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請問「Peter tam"真的這麼牛嗎?

朋友話太嚴重了,中國人講三人行,必有我師。你有你的長處,他有他的學問,關於對一個人的評定不是簡單的牛或不牛,好人或壞人就可以說清楚的。這種打壓式的言論對peter tam非常不公平,也對此後的人過於威懾,朋友有沒有想過此後「不敢說」,將會是圈內心態。

另外,這幾年咖啡業界唇槍舌戰不斷,火藥味十足,就我的角度說幾句,任何事物的發展以及是非對錯不是當下就能判斷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不斷的實驗與矯正當中變得明朗,才敢去下定義,才有資格去評定。

peter tam屬於業界前輩,不管他的理論是否正確,但是多年的經驗是很寶貴的。他有不同的理論,他敢說也願意說,他有這個權利。

朋友有不同見解,不同理論,你來說也願意說,爭論一番,那更好。

理論就說理論,專門指著這個人這樣不好,那叫犯規。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破乎咖啡圈要實現每周一小撕,每月一大撕


感謝題主把我的原話貼出來了。(希望)可以看出來我的話本來不想公開說,不過這樣也好,讓大家都看看。也給大家敲一個警鐘,面對「國際流行」也要慎重。

關於這段話的理解,我想最好的辦法不是證明我是對的,而是思考,那些所謂「國際流行」的理論和說法是否正確,會更容易一些。

例如最簡單的就是,滴濾咖啡(涉及到虹吸壺比賽,手沖咖啡比賽,和其他所有滴濾咖啡的製作比賽)是否需要溫杯?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幼稚的錯誤。

其它,萃取率和濃度與口味的關係,找找原始的出處吧。那就很容易理解他的可靠性了。再簡單一點,自己做幾杯萃取率不同的咖啡,然後自己嘗嘗。那還有什麼難的?

對了,前不久還有一個六人,或者是八人的統計結果。不知道是否有人計算過,這麼微小的數據量的統計誤差(噪音)應該是遠大於數據結果本身吧?希望有熟悉概率統計的人來證實,我不記得細節了。

如果看不出來,美國人的說法和歐洲人(SCAE)的說法,和義大利那個機構的說法沒什麼區別,那隻能說自己根本就沒搞懂那些理論。

如果一個理論體系里有那麼多幼稚的說法,和做法,你還選擇相信嗎?

我知道大多數人會選擇相信,為什麼?沒有別的呀?除此之外不也就只有我的「喀法咖啡論」了。

………………………………

補充:對與錯的標準,除了講道理,還有別的方法來判斷嗎?

真的很慶幸,這麼早就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說法。再過個五年,或十年再看,那時候的感覺就完全不同了。

………………………………

再補充一段:

借用這裡有人說的一段話,如果原文作者(@狹路相逢勇者勝)覺得不妥,我可以馬上刪除。

「說兩個我入行印象深的事,四年前過scae的時候交錢學了7天,有用嗎,有用,精品咖啡基本尺度明確了,自我職業定位找准了。關鍵是認識了些圈內人,所以我一直覺得在我自己的圈子裡,學費這種事通常不是完全花在真正的本事上。而是大部分花在人和圈子的資源上。」

這裡是否說明,那個培訓對於他認識好咖啡和製作好咖啡,沒有太大幫助?類似評論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沒說過我最牛,但我確實說過,無論是SCAA還是SCAE,還有那個義大利的咖啡研究所的培訓都沒有實際的指導意義。這一點上述說法和其他人的說法可以參考吧?畢竟他們是學過的人,而且是考核通過,拿到證書的人。

但是有一句話我確實說過,而且我在這裡還要強調,我們的技術確實比SCAA和SCAE等機構更有效。我們不僅可以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好喝的咖啡,而且讓學生知道如何製作出好喝的咖啡。

至於用眼睛觀察0.1-0.2克的粉量差別,那是在一次次的調整過程中,在喝到了口味隨著調整變化的過程中,學生親身體會到的。那種有效的調整方法,和那一杯真正好喝的意式濃縮咖啡,還有誰能不信呢?

那個別的人在我面前做出來的咖啡,也知道有什麼毛病,但就是去不掉。而更多的是沒見過面,也沒喝過我做的咖啡的人,都真的沒有機會來北京嗎?是不願意,還是不敢來嘗嘗我做的咖啡?也好為你的評論找一個「堅實的基礎」啊?

我也在深圳和廣州做過,有敢於來品嘗的嗎?沒有!

有機會了解而不去了解,該如何理解?不了解就做評論,又該作何理解?

我評論的都是我喝到過(選手)的,我說的(評委)也是比這裡大多數人數人都更熟悉的。我就不列舉名字了。

要不我說幾個人,你來說明他們是怎麼牛?怎麼勝任比賽評委的?或者你去問他自己,看看他自己怎麼說?

如果你的理由只是說,「我作為一個中國人,不應該比歐美人更懂咖啡」,或者簡單的就是「我不可能永遠是對的,也不可能都是對的」。那我該怎麼說呢?也許正如你想的,「我無話可說」。

還有一點,也是這裡人說過的。我說的很多話已經被行業里的很多人接受,並引用。但是沒有人提到,或者就不知道那是出自我的口。所以他們說沒人反對,而我說就會受到很多人的攻擊。這難道不能證明,他們只是要攻擊我這個人,而並不是反對我的說法?如果有其他解釋,請告訴我。

再加一點:我們是國內第一家專業咖啡培訓機構,理由有二點,

1、當時除了我們和星巴克咖啡,所有咖啡店做的意式濃縮咖啡都是二百多毫升的。只有我們做的是標準的40毫升。

2、在我們用專業半自動意式咖啡機培訓學生的時候,當時所有其他培訓機構都在用家用全自動意式咖啡機培訓學生。甚至還有青島的培訓機構指責我們,說我們勸客戶用專業半自動咖啡機開店,是在誤導客人。

這就是當年的現狀,有誰知道不同的情況,請指出來。

所以我真的覺得,我還是挺「牛」的。這不比做物理研究更遜色。


見過本人一次。雖然年長但是對後輩還是很和善很謙虛的。每個人對一件事的理解不同。你可以不認同,做好自己就行。


你把人家名字拼錯了,第二個詞開頭要大寫


為什麼不能把心思和時間用來做好自己認為滿意的咖啡、好好賺自己的錢而來討論這麼沒有意義的問題……?


說兩個我入行印象深的事,四年前過scae的時候交錢學了7天,有用嗎,有用,精品咖啡基本尺度明確了,自我職業定位找准了。關鍵是認識了些圈內人,所以我一直覺得在我自己的圈子裡,學費這種事通常不是完全花在真正的本事上。而是大部分花在人和圈子的資源上。

有一個朋友平時很嚴謹,畢竟是某商業咖啡大品牌大區經理,那氣場很有模有樣,工作狀態也一絲不苟。之前是幹嘛的呢,跑義大利本土咖啡館子當了2年的casher。所以在我的圈子裡認知的所謂資歷,通常大比例還是人的資源上,視野開闊性上。

你問我這譚老師厲害不厲害,?雖然我沒接觸過他但我覺得能引起話題的,不管正面負面,都挺厲害的。

他說的那些話我聽張三李四說了不知道多少了,但沒人說張三,道李四。

這行業挺好的,我喜歡做一個餐飲服務行業的職人。想來真正在一線的知友應該挺少,畢竟貼吧我去看過,不少物理化學題。原本我也是不想染指任何網上的社群來學習和觀察咖啡行業,畢竟我是一線的嘛,但是有個關注的抖機靈小夥子恰巧也關注了咖啡這個話題。

所以順著他關注的東西,我能在這打打流水賬偷偷懶也是一種緣分罷。


請問題主,怎樣才算牛?

證書滿牆?還是,公認好喝?


推薦閱讀:

如何用家用15bar的意式咖啡機做出星巴克那種水平的卡布奇諾?
在百花齊放的咖啡市場,星巴克如何繼續保持龍頭地位?
抹茶拿鐵、茶布奇諾
冰咖啡鄙視鏈頂端的Cold Brew,其實不高冷
咖啡屆的江湖。

TAG:咖啡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