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港文化遺產連載】之四十七 紫江亭

紫江亭:英雄往事皆成夢

據1893年光緒縣誌記載,紫江亭在「縣北二里石洲上,今廢」。紫江,乃明代貴港籍將領沈希儀的號。沈希儀(1491-1554),字唐佐,號紫江,貴縣人,官至都督,從一品大官。時人稱為「沈紫江將軍」,在〈明史〉中被稱為「粵之名將也」。貴港明清兩代均有赫赫有名的武將湧現:明代出了沈希儀,清代則出了石達開,兩人都是各自時代傑出的軍事戰將,所不同的是,前者為官方正統將領,後者為官逼民反出身的非正統將領。沈希儀以鎮壓廣西諸地農民起義而平步青雲,後鎮守四川、貴州、廣東、江淮、海南等地,最後還於嘉靖三十二年領軍抗擊倭寇,以無功被彈劾,次年病逝。

紫江亭在「縣北二里石洲上」,即今天城中村-三合村井塘壽山一帶。井塘原稱謝公池,在清末民初時改稱為井塘,井塘有一小石洲,形如龜狀,被視為吉祥之地。貴邑城中但凡是風水勝地的地方,大都會留下歷史名人的一些趣聞逸事,如沈希儀這位明廷從一品大官聽聞本邑「貴縣四山全,只因東井穿,東井若不穿,三科中一元」的民諺,便命人運石填平東井,堰塞後的東井彙集成了今天的大塘東湖;還有謝公池邊上形如龜狀的小石洲「風水甚秀,宜創學宮書院」的傳聞,這位朝廷都督便請旨建了「敕書樓」,並在謝公池邊上修建了「元帝祠」。對於這些事迹,清人作了一首〈壽山懷古詩〉:

小小岡陵勢亦巍

將軍當日幾徘徊

三江督府歸黃壤

百尺書樓沒綠苔

芳草即今埋戰鼓

牙旗自昔動邊垓

英雄底事皆成夢

故址無人花自開

據舊縣誌記載,敕書樓「其地近壽山」,詩中所講的「小小岡陵」當是指壽山。清代時敕書樓早已是「百尺書樓沒綠苔」。據光緒縣誌稱,位於井塘小石洲上的紫江亭「已廢」,這意味著清末時紫江亭已廢圯,但沒有記載紫江亭始建於何時,推測有可能是清人在明代敕書樓原址上修建,以延續紀念這位明代戰將在井塘地區修建書院、元帝祠事迹。但到了當代,隨著填塘造房浪潮一波接一波,昔日「風水甚秀」、「景物秀美宜蓮」的井塘地區已被大量私宅民房所龜縮為為二個迷你型小小池塘。壽山只空留其名而沒有山形,「小小岡陵勢亦巍」這一壽山勝景早已不復存在,取代的是一棟棟雜亂的私人房屋;形如龜狀的小石洲也同樣湮滅於民間地基之下;而後人緬懷沈希儀的紫江亭也同樣是無跡可尋覓。

有關於500年前沈希儀將軍的遺物,包括紀念物在內,或者只有那一塊「明唐順之沈紫江將軍生墓碑」了,這是沈希儀自己生前撰刻給自己的墓志銘,由市博物館保管,原一直立於文化部門在南山景區內的文物陳列館附近,但據稱前不久已遷移到新的市博物館保藏。這塊生墓碑有講沈希儀為何取號為「紫江」:「生時有紫水出故號紫江」。同時沈希儀還將自己一生輾轉半個中國的戰鬥經歷進行了總結,碑文最後將其生墓所在地的風水進行了描述:「生墓在貴城北廖家井,南望湪里,北睇龍山,左黔右郁,兩江縈纖,皆公曩所揮戈斬級處,異日有過公墓者,得毋慨然而思乎」。沈紫江將軍當年鎮壓的農民起義,包括了大藤峽瑤民起義。而歷史往往令人回味無窮:在沈希儀死後三百年,另外一位同樣叱吒風雲的貴港籍英雄人物石達開率眾開赴奔向大藤峽,揭開了另外一篇貴縣英雄好漢傳。

殘存的井塘,已被民房所包圍,不斷的蠶食。

同上

同上

井塘現已龜縮為東西兩個小池塘,其間通過這條水渠相連通。

曾經「風水甚秀」,「景物秀美宜蓮」的井塘地區已成為目前貴港市區內最大面積的「城中村」。

在井塘一帶,民房門前還能看到一些散落各處的石柱、石礅、石塊、條石、青磚等古建築殘留物。這些殘留古物,當是明代敕書樓、明代元帝祠(清代真武廟)、清代紫江亭等建築的最後歷史印跡。

同上

同上

拍於2004年,位於南山景區內的文化部門文物陳列館附近的「明沈紫江將軍生墓碑」。

同上

【楊旭樂文/圖】

原文地址:貴港文化遺產之四十七 紫江亭遺址

推薦閱讀:

【貴港文化遺產連載】中共廣西省「一大」舊址
【貴港文化遺產連載】之四十五 武聖宮遺址
【貴港文化遺產連載】之四十六 新寺遺址
「摸咩」思恩府
廣西省名聲最響亮的一個城市, 名氣不輸省會

TAG:廣西 | 貴港 | 城市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