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茶禪一味

https://www.zhihu.com/video/949033446220230656

中國民間有句俗話:

「佛即壺,壺即福。茶佛一體,茶禪一味。」

正 所謂,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靜;唯是清靜心境,方可自司禪機。趙朴初有詩云:「七碗愛至味,一壺得真趣。家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帶 著好奇,想知道黑茶與佛的關係,查找了一些資料後,發現黑茶與佛早有緣份。佛門有一則故事,說達摩祖師面壁思道時,上下眼皮打架,昏昏欲睡,他一生氣,把眼皮割下,放置地上,眼皮入土後長出一棵小樹,弟子們採樹葉煎飲,竟然可以醒神止睡。些事一則,但也反映了一個真實歷史:佛、黑茶本有緣。

其 實,佛因緣深長,黑茶最初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食料,而僧人促進了茶業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佛門寺的茶事話動,對提告名食技法。傳播名食習俗,都與黑茶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禪借茶道顯,茶倚禪生香。」這就是禪與茶的關係。神農安化黑茶文化離不開佛門禪文化,「禪茶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佛與茶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中 國是茶的故鄉,黑茶的發現和飲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長盛不衰、傳遍全球。但種茶、飲茶不等於有了茶文化,僅是黑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神農安化黑茶文化還會進一步的豐富其文化內涵。

僧人種茶、採茶、制茶, 用於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很多茶中珍品,均有僧人創製,流傳至今。除此之外,佛教還有茶供、茶榜、茶堂、茶鼓、施茶僧、戒臘茶、化茶、茶禮、普茶等專有名詞,足見茶已成為佛教寺院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茶供:用來供佛的茶。寺院茶,一般用途有供佛、待客、自奉。僧人待客用中等茶,自己飲用用下等茶,供佛用上等茶。

茶榜:亦即關於茶的告示。煎湯點茶是叢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般的茶會無需張貼茶榜。重要茶會,如普茶之前,寺院將張貼茶榜,告知大眾。

茶堂:寺院內設有「茶堂」,是專供禪僧辯論佛理、招待施主、品嘗香茶的地方。

茶鼓:法堂內的「茶鼓」是召集眾僧飲茶所擊的鼓。

施茶僧:寺門前派「施茶僧」數名,為過往的行人施惠茶水。

化茶:化緣乞食得來的茶。

茶禮:又叫「茶銀」,最初是指茶的禮品。後來演化,「禮品」統稱為「茶禮」。而民間有些地方,則把「茶禮」具體化為「聘禮」。

普茶:寺院重大的禮節性茶會,稱為普茶。一般在四時節慶,或者聘請監院、首座,迎請新方丈等重大場合,寺院都會舉行普茶大會。普茶會上,談佛經、論茶道、賦詩詞,把佛教修行、飲茶談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融為一體。

大 多數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勞碌疲憊,而且容易被外面的物質世界和內心的慾望所牽引,因此產生煩惱和壓力,不自覺地處於一種精神緊張和身體的亞健康狀態,這種焦慮狀態可能會影響到家庭的幸福和睦、同事和其他人際交往的和諧。神農安化黑茶的出現,希望可以像一劑清涼的藥方,讓大家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適當放慢腳步,給自己留一點時間,泡一杯茶,全然放鬆,去除焦慮,調整自己,這是一個凈化身心和「充電」的過程,有助於更積極地面對工作和生活。

佛 對黑茶文化的另一個突出貢獻就是種茶,多數名茶都與佛門有關。佛教寺院多在雲霧繚繞的深山幽谷,雨量充沛,土層深厚,最適宜茶樹生長。尤其是禪宗,倡導「農禪結合」自給自足的修行方式,寺院栽茶、制茶成為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崇山峻岭原有大量野生茶樹,為僧人開闢新茶園創造了條件,所以素有的諺語。「天下名山僧佔多 、「自古高山出好茶。」

弘 揚禪茶文化的過程中,也是學習和修行的過程,磨鍊自己的心志,也得到心靈的凈化與提升。

緣起性空,諸行無常。在目前這個時空點上,我們做了該做的事情——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要用平靜的心態,以一顆平常心來做這個事情,不因讚歎稱譽而洋洋自得,也不因挑剔和譏諷而垂頭喪氣。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風吹不動。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做我們該做的事情。盡心而做,隨緣而為,自然而然,法爾如是。

最 後,以禪詩《覺了》共勉:「西邊月沒,東方日出。花開花落,法性一如。」

......


推薦閱讀:

網購668元/斤的鐵觀音,暴露了三個問題
中國飲茶法源流考
茶為什麼要趁熱喝,放冷了喝會傷身體嗎?
張老二三事 | 一席話,讓一名地產商轉身化作紅茶追夢人——記張老與元泰紅茶的故事
紫砂壺的七個段位。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