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妖記2》和《唐探2》的特效都是一家公司做的,但特效行業依舊富不起來?

春節檔已過四天,你看了哪些電影?

票房領先的兩部大IP《捉妖記2》和《唐人街探案2》,背後的特效都是同一家公司做的,實在是令人感到有趣。這家公司的名字除了電影圈的人士,可能普通觀眾根本沒有聽聞過:Base FX。就算另外幾部,包括《西遊記女兒國》,《熊出沒》等都有大量的動畫和CG。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支撐起春節檔影片的不是梁朝偉王寶強們,不是一百多家出品公司,也不是出品公司背後的投資人,可能就是幾家視覺特效公司背後成百上千名摸著滑鼠每天修圖作畫的員工。

春節檔,不如改名叫「特效檔」吧。

  • 票房冠軍背後的特效工廠

《捉妖記2》胡巴的歡騰胡鬧,《唐人街探案2》紐約街頭的各種追逐跳躍:看熱鬧的背後,其實都有大量的特效鏡頭。

恰巧兩部影片背後都有同一家特效公司:Base FX。

這是一家頗為神秘但是江湖已經久聞其名的特效公司,也是一家奇妙的由美國老闆創立的中國公司。Base FX 成立於 2006 年,總部位於北京,項目製作和管理團隊位於北京、無錫、廈門、吉隆坡和洛杉磯,並在大廠建立了培訓基地。

Base最早憑藉《太平洋戰爭》《海濱帝國》《黑帆》這些美劇的特效製作三度榮膺艾美獎最佳特效獎,之後又依靠與星戰系列導演Lucas創立的工業光魔ILM的特效協議,憑藉《星球大戰7》《美國隊長2》獲得過奧斯卡最佳特效提名。

就在《捉妖記2》之前,包括《捉妖記1》,《長城》在內的諸多國內大片的特效都有Base FX參與的痕迹。

看起來應該是光環滿身,洋氣滿滿的高大上公司,但是它的發展和興起背後卻完全驗證了特效行業舉步維艱的特質。

Base的創始人最早在美國拍了一些並不主流的二級片,諸如《火箭紅光》、以及一部戛納入圍短片《警鐘》,都不算成功。後來來到中國,最早嘗試的是位於海南海口的影視主題公園項目,結果海南主題公園項目並沒能繼續下去,但是卻找到了中方的合作夥伴,之後選擇北上北京。

Base的創始人團隊敏銳地發現當時特效行業中國團隊的價格只相當於美國市場的八分之一,可謂是廉價勞動力的集大成者。當時正是中國電影政策改革方興未艾的早期,規模化的特效公司非常稀有,行業板塊中都是一些散兵游勇以及並不成熟的遊戲特效製作團隊在做「零單「。

經過一些先期項目的試水,Base的創始人找到了一個非常有效的經濟模式:美方負責去美國找特效項目,中國員工們則負責完成項目。

與許多現在的特效公司,團隊或者工作室一樣,成立之初Base FX依靠的就是與美國公司相比極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優勢,以及人員豐富帶來的能夠做難活臟活累活的特質。

Base早期接受的許多項目在美國很難找到人做,繁瑣、麻煩、費用低,但是這些困難在中國團隊面前似乎都不成問題。當然,在當時好萊塢對於中國特效公司的實力並無法完全信服,但是隨著一個個項目的接手,信用度也就自然建立了起來,吸引好萊塢的最大的優點還是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價廉物美。

Base FX首次奪得艾美獎的《血戰太平洋》就是這樣從HBO處獲得,而之後的一切就顯得水到渠成,中國最前沿規模最大的特效公司就這樣建立了起來,特效行業也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蓬勃發展而開始了井噴。

一直到2018年的春節檔,只要是商業化的國產大片,幾乎很少有影片可以不用特效的(《紅海行動》可能是今年的一個例外,特效鏡頭的使用被壓縮到了最低),以Base同樣參與的《唐人街探案2》為例,整部影片一共500多個特技鏡頭,其中涉及複雜的三維鏡頭有200多個,除了Base之外,包括每日視界、諾華、華躍龍影、天成等7家公司都參與了其中的視效製作工作。當然,各自負責的鏡頭和難度都有差異。

  • 特效公司的年並不好過:做的了特效就能一直在電影圈立足嗎?

Base FX之外,隨著中國電影商業化的深化以及觀眾對於大場面影片的追捧,近年來在中國電影產業中崛起的特效公司越來越多,包括每日視界,聚光繪影,原力動畫,天工異彩,追光動畫等等在內的新銳團隊也開始不斷湧現,在國內的特效圈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勞動力支援體系」:只要有活,就不怕沒人接,至於價格高低,那就看各自的本事和關係了。

特效行業其實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日復一日辛苦艱辛的行業。雖然很多大片類似《捉妖記》《唐探》等都能夠賣座,但其票房跟特效公司並沒有直接的利益關聯,一般都是以一筆固定的特效製作費用按照鏡頭和難易程度以一定的價格分包給特效公司或團隊,因此特效絕非一個暴利的行當。

特效企業的規模越大,運營成本、風險也越大。類似Base FX這樣人員規模從最早的幾十個人擴張到幾百個,甚至接近千人規模的特效公司充滿了不確定性:今天或許可以有做不完的項目,但是行業的人員成本逐漸推高,新晉冒出的公司彼此之間也開始互相挖角並爭奪優質項目,一家獨大或者幾家通吃的狀態並不可能無限延續下去。

類似base這樣的頭部公司的成功離不開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用國內廉價的勞動力製作國外相對價格比較高的項目,也就是行業所謂的「接外單」,這樣的狀態是其他國內特效公司很難做到的;而在國內的行情下,一部影片的特效都是按照工種分包給不同的企業來做,要想做到有很高的利潤空間更是難上加難。

另外一個特效公司面臨的困境就是人員的流動,就算是類似Base這樣的頂尖企業,也經常有人員被其他企業高薪挖走;當然,也會有其他團隊的人反向被挖來。最明顯的例子是最近剛完成中國化的東方夢工廠團隊,在2016年《功夫熊貓3》製作完成後,夢工廠團隊的眾多動畫特效人才紛紛流失,直接導致公司不得不面對重組。

這樣的流動在其他的公司更是常見,要麼出高薪留住人才,不惜增加自己的成本結構而降低「接活兒」的利潤成本,要麼面臨的就是通過幾個項目捶打出來的成熟團隊短時間內分崩離析從而導致企業難以為繼。

這樣的現象在好萊塢也時有發生,所謂僧多粥少,影視項目每年一共就那麼多,但是來接活的團隊越來越多,大家的水平也都越來越接近,於是各家不得不降低報價來競標項目;甲方也樂得如此,畢竟拍片成本可以節省一部分。

曾為電影《返老還童》、《終結者2018》等片製作特效的Asylum Visual Effects特效公司倒閉了,製作過《普羅米修斯》的Fuel VFX破產了,參與制作過《泰坦尼克號》、《變形金剛》等大片的數字領域公司被收購了,就連工業光魔(ILM)、索尼圖像工作室這樣的巨頭和上游公司也一直在裁員,去年連創作出《少年派奇幻漂流》特效的R&H也難逃厄運……

特效公司的生存狀況並不好過,於是許多特效公司開始走上了一條新路:自己出品影片,尤其是動畫,來進佔票房市場。

Base FX正在籌備拍攝一部2019年上映的動畫電影《許願龍》,其國內競爭對手聚光繪影,天工異彩等也不滿足於老是給一些二線院線片或者網大網劇做鏡頭,開始涉足自己出品劇集,畢竟,「接活兒」能賺的只是固定的製作費用,最多就是個「承製」的角色,但是如果能夠自己製作出品電影,那就可以直面市場,參與票房的分賬:試想一下,如果Base能夠在《唐探2》或者《捉妖記》系列中分到票房,整個企業的營收將大有改觀。

於是有不少特效公司已經走上了這一條路,只可惜走得並不平坦。曾經也參與過《捉妖記1》特效鏡頭製作的另外一家特效起家的動畫公司原力動畫曾經在今年年初出品了自己多年籌備的中美動畫巨制《媽媽咪鴨》,原本定在1月底寒假檔上映,希望能獲取大批放假兒童追捧,但是無奈影片幾經調檔,試映短時間內就發現有票房「撲街「的跡象,於是調整到三月上映,是否能夠票房大賣已經打上了大大的問號。

對於希望能夠依靠自主出品影片獲取票房收益的動畫特效公司來說,這樣的策略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接活兒」的競爭白熱化,賺不了足夠的錢來養活團隊;不接活兒自己齣電影,卻也要冒著票房撲街的風險。

在中國電影春節檔票房火箭躥升的背後,也還是有企業在那默默嘆息,盤算未來;更有無數坐在一起盯著電腦屏幕沒日沒夜做特效,修動畫的工人們盤算著今年的生計。

  • 春節檔的滾滾紅利之下,誰在得益?

每年的春運都是世界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大城市裡的 Mary、Jonathan 回家過年,轉身成了小芳,大明。他們回到家鄉,帶來了一線城市的消費能力和娛樂方式,而春節適合全家一起度過,於是不少人會選擇和家人一起看一場電影,這甚至可以帶動一批平常不去影院的人成為觀眾。

於是春節也成了諸多商業片的競技場,你賺10個億,我就賺20個億,無怪乎一個春節檔背後的出品方累計多達100多家:每一家都是嗷嗷待哺,等著分一杯羹;每一家背後又不知道掛著多少上市公司和投資機構,今年的業績能否完成對賭或者對董事會有所交代,全看春節檔影片的表現。

春節檔成了大 IP 角逐的戰場,續集大片開始支撐票房,於是乎背後的特效公司也算是春節檔的受益者:大IP續集一般都意味著大量的特效鏡頭,有活兒接的日子總是好過沒活兒。

只是對於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特效行業來說,能夠分到自己碗里的飯菜卻不見得越來越多,單純想要維持運營恐怕還湊活;但是好萊塢就是前車之鑒,那麼多曾經聞名於世的團隊和公司都紛紛退出了歷史舞台,說倒就倒,說散就散,誰也沒有辦法保證這一幕就不會在中國發生。

大家完全可以腦補這樣一幕:做特效的大學畢業新生在電影院看著《捉妖記2》或者《唐探2》,數著哪些鏡頭是自己參與的,看看整體效果,看看觀眾反應;銀幕暗下,觀眾退去,他們心裡暗想:熱鬧過後,究竟剩下了一些什麼?

畢竟票房和自己無關,雖然鏡頭都是自己做的;工資是否能漲,還是個未知數…….

這或許才是多數人的春節檔。

點擊閱讀原文獲得更多精彩內容n(*≧▽≦*)n

推薦閱讀:

TAG:捉妖記2電影 | 唐人街探案2電影 | 電影特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