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內地矛盾日深,誰在煽風點火?

下面拋個磚,一家之言,姑妄聽之。

悲 見 香 港 大 麻 煩

梁 文 道 : 局 面 搞 成 這 樣 誰 獲 益 ?

《AM 730》2014-08-29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24332

專訪節錄

- 所謂「**經濟」,他舉一個活生生事例,指認識一名江西南昌年輕異見人士,對方因經常批評***及地方**,長期成為**打擊對象,因屢被「國保」騷擾,遂決定離開南昌到**發展,「沒想到他快要走時,『國保』叫他不要走,說幾十個兄弟看著你,大家談deal,甚至問有啥合作項目一起搞……」他以另一例子作比喻,「沒有火災,消防員幹嘛?」

- 他更認為,近年中港對立嚴重,是有人刻意挑撥事端,而今年4月內地童在旺角便溺猛地發酵更是事不尋常,他指事件本是小事一樁,內地過去多會以「兩地血濃於水」來小事化無,「但這次不是,《環球時報》出3日社論罵香港人,新華社出評論,微博上出『五毛』罵香港人,即是煽火,不是滅火,中港矛盾它們有參與煽火。」

- 他深信不疑,「肯定現在有一幫勢力覺得,愈搞到香港對立嚴重、推到香港出大麻煩,它愈撈到好處。」他反覆提出「搞到這樣誰有好處」的疑問, 「香港今日搞到這個局面,一定有好多人撈好處、撈政績,一步一步推,對它們來講,消滅一個媒體是一個政績,要一個媒體轉舵,又是一個政績,搞個反佔中(活動),又是政績,全部人都沒想,這些最終構成那個好大picture裡面,其實對**有沒有好處?都沒好處,對香港亦沒有好處,但它們不管這麼多!」


@良知無畏的答案極為片面,甚至捏造「97前的香港人享有廣泛的民主和自由」,有知友提出質疑便被他拉黑屏蔽,刪除質疑評論,玩的挺HI呀。一條斷脊之犬狺狺狂吠就能胡說八道顛倒黑白?

英國對香港的統治,是通過向香港委派總督,並為香港製定憲制性法律而實現的。港督作為英女王統治香港的象徵性代表,其權力既來源於也受制於《英皇制誥》《皇室訓令》和《殖民地規例》等對香港具有憲制性的法律文件,同時也包括英女王會同英國樞密院頒布的敕令等。香港總督的職權,主要見諸於《英皇制誥》,它確立了港督的職責並規定其基本權力,主要權力包括:一,為香港的治安、秩序和良好的管理制定法律;二,批准土地轉讓;三,委任法官和政府官員;四,對官員做出停職或開除的處理,但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法官、布政司、財政司和律政司除外;五,特赦罪犯;六,設立行政局與立法局。

從港督作為英女王統治香港的代表來看,他的權力並不是毫無限制的,因為他必須按照英國的指令行使權力。《英皇制誥》中明確規定,英國政府享有最後為香港製定法律的權力,並有權駁回香港立法局通過的法案。但是,從香港的歷史以及憲制慣例來看,英國政府極少行使其最後權力。因此,港督在香港實際上是大權獨攬,他既是行政局和立法局的當然主席,又兼任香港三軍總司令。儘管他也要接受英國政府的約束,要受香港法律的制約,還會受到來自民意等方面的實際限制等等,然而,實際上對港督的高度集權影響不大。1992年新任港督到任以後,已不再擔任立法局主席。

政權僅有「中央政府」

在香港,僅有「中央政府」,而沒有相應的地方政權組織。所謂「中央政府」,實際上是由港督與行政局、立法局所構成。他們組成了香港政治制度的核心,成為我們通常所說的「港英政府」或「香港政府」。港英政府的最高決策機構是行政局,它相當於總統制中的內閣。港督會同行政局(即港督諮詢行政局的意見後行事)是香港行政權力最大的中央樞紐,《英皇制誥》授權港督組織行政局,並規定行政局成員的任命須由英女王做出。另一憲制性文件《皇室訓令》則對行政局的組成、運作程序、任免議員方法,以及行政局的權力等作了詳細規定。總督作為行政局的當然主席,有權決定所有在行政局討論的事項,遇到緊急情況或行政局內意見不一時,他有獨自決定權。布政司、財政司、律政司、駐港英軍總司令,在其任內均為行政局的當然官守議員。其他官守議員或非官守議員,則是根據需要而任命。

在「中央政府」之下,香港並沒有設置地方和基層行政權力機構。而香港的所謂地方行政,按照港英政府官方文件,它是指「區議會及為其提供服務的地區管理委員會」。

區議會是1982年正式成立的法定機構,它並沒有被賦予行政權力,其任務主要是諮詢服務,旨在建立徵詢基層民意的正常和有效渠道,為居民參與所在地區內的有關事務提供機會。目前,整個香港共設有19個區議會,包括中西區、東區、灣仔區、南區、九龍城區、油麻地區、觀塘區、旺角區、深水埗區、黃大仙區、離島區、北區、西貢區、沙田區、大埔區、荃灣區、屯門區、元朗區、葵青區。由於區議會最接近基層,所以是整個香港地區覆蓋面最廣的諮詢機構。

在「中央政府」與區議會之間,還有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亦稱為區域議局)。市政局主要負責為港島和九龍市區廣大市民提供文化、健康、娛樂等市政服務(即文康市政制服務)。區域市政局則為新界地區和離島提供文康市政治服務。

由此可見,在香港似乎存在著「三級政制」,即總督、行政局與立法局為第一級,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構成第二級,區議會為第三級。但在這三者之中,惟獨港督擁有巨大權力,行政局、立法局、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以及區議會都僅僅是諮詢機構,只不過在諮詢過程中,它們所發揮的作用有所不同而已。

兩局權力相當有限

行政局與立法局是港英政府兩個最重要的部門。可是,它們被賦予的權力卻相當有限。行政局是港英政府決策中樞,其主要權力是討論政府的一切重要政策,擬定法律草案等。但是,由於港督是它的當然主席,當出現港督與行政局議員意見相左時,最後仍以港督為定奪。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行政局僅起決策諮詢作用,其議員實際上只是港督的智囊團。

立法局的情形也差不多。立法局也是根據《英皇制誥》和《皇室訓令》的規定而建立起來的。其主要職能是通過行政局提出的法律議案、法令和規例,包括撥用公款的法例。它成立於1843年,直到1985年以前,除總督及立法局其他當然官守議員之外,所有立法局議員皆由港督委任,並須獲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批准。1984年11月,港英政府發表《代議制白皮書》,其後才對立法局進行較為重大的改革。從1985年10月起,立法局議員的來源開始有所變化,官守議員和委任的非官守議員均減少一些,而首次出現間接選舉產生的民選議員(經選舉團 選出),1991年又首次出現直選的立法局議員。從1843年首屆立法局僅由港督及其兩名高級助手組成,至1850年初次出現委任非官守議員,再到近幾年相繼出現間接選舉與直接選舉議員,確實有了相當的變化。立法局在審議行政局提交的法案時,基本模仿英國下議院審議法案的程序和方式,即每-法案之通過,必須經過三讀及一次委員會審議階段。其間,立法局議員要向提出法案的政府有關部門官員進行質詢,若遇到比較複雜的法案,還可成立專門小組進行深入研究。由於法案在提交立法局審議之前,已獲得港督和行政局之認可,因此,在立法局不能獲得三讀通過的法案是極其罕見的。

立法局另一項重要工作是監督政府的財政開支,在現時體制下,只有行政局才有權向立法局提出動用公款的議案。立法局下設兩個機構,一是財務委員會,二是政府賬目委員會。前者由布政司擔任主席,其職責是對政府的公共開支作仔細的研究。後者則負責審閱政府的核數報告。在必要時,立法局還可成立特別委員會,處理-些特別事宜。

乍看起來,立法局的地位舉足輕重,但是,由於港督也是其當然主席,在立法局會議上擁有否決權和最後投票權,還可以解散立法局.另外,立法動議權落在布政司署手中,批准法案的最後大權卻為港督所享有。這些,決定了立法局實際上不是-個權力架構,而在某種意義上說,它也僅僅是個諮詢機構。

自1992年彭定康就任港督以後,港督不再擔任立法局主席,這樣,立法局的地位有所提高,行政局全面扮演顧問團的角色,在間接上等於「行政指導」逐步變相為「立法至上」。

司法終審權在英國

現行香港司法體制,即法院系統,可以劃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層次為最高法院上訴庭,是香港的最高法庭。由首席按察司(即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和9名上訴庭按察司組成。依照香港《最高法院條例》規定,上訴庭負責聆聽所有高等法院原審轉來的民事或刑事案件的上訴,或其它法庭及審裁庭轉來的上訴。

第二層次為最高法院原訟法庭,亦稱高等法院。它由20名按察司組成.高等法院對一切民事或刑事案件皆有管轄權。除審理普通民事或刑事案件外,對遺囑認證、離婚、海事、精神病,破產以及公司清盤、領養子女這類的案件,也有權進行審理。

最高法院上訴庭與原訟庭合稱為最高法院.其訴訟程序和慣例,通常是由-個包括首席按察司及由他指定的法官、大律師和律師組成的委員會,以規則的形式加以規定。

第三層次是地方法院。現時香港共有地方法院6個,分布港九新界各地。其職責是行使原屬高等法院的簡易審判權,處理金額不太大的民事錢債案或土地糾紛案,或侵權行為、勞工賠償案等所有由律政司申請從裁判司署轉至地方法院的刑事案件。

第四個層次是裁判司署。它負責處理的刑事案件範圍頗廣,但多屬輕微案例,可判處之刑罰有限.香港95%的刑事案件是由它進行審理的。其另一職責是負責初步偵訊,涉及嚴重罪行的疑犯須經裁判司確認證據之後,方可轉交高等法院審理。

第五個層次是專責法庭和審裁處。在香港司法體系中,有不少為審理專門案件而設立的法庭和審裁處.它們既為上一層次的司法機構減輕負擔,又具有專業化性質,對案件的處理一般效率頗高,而且經這類法庭或審裁處審理的案件多屬民事性質,案情輕微,判罰不重。這類法庭和審裁處包括兒童法庭、死因裁判庭、勞資審裁處、小額錢債審裁處、土地審裁處、脫離三合會會籍審裁處,色情及不雅物品審裁處等。

雖然香港司法系統層次分明,體系尚屬健全,但本地法院並無終審權,司法終審權掌握在英國樞密院司法委員會手中。在香港,上訴的任何一方若對香港法院的判決不服,最終可向樞密院司法委員會上訴。該委員會由樞密院議長(大法官)、歷任前樞密院議長以及來自現任或曾任高級司法職位的樞密院其他成員組成。開庭時,司法委員會通常由三名成員組成,特別重要的申訴案例由五名成員組成。司法委員會通常不會改變原判,只有認為案件確有實質性誤判,才會予以改判,並主要限於對處以死刑的案件。

雖然理論上說司法委員會並非真正法庭,形式上它僅提供意見,由英女王根據樞密院報告頒發女王樞密院令,使其生效。但在實質上,樞密院司法委員會的意見就是一份判決書,成為殖民地法庭的判例。這種終審權歸英國樞密院的司法體制,乃是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這-性質所決定的。它不可能享有終審權,宗主國必然對其司法權實行有效控制。


什麼造成現狀的分歧?彼此傲慢的態度,缺乏尊重為前提的交流,只會加劇隔閡與激進無益的辯論。隨處可見的隨意貼標籤,永遠不可能產生真正的交流,就像彼此撥打不同的號碼。大部分香港人了解大陸嗎,不,他們完全不了解。而大部分大陸人了解香港嗎,不,他們也不了解。甚至,事實上,彼此都沒有耐心覺得有必要要去了解。

貢獻一個分母答案。不談政治議題,只談文化隔閡。

第一點,兩地缺乏相互的了解,彼此持有傲慢的先驗態度,但是現在大陸人越來越沒有意願去了解香港或香港的青年在想什麼,而香港也沒有意願認真的宣傳自己。因為其一東方文化本來就內涵著這樣的一種家長制思潮,即如果你沒有自己把自己當成這家子的人,我們也就不會用一家人的態度去對待你,誰會想要關心別人家的閑事呢。其二,這個世界越來越忙,誰有心情關心別人家的想法,如果你有想法,只能通過更親近的方式進行溝通,就像如果我去某個國家旅遊,進去就說你們國家的制度誒、思想誒太落後了,你們猜,我會有什麼結果?這是對別人習以為常的文化的一種不尊重。如果真的要對不同的文化評價高低,本身就違diversity的含義。

而現在的香港青年在表述述求的時候,上來先把內地習以為常的許多文化抨擊一番,說實話他們應當知道,他們的抨擊言論,其中有一些是是對絕大部分大陸人其中包括我們的父母長輩等等共同默認約定的一種社會規則的輕蔑,你覺得還有多少大陸人會願意認真聽香港的表達?哦,好像我們都是傻子,你不說我們自己不知道噢,就如同新入職的新人非要指導公司應當如何這般那般一樣,營銷有問題,薪酬體系有問題...你覺得大陸人對這種傲慢態度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呵呵。

對於自己聲音的表達,一定是要建立在對對方的基本尊重和認同基礎上的,如果你要說我作為個人不認同世界上部分國家的生活習俗,我進去那個國家的時候都要輕蔑一番,你覺得我的聲音他們會聽嗎?中國在七十年代就提出了和平共處四原則,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了體現要尊重別國的價值觀,不要妄加干預與批評,這會導致對方存在你很傲慢的誤會。

第二點,正是在缺乏了解的情況下,逆向選擇加重了這種誤會。香港以大陸遊客的個別情況而樹立起泛泛的抨擊態度,而大陸遊客也因為個別情況而樹立起泛泛的不滿態度。比如上面 @哎哎哎 同學提到的,其實香港人在香港人有時候也會被白眼,但是這個你就不可能希望在具有文化互相抨擊的形勢下得到理解。如果我們去一個其它民族的國家,如果時間很短,並且遭遇到了白眼,我們肯定傾向於認為這個國家的民族對我們並不友好。

我不知道有多少大陸人在香港轉機的時候,遇到過白眼,我相信比例可能小,基數並不小,其中不乏我們的父母和朋友,這種反饋傳回大陸,你覺得大家還會有耐心去理解? 如果是類似的不好態度發生在大陸,那就無所謂了,更容易溝通誤會,為什麼呢?因為第一點,不存在文化的彼此傲慢的隔閡態度。我的朋友及父母都曾在香港航班上遇見過。比如我媽上了年紀肩膀不好,箱子放不上去,如果在大陸讓空乘幫忙一下,從來就沒有二話,即便我作為乘客也經常幫前後排的人放箱子,但是坐香港的航班,大部分時候都無人理睬,我媽禮貌地請助過兩次都遭遇了白眼,這不得不讓人覺得最好的解釋是「他們覺得大陸的人是因為習慣於將空乘當服務員因而什麼都懶得自己動手,但是這是香港的航空航班,因此不會慣你們的毛病」。

這種誤會,積累多了,根本就不要指望大陸還能認真聽香港的聲音,因為文化隔閡導致發生誤會的第一反應就是,你看我不爽。而這種情緒就會進而加重誤會。

就好像其實大部分大陸青年,誰不知道不懂香港的意見似的,但是其一你們也不願意認真聽大陸的聲音,因此沒必要聽香港的聲音。其二儘管事實上稍微停留時間久一點,我們也都知道大部分香港人對我們很友好,但是既然有不友好的存在,我幹嘛要去碰那個運氣,不如懶得去少去算了,正所謂逆向選擇加重了誤會,香港的朋友也不會發現,經常跟他們對立辯論的人往往本身就是少數派或者對香港同樣持有傲慢態度的人。

大陸居民並不了解更為廣大的香港居民的想法,我們所了解的是傳媒中那些經常站出來鬧事者的想法,而將其作為了香港現在的形象代表,事實上,反過來也是一樣,香港居民也不過是誤以為自己了解更為廣大的大陸居民的想法或者狀態罷了,他們也沒有耐心想要去了解過這個國家與人民,他們也會把那些水貨或者少數不文明的個案當成了大陸的形象代表。逆向選擇,只會導致,隔閡越來越深。就如同網上的辯論,事實上雙方總能聽見的,始終都是與自己針鋒相對的聲音,因為除了這些人,別的更多大多數人本來就並不熱衷於跟自己辯論,所以其實互相都並不了解。從這個角度說,我很同意上面很多答案提到的,歪論取義的傳媒具有不可推卸的煽風點火之責。

因此,在兩岸能真正進一步加強民間文化交流,或者在青年之間達成彼此尊重並認真互相交流,等等之前,這種誤會很難減小,這種隔閡也只會越來越深。而這正是我們所不願意看見的。我們希望更多的香港朋友同樣要明白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同樣的漢字卻有著太多不同的方言與文化需要去了解,這種diversity不要說是香港人,就是我們大陸人也是各自尊重並適應。我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互相多到對方的環境中去走一走,去看一看,彼此都會發現,一個跟傳媒中並不一樣的彼此。

當然,不可否認,大陸自古以來的文化教育,都是天朝上邦,我不得不承認,這種大國之傲慢,骨子裡就是有的,跟經濟發展沒有任何關係,就是以前經濟不發達的時候,這種骨子裡的傲氣也從來沒少過,只能說那個時候經濟不發達,沒有這麼多大陸人去過香港,香港沒有感受到罷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覺得更大部分的大陸人對香港今天的聲音的態度是,漠不關心,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立場,毫不關己的態度。治國如齊家,家家都有難念的經,兄弟姐妹尚且有誤會,何況國大如此。

從這一點來說,我覺得香港應當更重視自己聲音的合理表達,往往被傳媒說得大陸好像聽不懂一樣,事實上,沒有人想要聽,也沒有人在聽,因為,你們也不願意尊重我們啊。這種態度上的彼此傲慢,是缺少真正交流造成的,也是目前存在這麼多分歧的根本。而說實話,我覺得很難看得到短期內這種誤會可以消減的趨勢。恰恰相反,在這種情況下,更多人不但沒有想要更多的增進了解,卻是反而更加的傲慢起來。就像永遠互相撥打不同號碼,各自一套辯論規則,能消減分歧才怪。加強兩岸青年之間的文化交流,尤其是非精英群體的大眾文化交流,像一個家族裡不同的兄弟姐妹,遵守不隨意judge別人生活的彼此尊重前提,在此基礎上多交流,要有益得多。

-------


好多人還是一味發泄情緒,各種段子。中港本來就應該有矛盾,東西德合併過程中都有問題呢,何況內地和香港根本不是一個體量級,爆發矛盾是正常的。

本人結論:中港矛盾的產生是很自然的結果,在過程中各個利益群體都有參與,但對大勢的影響並不大,這個矛盾還會持續很多年。我覺得煽風點火併不是造成中港矛盾的主因,但現在各類媒體把矛盾擴大化,有無限上綱的意思。

然後講點廢話

我2011年去的香港,人的確很多,街上到處都是拉著行李箱的同胞。我去銅鑼灣附近一小店吃過海鮮,去路邊小店和人拼桌吃過午餐,在酒店的canteen裡面也吃過飯,當然也去購買過包和衣服什麼的。並沒有見到不禮貌行為,在香港也沒有受到歧視行為,但依然不會再想去香港。

相當一部分人都希望把對面講的一文不值,面目可憎,這首先就是一個幼稚而又錯誤的做法。

1. 自由行的確給香港帶來極大的壓力,香港太小,人口密度本來又大,再加上湧入了大量的旅遊人口,必然會讓普通居民感到不適,這放哪一個城市都一樣,是很直觀的個人感受。如果再有一些不文明的行為比如當街大小便,地鐵上吃東西還和勸阻的人吵架撕X,那必然造成民間的反彈,這類行為放哪個城市都讓人厭惡。

2.圍毆老人和攻擊婦孺的行為根本就不用洗地,什麼」要考慮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根本是流氓邏輯,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白紙黑字的法律條文都不容挑戰,傳統的倫理道德也需要考慮。就比如之前的『溫州服務員向顧客倒開水』,各類『偽自由民主鬥士』不是一個個都義憤填膺的不行嗎?

3.雙方都把自身群體中的某些行為」合理化「或者掩飾,這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作用,只讓其他人看見了雙方群體的流氓邏輯。一旦發生此類事件,每個訴求群體中都一定會有部分極端行為,大方地承認問題,去面對問題。凡是給暴力或者不文明行為洗地的都是有自己小算盤的人(那真的可能是背後有勢力在支持)。

支持香港人民爭取民主,但不要被極端團體影響過深,有些方面得考慮實際情況

1.要認清現實,無論願不願意,中國是收回了香港,不管美國還是英國,想重新控制香港,看起來都不太可能了。儘可能在保護自己的情況下去主張自己的利益訴求,千萬別被政客們的言論煽動去搞街頭政治,一旦有什麼全民運動,無論發起時有多麼正義的理由,最後都會變成鬧劇,到時只有刻骨的仇恨,本身的利益訴求會被淡忘。

2.利益訴求要明確,現在香港社會撕裂很嚴重,中央面對這樣的情況是不會妥協的。

-國安法不能通過,就肯定不會讓香港有真正的全民選舉(這個想一下就明白了。當然了,國安法通過了,那麼所謂完全的民主也不是百分百真實,可完全的民主我個人是覺得並不存在)

-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簽孕婦問題新移民問題,中央不會在這些問題上強硬的,正因為中國不是民主社會,所以中央主要考慮的問題是穩定,別說一周一簽(你看中央不是答應的很快么),香港即使要求一月一簽,中央估計也會答應,現在的情況是香港內部部分人不同意這樣的做法。而且有些團體的根本目的也不是民生問題,就好像一簽多行完了他們反水貨結果打了香港本地人,凌辱婦孺時發現人家只是用箱子裝書後還要一再的糾纏。這樣一而再的極端行為,也讓中央覺得香港的利益訴求不明確,也許某些團體要解決的不是具體的民生問題,那麼問題來了,反水貨完了呢?又應該有什麼運動,就貌似台灣一而再的反黑箱運動,有一個論點就很滑稽『政府的行為雖然合法,但是並不合理,是黑箱所以反』,我個人認為民主社會絕對也應該是個法治社會,合法的行為是不應該被如此責難的。

3.不能把反共當成終極目標,因為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很簡單,如此強硬的政治需求是要流血的,而且也需要資本,資本香港完全沒有,流血香港也承受不起,作為一個正常人都不希望看見這樣的事情發生。就好像網路上傳的一句話那樣『共產黨的江山是靠兩千萬人頭換來的,誰想要也得拿兩千萬人頭來換』,兩千萬組織成員的人頭再加上枉死的平民也許就是幾億人口,這不是人間地獄是什麼?這句話的內在邏輯很流氓,很強硬,甚至可以說很邪惡,但這就是現實啊!

現在的共產黨還可以談,就和他談嘛!那些政客魚死網破是因為在爆發衝突時可以憑藉這些表現換來安全和利益,普通民眾可不行。李氏父子曾經和新加坡民眾講過『新加坡發展必須要處處小心,一旦完蛋,美國可不會讓幾百萬新加坡人隨意湧入他們的國家,雖然簽證上應該是可以去』(大概意思)

自己的一些感想:

內地人,你可以在網上罵香港人是港燦,loser,香港人也可以在網上罵內地人沒素質。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碰到了對方,在對方沒有表現出違法或者不道德行為時,還請別先急著攻擊對方,貼標籤很省事但很弱智,網路上的牆還可以翻,內心的高牆才會限制你的思想,拉低你的人格。


在香港第三年了,說說自己的想法。

這是一個符號化的時代,很多看到的聽到的故事,只是一個符號,剖析過後才知道真正的問題遠非一個符號就能概括的。所謂的中港矛盾,就只是這樣的一個符號而已。

有幾個基本假設,每個人都希望過的幸福,過的越來越好。總有些人會對自己的生活不太滿意,但當這種呼聲成為一種規模後,那絕對不是無病呻吟,而是真的出問題了。

內地的民眾是怎麼想的呢,香港,國際大都市,自由貿易免稅港,買東西便宜安全有保障,出入也沒那麼麻煩。國內的東西買下來稅都不知道交多少,還不一定安全,只要去程淘貨的價值比往返的成本高,那就去唄。可是為什麼香港人對大陸客這麼不待見啊,我們去買東西相當於給香港經濟做貢獻啊,不就當了幾年英國殖民地么,得瑟什麼啊。你們再鬧,我們不去了,香港旅遊業收入一下來,你們香港人也得跟著吃虧。

那香港市民是怎麼想的呢,香港自從回歸以後,經濟發展沒以前那樣突飛猛進了,工資福利漲得有點慢,不過物價房價怎麼漲的那麼快啊,生活壓力好大啊。出了門,想去散散心吃個點心喝個糖水,怎麼原先熟悉的店鋪都關門大吉換成屈臣氏莎莎和藥店了呢。這才知道,隨著香港旅遊對內地開放的規模加大,越來越多的內地遊客來港消費,使得香港的地價更貴了,好多老店小店根本撐不住這麼漲地租,商鋪鋪位空出來立馬就被能從內地旅客收取較大利益的大型連鎖商店給收了,這日子真是沒法過了。話說你們內地人最近是賺錢了啊,這全球各地都有大陸人在掃貨,差不多行了嘿,搶奢侈品就算了,這把奶粉益力多都買光了是要幹嘛,還跟本地人搶教育醫療資源,簡直就是一幫強盜!說是一國兩制,但是怎麼總感覺特區政府制定的那些政策都在極力挖空香港造福內地呢,特首跟中央政府也眉來眼去的,不行,我們得選個能幫自己人造福祉的特首,不要你們指定的。

每個人心裡都有好多想法,不過這些沒法見諸於報。無論在香港,還是內地,所能看到的只有陸港矛盾這幾個字,都不知道彼此對方是怎麼想的,開篇就按自己的世界觀理解往上碼字兒。

不過要是真不理解也就罷了,加強相互的認識就好了。怕就怕兩邊的媒體輿論是揣著明白裝糊塗,香港的媒體那也是控制在幾個富豪手裡的,他們敢一邊數著從內地旅客賺來的錢一邊告訴香港市民啊哈錢都被我們賺了么?內地的媒體是誰控制的不用說,你們懂得,敢告訴這個世界,收回香港主要是為了面子和它在世界上的經濟金融地位,民生嘛,額我們也沒想好怎麼發展,哎,不過你看我們北上廣深發展的多好,香港市民也一定可以在基本法的指導下建設美好家園的。

於是輿論都指向對方民眾了,如果每個人的心裡都種下了這樣一顆種子,結出什麼果可想而知。其他比較典型的輿論指向,如中日(把日本人都給我撕了)雖然大部分日本人都是愛好和平的,中朝(窮兵黷武三胖子)雖然大部分軍隊都是去搞建設這樣就省了一大筆工錢的。

此外,大陸對待很多問題的看法是實踐是檢驗真偽的唯一方法,所以你先做做看,做好了就按你這麼來,做不好抽你啊。香港則是靠法理支撐的,我怎麼做得有個規章制度啊,要不出了事兒誰負責。這些不同的差異都間接導致了現在的矛盾。

說好的一國兩制,哪有那麼容易實踐啊?


沒人煽動矛盾,是一國兩制本身就容易產生矛盾。或者說一國兩制想兼容,比較困難。

在大陸人看來,同樣是一個國家,憑什麼香港能享受到大陸人享受不到的自由?憑什麼香港不用繳稅?

在香港人看來,基本法的解釋權屬於人大,人大釋法使得香港普選遙遙無期,香港底層民眾看不到希望,他們唯一期待的就是通過普選來改善自己的處境。可是中央不想失去對香港的控制權,就必須依賴香港的資本家治港,就必須保證資本家特首,就不能放開普選,而底層民眾感受不到做為一個國家的好處,所以難以對大陸有認同感。相反,由於自由行,大陸遊客使得香港更加擁擠,大陸人到香港生產孕婦,到香港搶購奶粉,資本家享受到了自由行的好處,而香港底層老百姓不但沒享受到好處反而享受到壞處,你說他們不窩火嗎?假如有一群人在你家門口,整天在樓梯處走動,既沒有給你帶來好處,同時給你的生活造成不便,你說你不窩火嗎?你說能沒有矛盾嗎?在未來的若干年,還將看到大陸與香港的矛盾。北京不可能放開對香港的控制,一旦放開香港的普選,將必然衝擊大陸,必然會損害黨的利益,所以這是一國兩制本身的矛盾,這種矛盾是無解的。


看著走資派反動派的壓倒性優勢我就感覺痛心疾首。更讓我痛心疾首的是香港naive青年請來的外援居然是舊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大陸十億同志逼到了走資派的陣營里去


就是梁文道這種人獲益!沒矛盾哪裡來的新聞?哪裡來的訪談?哪裡來的新聞?!

這種月經話題過段時間就要拿出來講一講,真是做賊的喊抓賊!!


謝@ 時雨 邀請((づ??????)づ寶寶還艾特不到你),被香草蛋糕探討會的會長大人訓了一頓,最近都很避諱談時政問題,所以一開始就沒有點開過這個題目。

探討會有一個看時政的經驗,就是由大量社會問題引發的政治問題,最後的歸結還是在政治問題上,而誘因全在經濟問題上。

比如你們說香港為什麼會崛起?

資本累積當時是在當年英國統治香港,但是只能說是資本累積,因為在1840年以後的一個世紀,我天朝用初中課本的話說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所以,外國人員、資金、貨物,都可以通過各種辦法直接進入中國內地,那麼自然沒有絕對的必要繞行英國控制的香港,在這段時間香港只是在積累。

新中國建立後,內地依靠社會主義陣營,所以也根本沒有想到依靠香港這個地方。然而轉機在中蘇關係破裂,中國從蘇聯獲取資金和技術的渠道越來越狹小。而中國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對外部資源的需求則一直有增無減。這種情況下,中國自然而然的轉向西方,尋求資源的替代來源。這種轉向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就是七十年代著名的「四三方案」,從西方引進全套工業生產設備,滿足經濟建設需求。(這個方案的主導人就是小平同志)

所以這就是香港成功崛起的伏筆,天朝要資源,而香港了解內地,又了解西方,所以從八十年代兩岸關係緩和算起,大陸與西方包括台灣間的人員物資往來,絕大多數都會選擇從香港轉道(直到與台灣三通後台灣退出)。數量巨大的轉口貿易讓香港一舉成為亞洲地區首屈一指的交通樞紐和貿易中心。隨之建立起來的還有金融中心,這一點同樣得益與中國市場。也就是說中國內地巨大的市場建設了香港的崛起。

所以才會讓人發現為什麼自改革開放到香港回歸的那幾年裡,基本沒有多少人鬧?

1.中國內地支撐了香港大力發展,市民得到了實惠,公司得到了利益,大的財團賺的盆滿缽滿。

2.不可否認的愛國心,兩地政府的政治蜜月期。

所以說,問題就在於此:香港作為中國經濟首屈一指的中心地位從根本上講,來源於東西方直接交流的不暢,但是在經濟一體化與中國對外開放的加深下,中國與西方各國交流越來越容易,外加,中國沿海地區經濟重鎮層出不窮,上海也成為中國金融之都,那麼為此建立在這種條件下的香港還會那麼多的受到中國內地照顧?不會啦,然後你又回歸了,西方也難照顧到你了,2333333,就變得很尷尬了。

更可怕的是香港經濟轉型的困難:

1.香港的低端產業都沒戲,房地產與少數財團所掌控,高地價對低端工農業打擊是致命的,工農業萎縮,只有金融產業和服務行業在香港發展,這種非實體產業很容易導致貧富分化而且是致命的。

2.實業家和其他地方政府不是弱智,內地顯而易見是個比香港更遼闊更活躍的市場,有政府支持,有廉價勞動力,對了還有便宜的地價,誰在你香港搞?

3.沿海快速發展的城市對香港的重要性衝擊在整個國際市場上是致命的,導致競爭力下降。

所以最後香港的市民不景氣,產業不景氣,然後你們看到的就是,大部分人的生存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結合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看,任何的社會問題,媒體導向就導致了一批人開始出現抵觸情緒,開始歸根於香港政府,政府反正總背鍋,歸根於政治,基本法關於普選第四十五條第二款,在遷就於內地政府與內地。『

你們看佔中者的目的是什麼?打著」民主「的口號,外國勢力及其支持的反對派勢力希望採取「佔中」這種大規模的群體事件,迅速削弱香港特區政府的管治,迅速控制話語權,迅速拓展反對派的政治生存空間,甚至企圖迅速催熟一種由反對派左右香港治權的政治土壤。

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就是這樣而已。就寫這麼多吧,有人願意看,我明天再寫點。


很多港人呼籲網路上大陸人需要理性看待香港,要做到互相理解。

事實上香港人是怎麼做的,大家看的明白,大陸人在香港被侮辱不是一次兩次了,對么?你們如果說他們沒素質,但外國友人在蘭桂坊當街撒尿非禮港妹,為何沒人制止?大陸孩子差一點被圍毆?你們學運領袖地鐵吃食,被拍照,為什麼沒人指責?大陸人地鐵吃個包子被一車廂人包圍?一群外國人在地鐵一整節車廂席地而坐歡聲笑語沒人勸阻?為什麼?大陸人操著普通話在地鐵說兩句就被曬網路?我真想知道是什麼原因讓港人能這樣?我深圳的岳父零八年前經常去香港,現在我問他為什麼不去,他說他不敢,為什麼?

有些答案說大陸人像蝗蟲一樣掃蕩香港貨物,我想說香港是自由港,你要是不歡迎我們來請在法律條文里明說。你們港人沒能力擴大商業規模結果什麼事都怪到大陸人身上,這就是素質?事實上真正在香港掃貨的水貨客都是哪裡人你們心裡清楚。

東亞自由貿易地區多的是,君不見同樣自由貿易的日本韓國看到大陸人來買買買,都是夾道歡迎?漢語班辦的興起?全世界都在歡迎中國人,你們反其道而行,真的好?香港現在經濟不好普通人民生活慘淡,最需要的是什麼你們看得懂么?

最後一點你們想要民主自由真的請不要用這種下作的手段。

我們真的不在乎你們過得好不好。

——————————————————

ps1:經網友指出小貝女兒事件為假新聞,我已更改答案,抱歉。

ps2:關於學運領袖,我指出的是他沒有當時被人指出行為不當,而和大陸遊客所受到的待遇不同,故論點沒有問題。

ps3:港人行為上的區別對待以及給即將去香港的人造成一定困擾這是事實存在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都不想好好過下去了唄。

有人熱血上涌,那群佔領中環的學生,鳳凰客戶端的評論者們。

有人待價而沽,香港本地的財閥們想要坐擁漁利,左右逢源,跟大陸政府換得更大的話語權。

有人呼風喚雨,在學運中覺得意氣風發,慷慨激昂的學運參與者們,那個在立法會大放厥詞的議員長毛。

有人推波助瀾,心懷不軌,想要藉機生事的英美有心分子。

有人意志堅定,感覺事情不對,要高舉制度,不願再縱容財閥下去的中央政府。

中國人就是這樣,感覺日子過不下去了,就民怨沸騰砸鍋造反吧,多少年的老傳統了。以前是流言洶洶,現在是臉書Twitter。

香港人變成這個樣子也不能全怪他們,港島回歸時候財閥通過和中央政府的博弈獲取了更大的權力,一張大餅能分幾個人吃?

一個政協副主席,怎麼說也比特首厲害多了吧。你不聽我說話是吧,我轉頭組織愛國資本家去中央去。三方博弈中,反而受損最大的香港特首的威信和香港普通庶民的權益。

幾十年前李嘉誠是超人,現在被人稱作是魔鬼。商人啊,在商言商,貪慾難填而已。從地產,手機,電力,公交,超市,奢侈品店,那個不是被這些財閥給霸佔了。

風頭不對,李嘉誠不是拋售資產,準備要跑路了。這次大陸政府的意思也很堅決,不會再這麼縱容財閥了,讓他們一步步吞噬香港的回歸紅利。這么大的亂子,還想左右逢源,給自己增添話語權。這種人,是想從棋子變成棋手啊。

但是香港的普通人,說實話日子確實也艱難,香港的房價說是寸土寸金也不為過,有多少年輕人能買得起房子呢。

這些反大陸的香港人可能有這樣一種看法,回歸以後他們被財閥裹挾了,他們的權益被中央政府忽視了,就是是被人待價而沽的鹹魚,連向上跳動的道路也沒有了。再加上接受外來思潮的衝擊,那個蘋果日報的老總肥黎本來就是反g的。

這些地區本來就有民粹的土壤,熱血沸騰的年輕人沾染上了千人呼喊的政治其實也就是這個樣子。。

事情搞到這種程度,各安天命吧。

若是需要文明的前路,就需要付出血與淚的宣洩,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帶著有色的眼睛視人,大概大家都很難看到真實立體的人。不管是看誰,都是一樣。

說實話,比起香港,我更有興趣看看台灣的年輕人玩出什麼花樣。只能在電視裡面看別人玩了,╮(╯▽╰)╭。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明智的時代,這是愚昧的時代;這是信任的紀元,這是懷疑的紀元;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日,這是失望的冬日;我們面前應有盡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都將直上天堂,我們都將直下地獄。。。

————狄更斯,雙城記。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魯迅


局勢發展至此,換位思考一下,假使你是香港市民的一份子,設身處地你也會體諒他們,只不過行為有些偏激而已,他們對香港,對這個國家的熱情不比誰少,也不是賣國賊,他們比任何人都希望香港好,只是想法過於單純,太急功近利。

不論香港遊行的人還是網路上譴責遊行的人,我們的最終目標都是一致的,都希望香港和這個國家好好相處兩邊都好,只是互相不理解,了解不夠多,他們會覺得國家想吞了香港,港首毒菜,他們對問題的看法和我們有很大的差異,畢竟民粹的土壤不一樣,我們過慣了誰當省長都與我無關的日子,我們會覺得他們就是不想好好過日子,就是鬧騰,所以才演變成對峙。這種局勢會隨著國內改革越來越深入,香港對內地理解越來越深而得到改善,相信我,一定會變好的。

遊行和佔中的也是同胞啊,沒人能剝奪別人說話的權利。


呵呵?煽風點火?

港人一向為內地人的素質感到恥辱,內地人在香港一次次的當街大小便和各種不文明舉動只是導火線而已。而且本身港人就自視甚高,以言論自由、人權自由等擁有權在國人面前感到驕傲,就像使用facebook也能用出優越感。這種對內地人的反感矛盾早就存在,根本不需要別人煽動。

其次,部分內地人確實也挺作的。出門在外,錢是備得夠夠的了,可是素質卻留在了家中(或者根本沒有?),優越慣了的香港人怎麼可能會對做出一系列不文明行為的人感到好感?自己反省一下吧。

但是,其實我並沒有覺得內地(環球日報、微博五毛)媒體對香港的責備有何錯。只要你在香港,你就能明白內地所被扣上的罪帽,遠遠比香港的多。無論政治還是社會,在香港眼裏永遠都是內地gov的錯。而內地gov的錯,在他們眼裡也就是全國十三億人民的錯,於是整個國家都是錯的,整個國家都需要被批判!被歧視!被侮辱!

身為中華人民,你忍得了那些莫須有的罪名嗎?雖然內地本身也存在很多很大的漏洞,但大部分團體是無辜的,港人不該把部分人犯下的錯歸到整個民族身上。可惜,港人對內地的恨和厭惡早已深入骨髓。不僅靠近無望,更有可能越走越遠。這一切的矛盾,根深蒂固,絕不是一些人的煽動就足夠影響的。所以,根本不存在什麼幕後推手,其主要原因還是在雙方人民和港政客的心結。


爭取權利沒錯,方法和智商有些捉急。爭取皿煮內地大把的右派心裡支持。錯就錯在有一部分逗比走的太遠了,比如打出港獨旗號,比如在街上圍攻老弱婦孺(套用某知友的話 您哪怕在街上找個內地金鏈子哥干一架我都敬你是條好漢),比如在地鐵圍攻內地中學生。這樣玩不僅得罪了本來就厭惡你們的左派,連一部分心底里支持你們的中間派和右派都開始討厭你們了(比如我)。用台灣某評論員的話說你們所謂的抗爭還處在初級階段 搞民主運動必須要做好長期鬥爭和坐牢的準備。TG是一個多麼強大的組織,這個組織連穆斯林都不怕。豈是爾等讀書郎三兩下就可以撼動的。你們對著鏡頭以為你們感動了全世界,其實內地大部分翻牆出去的人都不知道你們說了什麼,因為粵語太難懂了啊我靠。


失道者寡助---我指的是香港那些打傘的學生。他們自己對一個中國的不認同感及部分缺乏見識的惡毒言論讓原本對政府不滿、羨慕並支持他們的人也對他們失望。基尼指數超過0.6的地區的「公民」,仍舊終日意淫他們體制的優越。其實社會不平等到這個程度了,有什麼幸福可言。


您太高看我們了,95%大陸人其實完全不關心香港...

哪怕明天地圖上香港那片變成個窟窿,頂多南海漏點水而已,絕大部分人的日子還是這麼過。


就我身邊的人來看,一部分人早先支持港人訴求,後來上高登以後熱情就退卻了很多,目前狀態就是不表態,隨他們好了。一部分是大家常說的,經常看大陸媒體的報道包括反水客佔中等等,認為對面大部分都是港獨分子。還有很大一部分不了解整個過程也不是很關心,只是聽說香港那邊購物出現了一些事情。

關於素質問題,我同意隨著教育的普及和進步,這一兩代年輕人素質會越來越高,高於中老年很多,但總會有個體偏差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我認為希望在於兩方的年輕人能夠更多的理解和交流,未來屬於他們。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