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港文化遺產連載】之四十五 武聖宮遺址

武聖宮遺址:尚武遺風

中國社會傳統是崇文尚武,講究文武兼備,但歷史上中國各朝代對文武的關係如何達到均衡一直是個焦點難點。像秦代舉兵家學說為國法,秦皇揮兵橫掃六合,一舉統一寰宇,後焚書坑儒,即是尚武抑文,結果可想而知:秦代迅速強大亦迅速走向滅亡;宋代則節制邊軍勢力,宋太祖削去節度使兵權,行文官政治,這一重文輕武的舉措在使其經濟水平達到鼎盛,但最後則被蒙元鐵騎所滅;漢唐兩代,文武兼重,對內興儒學,對外則用兵強勢出擊,創造中國歷史上至今仍津津樂道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盛世時代。真可謂居安思危,忘憂必亡的不二真理。而讓人感到唏噓的是,自隋代開始的科舉制度,讓中國開始走向了重文輕武的這一軌道,科舉使得以文人大儒們為代表的文官制度走向了高峰,在明代達到了頂峰:當年明萬曆皇帝三四十年不上朝,國家機器照樣運轉不息。直到今日本朝,「和平崛起」的口號仍多少會捕捉到類似的影子。不過,後人也評論明滅亡於崇禎,但實始於萬曆。

武聖即中國武將關羽,在封建時代即被官方朝廷敕封為武聖人。而對應的文聖人,眾所周知是儒學的始祖孔子,封建官方社會一直標榜的一文一武,正是體現了傳統社會中的中庸之道,文武兩者不可偏廢,不可倚重其一。按中國傳統州縣官衙布局的城池,均會設立有文廟與武廟,像貴港這類典型的歷史悠久的城池,文廟、武廟當然不例外的會存在。本篇所先講的武聖宮遺址,即是貴港武廟。武聖宮,又稱關帝廟,民間也稱關公廟、關聖廟。

貴港的武廟具體在五門城內的哪個位置,一直是個令人蛋疼的問題。翻閱了相關舊志書籍,按照清民縣誌舊籍及1993年版《貴港市志》的記載,找到了相關的記錄,明確了武廟的位置。

據清光緒《貴縣誌》記載:「武聖宮,在城內。同治六年邑紳梁廉夫董事重建,光緒七年重建后座,重修前座及拜亭牌坊」。

「關聖今列祀典春秋仲,有司致祭,邑武聖宮祭典同治十二年知縣焦肇駿復舊制率在學諸生致祭頒胙。光緒七年秋重修後殿成,知縣李宗庚致祭添設執事諸生增胙,旋為後任裁去」。

《邑紳梁廉夫重建武聖宮記》有云:「縣城文武二廟為祀典所最重……欲捐資修復,但念文廟工程極浩大非緊湊千金措手,惟武廟規模略小尚易為力。於是請清邑候薩公撥出公頃……塑新像移土地神於頭門,改關帝廟為武聖宮……」。

這是清縣誌的記載,據此可得知武聖官「在城內」。在城內即在不到二平方公里的五門內城中,但沒有明確具體位置,連地處哪條街也沒有指明。當時內城也不過區區幾條道路,縣前街(含萬壽街)、西街、北門街、東門街、仁壽巷等。同治六年,即1867年由本邑鄉紳梁廉夫倡議重建,包括前面提到的其他寺廟重建或者重修的時間,大都是同治年間,是因為當時清廷將「長毛匪亂」肅清是在同治年間,當時廣西大部分區域,基本上是處於半真空狀態,像貴港這類地區,更是接近真空狀態,中央朝廷官方根本無法掌控,因為當時潯州府一帶前為太平軍所控制,後又被陳開的大成國勢力所覆蓋,而在大成國被清廷剿平後,貴縣縣城仍由奉大成國衣缽的黃鼎鳳勢力所佔據。後在廣西巡撫劉坤一數年的圍剿進攻下,終在1864年光復了貴縣縣城,當時全城可謂滿目瘡痍,處處殘垣斷壁,於是也才有一連串的「重修天后官碑記」、「重修城隍廟碑記」、「重建武聖宮碑記」、「重建貴縣署碑記」等等,這一連串的重建社會公共建築行為,其背後折射的是當時官方要重新樹立起民眾的精神支柱,用來彌補經兵燹戰亂後人們普遍缺失的精神信仰,以維繫正常的社會秩序。重建後的武廟,被改名為武聖宮,恢復了春秋兩季的官方祀典活動。

民國《貴縣誌》記載,「武聖宮,今為城廂區立第一初級小學校,城內鎮公所附設此」。「城廂區立第一初級小學校,所在地城內縣前街,成立時間民國21年7月」。根據這二個信息,武聖宮的具體位置已昭然若揭:縣前街。縣前街即是縣衙門前這一條馬路,今稱縣東街。縣前街往西稱萬壽街,萬壽街及北門街口以西,稱為西街。縣前街-萬壽街-西街內城是一條長長的東西向馬路,其中,在今人影往東,為「縣前街」,人影以西至北門街口段,為「萬壽街」,街口以西,為「西街」(今稱西五街)。民國時代改祠堂寺廟為國民基礎學校的浪潮再次體現在了武聖宮身上:1932年7月,武聖宮被改作城廂區立第一初級小學校。並且,城內鎮鎮公所辦公駐地也在這區立第一初小內。提到城廂區與城內鎮,就得提一下民國時代的貴港行政區划了。民初,改清制里圖為鄉鎮,貴縣共分為八區九十鄉鎮,其中縣城這一塊範圍叫「城廂區」,轄五鎮七鄉,分別為城內鎮、城東鎮、東廂鎮、北廂鎮、南廂鎮、北郊鄉、棉村鄉、陸村鄉、三平鄉、高峰鄉、新塘鄉。其中城內鎮的範圍即是五門內城,以城牆為界,城牆之外,分別屬北廂、西廂兩鎮。北郊、棉村、陸村三鄉清代屬郭北里,三平、高峰、新塘三鄉清代屬郭南里。民國縣誌明確武聖宮在今縣東街一線上,但具體哪個點,還要依靠《貴港市志》來找到答案。

1993版《貴港市志》在「教育-幼稚園」中找到了相關的記載:林素女士在城廂區立第一初級小學校附設幼稚園,1936年單獨立園於第一招待所北面,幼稚園於1958年遷大南門西側,1969年園址改建為第一招待所。「一招」即在大南門西側,縣衙門前面,這就是武聖宮的確切位置。「一招」後改成蓮城賓館。2011年,廣西考古隊進行計劃內搶救性挖掘,在蓮城賓館原址挖掘出出土了漢代柱礎遺迹,以及漢晉明代的水井等,顯示出「一招」這塊區域是與舊縣衙門挖掘出漢唐官署遺址是同屬於漢文化堆積層區域。清代的武聖宮也是建立在這塊迄漢起,歷唐宋元明的建築堆積層之上。如今,「一招」這塊區域已被重新填埋,成為某大型商業中心的「停車場」,事實上,這塊區域是屬於鬱江北岸堤路園工程建築用地。

2012年12月,大南門西側,舊縣衙門對面。武聖宮遺址已是一片水泥空地。

同上。在這片空地上,武聖宮、城廂區立第一初級小學校、幼稚園、縣府第一招待所、蓮城賓館,曾經是這個位置上出現過的角色。

在緊鄰武聖宮遺址的旁邊,廢棄的舊民居的牆壁上,一塊教學黑板頑強的依附於其上。「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時代性標語仍清晰可見。從民國時代的區立第一初小,到解放後的學校教室,直到今時今日,唯有這塊頑強的黑板與富有時代性的標語能夠找到武聖宮改建為學校的印跡。

武聖宮遺址地下的秘密。

2011年7月,蓮城賓館舊址被廣西自治區考古隊進行計劃內搶救性挖掘,結果挖出了漢代柱礎遺迹,漢晉明代的水井。可惜的是,這片漢代古建築遺址是繼2008年舊縣衙地挖屆漢唐官署遺址後,又一次喪失了進行遺址原址保護最後機會。此地已於今年被水泥覆蓋成為「臨時停車場」。在貴港,缺的不是水泥,缺的也不是停車場,缺的是文化意識!

2011年7月,武聖宮遺址對面的原縣衙門舊址,正在建的某商業中心。

2012年12月,舊縣衙門遺址,現在是某商業中心。其對面的武聖宮遺址空地,剛好可做其臨時停車場。

【楊旭樂文/圖】

原文地址:貴港文化遺產之四十五 武聖宮遺址

(參考360個人圖書館版本修改貴港文化遺產之四十五 武聖宮遺址)


推薦閱讀:

五十年前的貴縣

TAG:廣西 | 貴港 | 城市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