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我回來了,但我不想回家。」

文/Zoi (一個會寫作的主播,一個思想的表達者。個人公眾號:黑夜裡的光)

一年一度的春節,是萬家團聚的時刻。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想回家。

今天,請允許我,在這喜氣洋洋的春節期間,為那些不想回家的「你」定做這一期節目。

年三十,我在後台收到了這樣的傾訴:

「您好,Zoi。我能和你說說心理話嗎?(過年回家)我不想看見同父異母的人,但就是不如我所願。但是沒有解決的辦法。我只能傷心痛苦的過完。我不甘於現狀,因為他們讓我厭惡。自從我懂事以來,每年新年都是在這樣子的情況下度過的。但是靜下來我就會不自覺的想起以前那些不愉快的往事。真想找個地洞把自己給埋起來,然後誰也看不見我,我也看不見誰。」

「一到過年,我就會很緊張,因為我實在不想回那個家。可沒辦法,學校不給住。每天在家就是看他們(爸爸媽媽)吵架,誰都沒有好臉色。真的好想離開那個冷冰冰的家。」

每逢過年,目之所及,全是回家團聚的主題。

報紙電視電台網路,無不都是車站機場多少客流的報道、道路交通堵塞或暢通的新聞。

公眾號推文里滿篇滿篇都是回家怎麼吃怎麼玩怎麼耍酷怎麼裝。

可在這一大片喧囂熱鬧之下,有那麼一種真實而無聲的情緒,在一群不能精確統計但數量相當龐大的人心裡暗潮洶湧。

這種情緒就是:不想回家。

常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想不想回家這件事,同理。

那些還沒放假就惦記著回家、沒搶到票也一定想方設法回去的人,原因都差不多:家對他們招手的畫面里都是相親相愛的家人、可口的飯菜、團聚的快樂。

可那些不想回家、回了家心也不在家裡、只想逃離家的人,原因卻是各色各樣:家庭暴力、特殊家庭(如離異再婚)、家庭不和睦,等等。

之前,我做過一期北大畢業生寫下萬字長文控訴父母的節目。在不同的發布平台,這篇文字獲得了廣泛的共鳴。很多人分享了感受和看法:

「我明白他的感受!真的一點都不想在家裡!好想離開這個都不認識的家!好累好累!」

「等考大學了,我一定要考得遠遠的,最好不再回去。」

「經濟獨立前暫且盡量忍耐,稍有機會,帶著(我的)戶口身份證永遠離開!」

「花了十年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成長有時候真的艱難又美好,我特別喜歡行屍走肉里的一句話,總有一天你的痛苦會有助於你,很多時候真的走出來了,就一定不要回頭。」

除掉更多人的默默點贊,那些用文字發聲的評論者讓人所看到的,是關於家庭帶來的問題,絕不僅僅是一個北大生的案例那麼特有而單一。

我想帶你做一種假設:假如今天我們都已為人父母,有沒有可能,此刻,對「家」有所抗拒有所責難的人,就不是我們,而是我們的孩子了?而那個為人父母的你,會不會覺得委屈,覺得無奈?

家,是每個人最不能選擇的命定之事。說實話,總是對沒有選擇權的命運說三道四,又能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如果真的想逃離,如果想翻盤的決心足夠強大,那麼,上天仍舊給了我們很多時間和機會去創造和經營未知的未來。

和你說一說周杰倫和他爸爸的故事。

周杰倫的爸爸周耀中,是淡江中學的一位物理老師,在音樂方面才華橫溢。

周杰倫4歲學鋼琴,6歲那年,他的爸爸拿出家中積蓄,給他買了一架鋼琴,並請學校的音樂老師專門輔導他的樂理知識。

然而,因為生意屢屢受挫,周杰倫的爸爸總是酗酒不歸,回到家也總是和周杰倫的媽媽吵架。從那時起,周杰倫就開始對爸爸積怨在心。甚至有一次,他的爸爸動手打了他的媽媽,這讓周杰倫無法忍受。

周杰倫初二時,父母因為感情不合而離婚,而周杰倫跟隨媽媽生活。父母離異以及爸爸此前家暴的經歷,都給他的童年帶來陰影,原本內向的他變得更少言、孤僻。

多年之後,他的專輯裡出現了一首歌叫做《爸,我回來了》,這是一首家庭暴力的歌曲。雖然講述的並不是自己的故事,仍可看到,他對於家庭暴力是多麼批判和抗拒。

周杰倫在努力發展自己的音樂事業時,也一直保持著對媽媽的孝順和庇護。在擁有單身公寓時,因為害怕媽媽孤單,他堅持和媽媽一起住。在選擇女友的標準上,他也強調第一要求是孝順,並聲明即便以後結婚也要和媽媽一起住,否則他寧願分手。

他曾被很多人視作媽寶男,畢竟童年家庭的影響造就了他之後對於父母認識的價值觀,但最終他靠努力爭取到了美滿和順的家庭,也沒有出現所謂「媽寶男」帶來的婆媳問題。

他曾在很多年裡都極少提及他的爸爸,他對爸爸的感情是愛恨交織的。直到有一次晚上,他的媽媽找他談心,很認真的告訴他:「如果你想去找你的爸爸,媽媽支持你,當初你爸爸也有他的難處,你不要記恨他,再說我們現在過得這麼好,應該感恩......」

在媽媽和外婆的勸導下,他學著慢慢接納了那個他曾怨恨過的男人,不僅讓他的爸爸客串了他自編自導的電影《不能說的秘密》,他的婚禮也沒有讓爸爸缺席。

為人父之後的周杰倫也更理解了家人的重要,不管去到哪,只要條件允許,他都會帶上爸爸媽媽一起。

你看到了嗎?時間帶來的,不僅是翻盤的機會,更是讓你重新認識家人的一種可能,以及和家庭和解的一個過程。

就在昨天,我還收到一條節目留言,不知是一個怎樣痛苦絕望的媽媽,在這萬家歡樂的時候,發來以下這段觸目驚心的文字:

「沒辦法脫離(父母),花了一下午的時間寫遺書,痛斥他們的罪行,深知不能改變他們,邊寫邊想怎麼死比較好,吃安眠藥?割腕?還是去撞車......但是我還有個15個月的孩子,如果我死了,孩子就會落到他們手裡,最後成長為一個跟我一樣痛苦的人,想想孩子,真捨不得。」

我不知道可以怎麼安慰,事實上,我很確定,再怎麼用心費力的安慰,也頂多只是傷口上哈一口氣的用處。但,能在那個心理類節目平台留言給我的她,收聽節目本身已經是自我救贖的舉動。

每一個不如意,每一種磨難,誰都不會想要它。但當你無法掙脫時,也許把它當做你人生的陪練對手,練就一身更好的人生技能,才是最好的出路。

很多事情,在當下未必有出路,你可能要如抓瞎一般踩過一段長長的荊棘,像刀尖上跳舞的美人魚一樣忍受一段大大的痛苦。

很多事情,交給時間,交給過程,仍有改變和轉機,就看你是否全力以赴、永不言棄。

同樣的起點,不同人卻能走到不同的終點,就看你怎麼走。

我知道,你想去的那個地方,一定是有愛的地方。

我知道,你想回的那個「家」,一定是能讓你安心的地方。

我也知道,此刻你的家未必是上述兩類地方,但不代表你不能有「家」。

有一句話,我很喜歡:此心安處是吾鄉。

它既說出了回家這件事的本質,也道出了所有人的願望級心聲。

如果此刻,你是一位不想回家的人,如果傳統意義上的「家」不是讓你有回歸動力的地方,那麼,請給自己一些時間和努力,創造心安的環境和條件,給自己的心,安一個「家」吧。

心煩意燥時,請想方設法中止自己的負面思考,去聽一聽輕音樂,或者看一看書。

酷狗播放器的「電台 酷群」—場景—睡前(FM),是個不錯的催眠音樂電台,其他播放器應該也有類似音樂頻道。

當然,你也可以對症下藥聽一聽我之前做過的節目。

想探索原生家庭的問題,歡迎你聽這一期:

音頻 | 北大畢業生萬字長文痛斥父母:請自己跳出原生家庭的傷害圈(個人公眾號內節目標題)

想尋求一些情緒治療的慰藉和認真走心的開導,歡迎你聽這一期:

當你迷茫和沮喪時,請聽我說(個人公眾號內節目標題)

不要放棄自己,即使在痛苦中也積極尋求自我救贖,這就是最大的希望。

(如果你喜歡看我的文字,也許你更喜歡聽我用聲音表達。個人公眾號:黑夜裡的光)


推薦閱讀:

微表情在線
求職中最忌諱的3個點
目光越遊離,人緣越差?|論眼神交流的重要性
深夜話癆之《浪矢解憂雜貨鋪》
進化是一種本能

TAG:原生家庭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