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車為家的游牧生活如何過?
去年7月份我們訂了一台中巴車,10月份辭掉了工作,開始動手自己改裝成房車,把租的房子退了,從11月份開始至今一直住在車上,保持了兩個月沒有住過一天酒店的記錄。
剛開始還有點小忐忑,總覺得必須要有點不適應才對呀,我們曾經4個人租了一輛B型成品房車周末出遊,做飯用微波爐解決的,睡覺十分憋屈(兩個人睡後橫置床,一個人睡吊床,一個人出去睡了帳篷),0人洗澡,四個人光洗臉刷牙一箱水就用完了。而現在兩個人住在自己改裝的車裡卻完全顛覆了自己之前對房車的認識,完全可以和家裡一樣,日復一日,不厭其煩。
想要住在房車裡面很爽的前提是,要相當符合自己的生活習慣。用什麼姿勢坐著看書自在,做飯是一頓海鮮大餐還是泡麵,洗澡是急急沖刷還是哼著小歌,洗完澡出來能不能被暖氣圍繞,臟衣服能不能天天換……這些才是決定體驗如何的關鍵。
先說說哪些硬體條件和設施支撐了「像住在家裡一樣」:
- 硬體條件:可存8度電的鋰電池(一般家裡一天用3~4度電),180L水箱(一般一個人洗澡需要30~40L)
- 電器設備:冰箱,洗衣機,暖風機,空調(目前是車載的,可以裝變頻更省電),微波爐,熱水器,音箱,投影儀,熱水壺,電吹風,電飯煲,吸塵器,以及各種電子設備。
我們是長期旅居,需要平衡其它儲物和硬體設備所佔的空間。也見過儲存20+度電(夠用一周以上的),還有裝洗碗機,抽油煙機,炒菜機的。總之,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來"拼積木"。
這樣的配備接一次水電可以持續生活2~3天,這些電器也保障了日常生活沒什麼不同,剩下就只是空間的問題了。
先看下我們巴士的內部空間:
空間的變化和重複利用,保證了在家裡的各種活動在10平米的空間也可以施展開來。
一張圖說明我們在車裡吃飯、睡覺、看書、娛樂的狀態:
下面又雙叒叕來一遍立體版~
房車像個神奇的傳送門,爬完高山看過大海,一抬腳,跨過台階就是家。無論外面是怎樣的風景,家永遠都在身後。躲進溫暖熟悉的小角落,旅行偶爾產生疲憊感也隨之化解。
△ 白天的沙發晚上變身成床:沙發深度超過90cm,可以癱在海綿里看書喝酒;床寬超過140cm,兩個人睡覺互不干擾;定製的棕櫚+海綿12cm厚床墊,和家裡的床睡起來別無二致。
△ 沙發上打個盹兒,午後的光柱在臉上任性的游移。有時候10平米也是個優勢,哪哪都是窗,哪哪都是陽光房,想朝南就朝南,誰也別攔我曬太陽。
△ 辭職前的我每日飲食要麼是坐在電腦前匆匆吃碗快餐、沙拉,要麼是為了犒勞自己找家網紅店暴飲暴食大吃一頓。如果說背包旅行是暫時逃離現實生活,那麼長途旅居更像是回歸生活的煙火氣。每到一個地方,逛當地的市場,買當地的食材,然後自己下廚美美的吃上一頓。
△ 天氣舒適的時候,就在車外部的操作台上做飯,明火,用的是卡式爐+氣罐+烤盤+大炒鍋,像極了黑暗料理攤。外部廚房和車內的櫃體連通,在內部備菜的人可以直接打開櫃門傳遞到外面去。大風下雨的天氣就在車內用微波爐和小爐頭做些沒有油煙的食物。
△ 還有一種奇妙的體驗,就是無限近距離靠近「現場」。想像一下,把車停在海邊,在「家」門口喝茶看海曬太遠,亦或是搬著板凳坐球場前排吃火鍋的稀奇體驗也是妙不可言,「現場」和「家」之間就只有一扇門的距離。
△ 我最喜歡的時刻是晚上點一圈小串燈,瞬間有了馬戲團的氛圍,拉開投影幕布,妥妥的移動小劇場。還有個小秘密是幕布的背後藏著一台Marshall大音箱,十足的劇場音效。
△ 油管上那些老外的房車往往不考慮衛生間,他們有條件在加油站的公共衛生間或者在野外穿個bra就開洗~but國內你懂的。
我們的熱水方案是10L小廚寶+恆溫閥,稍作克制,熱水還是足以支撐到洗完。如果裝上水暖系統那就可以無窮盡的使用熱水了,但洗的太忘我了又會面臨耗水太快,還是平衡一下為好。隔離車中部和後部的門帘給更衣提供了的隱私和保溫性,洗完出來就沒有那麼窘迫尷尬了,留給自己一點迷你空間的私密性。整體來說,洗澡體驗優於青旅,劣於300塊以上的酒店。
△ 我大部分的奇思妙想都源自於男友對旅居生活品質的苛刻要求,他的理論就是:「如果不能跟家裡一樣舒服,不如住酒店。」像前面說的沙發一定要多深,床一定要多寬,東西不要發出碰撞的噪音,駕駛艙要溫馨而並看起來清涼。——才有了海洋風色窗帘+漁網的組合,結果意外的延伸出了它更重要的功能:晾衣服。說到這裡,在路上每天換洗衣服也不是問題啦。
△ 三兩朋友來訪,在沙發中間搭上摺疊木桌,圍坐一圈,彷彿坐在「炕上」喝茶。這可能是在車上最適合的社交活動了。雖然車裡坐上6個人還不算太擁擠,但日常吃喝拉撒還是2人(或再帶1小孩)體驗為佳。
△ 在「房」里生活當然也離不開"行",雖說是C照可開的車(說明一下,改裝後是合法上路,不會被交警抓的~),但手動擋,柴油車,檔位不清晰,重心高,懸掛軟這些都足以讓一名女司機鴨梨山大了。當然,坐副駕就是相當的過癮了,坐在180度全景大玻璃前江山盡收眼底。
房車除了給旅人在路途上聊以慰籍的安穩,最誘人之處,在於給了我一次深度的審視自己的過往生活,從最簡單的小事吃飯,睡覺,洗澡開始,了解自己最需要什麼,剪掉旁枝錯節,並嘗試自己動手重塑生活的機會。
最後說說我們改造這輛車的原因。我們曾聊起兩個人的理想分別是什麼?他說,他想要時間和空間上的自由。我說,我喜歡家帶給我的穩定感,但我如果一個人,就去流浪。築建一間輪子上的「家」去流浪,對我們而言,是將我們身上的矛盾化解揉和成了一體,也是我們對理想生活的一次嘗試。
關於我們:
兩個80後互聯網產品狗和設計絲,和很多人一樣,每天的工作是給自己打雞血,和隔壁部門撕逼,以及等公司上市。當然也會在開完8個小時的撕逼大會後去小酒館喝個小酒互相安慰,周末去看個陽澄湖吃個大閘蟹,跑到龍井山裡喝個茶劈個文藝青年的情操。
總之,有一天我們同時感到厭倦了。
我們在路上,以車為家,探索這個時代的游牧生活方式。
公眾號 / 微博:松木巴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