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港文化遺產連載】之四十六 新寺遺址
新寺:祖廟,眾廟之源。
新寺遺址,本來沒有計劃寫入貴港文化遺產系列之中的(因資料極其有限),但由於貴港快樂網一位網友的回復內容顯露出其對新寺這段歷史的珍愛,這或者代表著世代居住在新寺所在地--太平街居民的一種情節。加之E言在新寺的後身--興隆小學度過了一個學期的學前班和整整五年的小學,決定還是寫一寫新寺,儘管目前了解到的官方信史資料極其有限。
在清光緒版貴縣誌中,新寺的資料極其有限,「新寺,向稱祖廟,在城北門外,真武廟右旁,同治五年重建」。一看到祖廟二字,就聯想到了被譽為嶺南三大古建築瑰寶之一的廣東佛山祖廟。但貴港的祖廟,為何稱為祖廟,官方舊籍並沒有明解,民間卻又俗稱為「新寺」,那就應該有「舊寺」,舊寺在舊縣誌文字資料中卻沒有蛛絲馬跡的描述,僅光緒縣誌一幅城廂圖插圖中標註有「舊寺」,位置也在內城北門外,距離新寺不遠,方位在新寺再往南偏東,應該也是同在太平街一帶。
民國版貴縣誌記載,新寺跟武聖宮的命運一樣都是改建為學校:新寺「今為城廂區第二初級小學校」,「所在地為城外太平街,成立時間為民國21年六月」。民國縣誌記載城廂區第一初小,成立時間為民國21年7月,但第二初小,成立時間卻寫民國21年6月,有些弄不明白,第一怎麼比第二還晚了一個月?
解放後,城廂區第二初級小學校被更名為躍進小學,1988年更名為興隆小學至今(新寺位於興隆巷與太平街交叉處)。
如今的興隆小學校園內應該已經無法看到當年新寺的殘留建築。上世紀八十年代,當儂還是小學生時,在跳遠沙池邊的地上還置放著一塊大大的石碑,碑上的文字已漶漫不清,僅有周邊一些較大的字體還殘留著筆劃,當年這塊光滑的石碑成為低年級學生們的「迷你型乒乓球台」,因為附近的僅有二個水泥板乒乓球台都是被高年級的佔領。這塊石碑當是新寺重修碑文之類,如今,這塊碑記應該已作古。還有當年學校後門(新寺正門)的出入台階,那是成塊成條的大石磚徹成的,如今早已被鋪設上標準化的水泥台階。此外,令人感到不解的是,當年校園內那一圈高大的「白楊樹」(桉樹)卻在前幾年被校方全部砍掉了,被澆成水泥路面,那是十幾棵高達四五層教學樓的大樹啊!此舉跟學校乃百年樹人之地是完全不符的。
據前面所提到那位貴港快樂網友的描述,1975年左右拆舊樓時,許多石柱被推斷,還從牆體散落一些銅板錢。可見,從清代的新寺,到民國時的城廂區第二初級小學校,再到解放後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屬於新寺的殘留建築物遺存是一步步被蠶食被改建成為現如今的規模和樣子。但散落的部分建築物構件時至今日還能看到,如學校正門(新寺後門)兩側的石礅,學校後門教學樓的地基殘露出來的大石磚,包括學校部分圍牆的青磚,以及附近私宅民居門前的一些台階條石,都是新寺最後的遺存古物。
學校正門旁的大石礅及殘留建築構件,這是新寺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古物。對於興隆小學校史而言,前身為新寺的歷史是不能忘記的,而這些古建石構件應該很好的保護起來!
圍牆的青磚,當年拆樓的磚頭也都物盡其用了。
興隆小學正門,當年新寺的後門。E言就讀那會,還沒有這般的貼瓷磚廟宇般的校門,這種造型,多少有些回歸的味道吧,畢竟包括興隆小學在內的許多小學的前身都是廟宇祠堂改建而成的。現代如今這些小學生們還要苦等學校開門時間才能進入學校,那些年,校門都是開著的,提前到校的我們,早已在跳遠沙池邊上的那塊「迷你型乒乓球台」的碑記上捉對撕殺起來了。
學校後門
幾時從每個窗戶改成門口,又回窗戶?
從後門過道里看到校內。當年新寺的正門。
後門教學樓地基,露出的成塊大石磚當是新寺的殘留物。上世紀八十年代,整個地麵線水平還沒有堆積得這麼高,可以看到成塊成塊的石磚築成地基。
學校後門正對面的宿舍區,當年這裡是學前班的教室及教師的廚房。這塊石頭因為體重原因,還能倖存到今天。
太平街與興隆巷交界處的社公神位,這一處地方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是一處小賣部,泡泡糖是當年的最愛之物。楊威社坊,不知為何稱此名?
由於沒有開門,沒能進去看看仔細地看看。布局基本上還是當年的樣式,後門舊教學樓還在,原來的二層平房教室改建成6層樓房,圖中右邊的新教學樓仍然還是主教學樓,左邊的雙杠已沒了,那雷鋒像處即是當年沙池及乒乓球台的位置。最大的改觀還是那沿著後門教學樓一圈的高大「白楊樹」均已作古。
這是貴港快樂網友提供的太平街新寺周邊的一幅圖。新寺的規模與當年的宏偉,可想而知。
新寺遺址左邊的太平街。新寺的左側,即是清縣誌所講的「真武廟右旁」,明代沈希儀所建的元帝祠,清代重修為真武廟。即是清縣誌所講的「新寺右私宅民居門前的殘柱斷磚,訴說著太平街當年的熱鬧,也彰顯著這條馬路的歷史。太平街之所有稱為太平,據稱是因為當時貴縣街鬧瘟疫,唯獨這條街上的居民無一人染病,遂將此街稱為「太平街」,民間的口頭傳說,背後代表的是這塊區域算是貴港一處上乘的風水寶地:明代的元帝祠(清改稱真武廟)、新寺(祖廟)都在一條街上。與此同時,太平街也是當年城外通向城內的一條主幹道,建國後,修築了和平路,這條南北走向的昔日主路便成為了神經末銷,成為一條寂靜的小巷。
【楊旭樂文/圖】
原文地址:貴港文化遺產之四十六 新寺遺址 - 抓拍貴港 - 紅豆博客
推薦閱讀:
※在東莞生活是怎樣一番體驗?
※上海北京之爭?誰是中國第一城市
※【貴港文化遺產連載】之三十七 李氏祖祠
※城市更新:來不及嚮往的緬懷
※【貴港文化遺產連載】之二十六 石達開及其事迹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