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自研交易體系的誕生與展望(一):起因與困難
本文從一個從業者的角度記錄並試圖分析,這波起始於2016年左右,並正在持續發酵的券商自研系統建設浪潮。這註定是一個艱難但值得期待的歷程,也許五年、十年後中國真的會誕生數個研發實力超強的國際性券商。
大約從16年開始,部分具有前瞻視野的國內主流券商領導層,意識到了目前交易系統完全依賴證券軟體提供商的做法,需要一些變革。這種想法的觸發因素,吹小牛猜想,可能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因素:
1)供應商有變為潛在競爭對手的風險(政策的護城河,也許說沒就沒了)。
2)依賴供應商,無法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同時國際化業務很難開展(雖然國內政策依舊限制很多,但各種金融創新還是在逐漸放開的,這也是未來必然的趨勢)。
3)國際大券商們樹立的榜樣(國際大型券商都是自研系統,比如高盛、摩根、野村等等)。
4)在互聯網APP領域,早期部分成功的自研產品所帶來的現實與精神激勵(比如華泰的漲樂APP)。
有了想法,下一步自然就是實施啦。咦,知易行難,困難重重啊。
第一個困難:數十年的積累,券商們卻只有運維力量,沒有研發力量。怎麼辦?招招招(券商不差錢啊),16、17年,不少券商的信息技術部門都進行了大擴容(券商比較歡迎有金融背景和BAT經歷的)。
第二個困難:近乎為0的技術積累。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每一個強大穩定的系統,必然是依賴無數穩定可靠的底層組件,並在不斷試錯和完善中成長起來的。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我們放在第二篇:路徑選擇 中來討論。
第三個困難:如何跳出長期使用國內供應商軟體(恒生、金證等等)所形成的思維定式,以更國際化、更互聯網化、更合理的視野來審視我們的系統設計。
第四個困難:組織擴容帶來的管理問題,組織架構需要變革(架構變革是手段,不是目的,變革的過程中請牢記使命)。
背負使命,摸著石頭,券商自研系統的大幕拉開啦。本系列的下一篇,將會探討自研交易系統的路徑選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