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退步,未必是件壞事?——兼論如何衡量互聯網創造的價值

GDP,仍是目前最常用的反映經濟狀況的指標。然而,這個指標對所謂的顛覆式創新並不友好。以手機為例:一開始,手機只是手機;後來,手機不僅僅是手機,還是鬧鐘,是播放器,是相機,是筆記本,還是備忘錄,是計算器,是遊戲機。手機的價格沒漲多少(說不定還下降了),對應的的GDP也沒有增加多少;然而,被手機顛覆的這些行業,伴隨銷量的下降,GDP可是實打實地下降了。結果,GDP下降,反映的可能是技術進步!

圖1 左邊:廣為人知的互聯網產品;右邊:信息品佔GDP的比重

手機不是唯一的例子。說白了,互聯網帶來的變革之一,就是讓許多曾經非常昂貴的東西變得免費。可是,看上面這張圖:儘管這些互聯網產品劇烈衝擊了我們的生活,徹底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式,這部分商品佔GDP的比重,多年來卻一直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是這些產品真的沒有價值,還是我們沒有找好測量的方法?Brynjolfsson,Gannamaneini和Eggers的最新工作論文,回答了這一問題:互聯網產品,確實很有價值。

圖2 橫軸是承諾給錢的數量,縱軸是確實沒有用臉書的比例。實線是2016年的情況,虛線是2017年的情況

文章使用的方法簡單粗暴。實驗者在美國和歐洲找來數千名用戶,問他們:如果我給你10/20/30/.../100/1000美元,讓你一個月不要用臉書,你願不願意?實驗者用兩個辦法,保證了答案的可信程度:第一,如果遵守承諾,參與者確實有一定概率拿到錢;第二,作者和臉書有合作,可以確定參與者一個月內有沒有登錄。利用參與者實際的行為,就可以估算臉書的需求曲線。平均而言,一個月的臉書服務,對消費者的價值接近50美元

圖3 為了實現對所有互聯網產品價值的大規模調查,實驗者與某些網站,要求瀏覽者在閱讀內容之前先回答調查問題。上圖為實例

實驗者的野心不止於臉書,他們還想估計其它互聯網產品的價值。可是,再怎麼手眼通天,也不可能拿到消費者所有的上網記錄。怎麼辦?以臉書為基準,可以部分解決這個問題。實驗發現:有監督、給真錢的情況下,平均來說,參與者報出的價值是沒監督、不給錢、單純問問題時的4.1倍。有了這個數字,即使實驗者在其它產品上沒法「來真的」,他們也可以用這個倍數來校正參與者的回答。對其它產品的估計,都在下面這張表裡。

表1 對其它互聯網產品的估計結果。最左一欄從上往下:所有搜索引擎、所有電子郵件、所有地圖、所有視頻、所有電商、所有社交媒體、所有信息、所有音樂。左二是2016年的估計結果,左三是2017年的結果,其它是置信區間。單位都是美元/年

結果顯示,對消費者價值最高的是搜索引擎。不用搜索引擎一年,你至少得給他們超過1萬美元。按價值高低排,接下來是電子郵件、地圖、視頻網站、電商、社交媒體、信息和音樂。為了檢驗這些結果的準確性,作者又用最好-最壞度量法(實驗者展示許多選擇的集合,參與者選出每個集合中價值最高和最低的項,依此排序)和Becker-DeGroot-Marschak法(一種可以誘導參與者報真話的機制)重新進行了估值,結果穩健。

圖4 實驗者承諾50美元的前提下,橫軸是不放棄臉書的比例,縱軸是要求放棄臉書的時間長度

原文還做了許多更細緻的分析。比方說,更看高臉書價值的是哪些群體?數據分析發現,和高價值相關的是這麼一些特徵:好友數量多女性高收入年齡大,等等。教育程度相關性不顯著。此外,實驗者還考慮了時間長短對估值的影響。實驗顯示:參與者對臉書的估值,並非隨時間的變化線性上升。這個研究並非定論,情況在中國也未必相同,但這種研究的思路,以及文中對互聯網革新與GDP關係的探討,都非常有啟發意義。

參考文獻:Brynjolfsson, Erik, Felix Eggers, and Avinash Gannamaneni. "Using Massive Online Choice Experiments to Measure Changes in Well-being." (2017).

推薦閱讀:

認識奧地利學派
放棄的力量
原來北京的小姐只要200?為什麼小姐也降價了?
AI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經濟學與愛情:結構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戀

TAG:經濟學 | 互聯網 | 技術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