有不是我。
所謂聖諦第一義,所謂識得一萬事畢,
所謂天得一以清,所謂抱一為天下式,
所謂不二,所謂一切即一.......
在真相面前,都不重要了。
公眾號:rxsj99
他們認不認同不知道,山河大地孕育眾生,滋養萬物,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從這個角度來看是可以認同的,每個宏大和微小的事物都在宇宙內,內在都有其法則,也就都具佛性,何必糾結認同與不認同呢?
大乘不是說做人要老實嗎?怎麼這麼不老實!全都是幻覺!幻覺!
朋友,其實你理解錯了佛對於「真如」(「如來藏」、「佛性」)的解釋。
有情、無情不是共一體,而是兩者都是由「真如」所變現,從「性」(理)的角度來說,有情、無情確實有同一個源頭,如果用現代人的比較好理解的角度來說,整個世界的誕生,不管是有情的生物,還是無情的物質,他們都由同一個因緣而產生,不過要說明的是,佛教所探討的不是世界誕生的源頭,而是會比這個講得更深,佛教討論的是「無生」是什麼?或是「無相」是什麼?
在「相」上來說,「有情」與「無情」當然有區別。「有情」因為有前七識,所以能通過修行而成佛,而「無情」沒有這樣的情況。
至於南傳,我估計沒有,因為南傳沒有講到「第八識」,也不會講「真如」,所以不太可能理解大乘的義理,實際的情況也是如此。
不知道大乘認為有情無情共一體是從何而來, 老和尚的偈子: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這不是什麼思想,是聖者的不可思議的各別所證境。注意思想分別與直接見證的差異,當然我們局外人如何看,那純粹是我們個人自己的事,比如心清凈者萬法皆凈,心有妄想者就會投射自己的知見妄想,就名相而言,當屬後傳的如來藏,南傳主要為原始初傳佛法的教導,相應的根基與階段不同,並無此名相存在,名相終是指月的手指,而非月,如果要知道老和尚所證的山河大地是如來到底是個啥,那就需要依佛法教導自己去親證了,佛也說過我為你指一條解脫的路,當知解脫還是依賴於你自己,但大多數人的信心不夠,只將佛的真實究竟意趣當成世間的知識學問來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好奇心,淪為自己念頭的追隨者,人與石頭的問題, 佛說不二法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何不二,如何一即一切,又如何一切即一,參!啰嗦的一大堆,終歸夢話連篇。最後借用大德的教誡來共勉:你用一生的時間追逐自己的念頭,執著它所創造的輪迴,實際上就是在夢幻中迷失自己而不自覺
我們如果不從經論上去討論
簡單的思考
就會發現
意識本身就存在於意識體這樣的抽象概念之上
就像意識的活動像是白紙上的塗鴉
而意識體則是白紙本身
或者這麼說
任何基於主觀世界的經驗
無法超越主觀功能的界限
這裡就會展現出 某種語言表達模式的區別
既 意識體中的意識活動形成了關於我的認知
以及 意識體做為 所有意識活動的載體 名相上的我
以意識為主的修行體系 無法超越意識體本身的功能局限
所以任何以意識為主導的修行系統 跳出對意識體的認識去談是無意義的討論
除非你說你有個金丹(外丹)吃了以後意識體的功能構造構成全都變了
因此不要試圖糾結與名詞構建的學術框架
而是跳出框架來看這個世界
涅槃是否 等於 唯物主義無神論的死亡(徹底死亡 意識功能消泯)
那麼答案肯定不是
涅槃是不是穩定而不變的狀態
答案是肯定的 不會說今天你捏了個盤子 明天就找不到盤子在哪兒了(滑稽下,方便大家提高注意力,諸位和聖尊勿怪)
那麼從這個角度而言 存在著某個 可以叫做 「我」 的相對穩定的意識體存在
那麼從這個視角下 是存在 某種意義上 的 「我」的
那麼 回過來看 意識體內的意識活動本身 是否可以 構建出某種 有「我」的主觀意識活動 並且這個「我」影響著整個意識體內的意識活動呢
這點應該也是肯定的 因為我們老說 我的 這個 我的 那個
這裡我們要明白 主觀意識為主的修行 是 破除 叫做 「我」 的 意識體 內部 的意識活動中 產生的 叫做(「我」2)的經驗感受以及其他相關的主觀意識活動結構
無我 沒的的並非是 意識體 本身
如果誰真正的做到了 破掉了 那個意識體
那麼 其實和 唯物主義無神論 認為的 死亡(意識的絕對消泯)不就是一回事了嗎
嗯 不知道講清楚了沒。打碎茶杯,狂心收歇山河大地,具是如來
受一位師兄啟發,想討論本題。
南傳上座部教法與北傳大乘菩薩道(不算北傳小乘兩宗),有很多區別。在這裡,可以體現出一個區別,就是,南傳教法,特別是內觀類法門,更注重事物和規矩的本質;北傳大乘法門,更注重人和人,人和事物之間的關係,從而進一步深入本質,再從本質升華到關係,這樣的一個過程。或者歸納為:
南傳上座部: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北傳大乘菩薩道:1.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2.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3.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大概這樣一個過程。我作為大乘凈土宗的學佛人,我的功夫淺薄,不敢說上座部不如大乘,只能說功夫在人修,佛法在人修。一切法皆平等。
懇請棒喝,頓首!即使是大乘佛法,也並不認同,山河是如來因為有句經文: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來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是依身相見如來,是人行邪道
大乘經典也沒有認為有情無情同為一體。這種觀點都是出自高僧感悟。。
一切有為法,皆為空幻。哪裡來的山河大地,又如何分的大乘,小乘。花開見我,即見如來。
推薦閱讀:
※他人即地獄?也可以是天堂
※狀態的無常
※一門深入和法門無盡誓願學應該如何次第?
※佛教凈土法門如何修行?
※人生是一場旅行,旅行亦是一段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