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遇話刺繡(三)以針代筆傳風情的苗綉

苗綉是苗族人民以勤勞和智慧創造的一門藝術,被世人公認為最精美的刺繡技藝。苗綉不僅形式多樣、工藝精湛,它裡面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亦讓其大放異彩。沒有文字的苗族,天才地運用了苗綉中挑繡的繪畫功能來描繪原始圖騰、記述歷史、再現風情民俗、寄寓精神嚮往。苗綉作品以前多用於禮品饋贈,而現在人們則常用它來裝飾家居。

歷史淵源

苗綉歷史源遠流長,它是苗族婦女長期以來共同創造、世代相傳而形成的,唐朝以後的歷代史籍中均有不少記述。苗綉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多得的重要組成部分。唐朝時,有關東謝苗族刺繡織錦技藝的記載有很多,如關於黔東清水江苗族刺的「錦衣」和繡的「苗錦」的描述。此外對貴州、雲南、川南、湖南、廣西各地苗族繡花、織錦,各種史書及地方志中多有記載。可見刺繡織錦是苗族人民美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工藝,是人們一種愛美的體現。

苗綉作品中常以優美的水波紋、起伏的山脈紋、太陽星芒紋、蝴蝶紋等來表達民族遷徙、生命崇拜、宗教信仰和神話傳說的意蘊,再現苗民族生息繁衍的歷史。傳統苗綉傳授的方式大多都是母教女、姐教妹,基本上沒有拜師學徒的習慣。

製作工藝

(一)苗綉針法

苗族刺繡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技巧。針法很多,如平綉、辮綉、結綉、纏綉、縐綉、貼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多種。圖案有:視為吉祥的麒麟、龍、鳳以及常見的蟲、魚、花卉、桃子、石榴等;顏色多為大紅、水紅、紫紅、深藍、淺藍、深綠、淺綠、橙黃、深黃等。一般以綢緞作底,繪上或貼上圖案,因此剪紙就成了刺繡婦女們必須掌握的一種同步技術。

平綉是苗綉中運用最廣的一種綉法。它的針法特點是「針並針」,此綉法簡單靈巧,綉面光潔平滑,適於綉制細碎的花鳥魚蟲。

辮綉是先將8或12根彩色絲線編成「辮子」,然後將其迴旋滿綴於底布成花。

結綉是在插針後,把線在針頭挽數個結,然後抽針,如此反覆。

挑綉是按底布的經緯紋有規則地挑製成各種幾何圖案和變形花鳥、蝴蝶等。此針法要求構圖平衡、對稱。

貼綉是用綢緞等材料剪成各種形狀的小塊,然後拼貼於布底,組成花紋圖案,並用絲線鎖邊而成。貼秀而成的圖案粗獷大方,常用於面積較大的花紋。

縐綉是像辮綉一樣先將各色絲線編成辮,然後按構圖的需要有機縐縮構成花紋圖案。

劈絲綉(也稱破線綉)是先將本已細微的絲線再劈分成若干股,然後再穿針引線綉制各種圖案,使之更加精巧、細膩。

(二)苗繡的特點

1.色彩鮮艷明快。苗綉中多以紅、綠色為主,輔以其他顏色,而且花紋稠密,色彩艷麗濃烈、富麗堂皇。

2.紋樣造型誇張生動。苗綉圖案源於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簡單再現。它是苗族婦女在對大自然中的花、鳥、蟲、魚等物象進行認真仔細的觀察和體驗的基礎上,通過藝術的抽象,大膽地進行誇張變形來表現創造者審美感受和理想的。如苗綉中的魚,頭圓、身肥、嘴小、眼大,形象生動可愛。

3.構圖對稱和諧,形態自然。無論龍鳳、花草、蟲魚都要求對稱排列,挑綉尤其如此。

4.不同形態的物象自由組合,情趣盎然。苗綉不受自然形態和時空的約束,頗注重情趣的表現。每一個畫面完全憑創作者的想像和情感自由傾瀉:桃花、梅花、菊花共存,天地中的動物同生。因此,苗綉極富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苗寨里流行一句俗話,叫「人比人,花比花」。所謂「人比人」,是指比歌舞;而「花比花」則是指織綉染。苗族女孩從七八歲起,就開始學習挑花刺繡,十四五歲的時候已經相當嫻熟。她們不描畫草圖,全憑自己天生的悟性,這樣秀出來的作品帶有一種天然的靈性,一針一線都懷著虔誠的願望,在參遇君看來,苗秀已不再是工藝品,它更像大自然賦予人類的藝術瑰寶。

下一篇我們來聊聊粵秀,喜歡刺繡的朋友不要錯過喲~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很多語言里,「喝」後面不接賓語都是指喝酒?
上聯:倚樓聽風雨,求下聯怎麼對?
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清朝都破壞了哪些漢族文化?
不要殺死孩子的未來:我們一定要做有用的人嗎?

TAG:刺繡 | 文化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