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情感的關係怎樣?

心理諮詢師經常會詢問來訪者的感受,剛接觸心理諮詢的來訪者可能會有些不太習慣。那麼,為什麼心理諮詢那麼注重於感受的覺察?

情感是人真實的部分,而由於文化的或家庭的影響,人與情感之間的距離變得遠了,無法被體驗與表達的情感,往往是心身癥狀形成的重要原因。通過情感的探索,重新的拉近與感受的距離,困擾的癥狀就能逐漸緩解,幸福感也能提升,這是心理諮詢起效的原理之一。

情緒、情感是人重要的部分,它跟內心需要的滿足情況息息相關。當需要滿足時,人體驗到積極的情感,當需要受挫時,人體驗到消極的情感。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對情緒的覺察去認識自己那些未被滿足的需要。

一個人格成熟的人,能夠體驗豐富的情感,他與內心需要的關係很和諧;而一個人格不成熟的人,只能體驗籠統的情感,或者對某些情感的體驗受阻,這意味著他與自身的需要之間較遠的距離,甚至迷失了真實的自我。

為了看看你的情感豐富性如何,我們先來做一個小測試。假設你意外發現伴侶出軌了,此時的你會體驗到哪些情感……(暫停三分鐘)如果你能夠寫出十種以上的情感,那意味著你的情感很豐富,如果你只能寫出五種以下的情感,那麼也許你的情感體驗是受限的(僅供參考)。

當人面臨苛刻的環境時,屏蔽自身的感受是需要的。比如,正處於戰鬥中的戰士,必須屏蔽對於死亡的恐懼,以及對於攻擊的內疚,否則,他將無法將子彈射向一個活生生的同類。對於一些很少有機會體驗到親密感的人,也許他們要屏蔽對於親密需要的覺察,以此來避免失落。

情感體驗受阻是生活中常見的情況,因為文化往往以不去體驗某些脆弱情感為榮,並賦予更高的價值。越是處於苛刻環境中的文化,越會強調這一點。

一位由於礦難被深埋井下十餘天的礦工,後來奇蹟生還,某電視節目把他請了過來作為嘉賓。訪談中問起被困井下的感受,礦工說他一點也不害怕,而且強調說以前也從未體驗過緊張的感覺。這個回答不免讓主持人,以及下面的觀眾感到驚訝與佩服,大家紛紛為他鼓掌。也許每個人都曾渴望自己能夠處變不驚,這位礦工的淡定無疑是符合這樣的理想形象,問題是:他是真的沒有緊張嗎?

情緒包括生理反應和主觀體驗,沒有緊張與沒有體驗到緊張,並非同一回事,前者是真的沒有緊張的反應,包括生理反應與主觀體驗,後者只是一種情感隔離:有緊張的生理反應,卻沒有體驗到緊張。通過一種心理上的壓抑機制,把緊張的體驗給屏蔽了。

出於職業敏感性,我猜測這位礦工只是習慣性地隔離了自己的緊張體驗,並非真的不緊張。如果當時有一架測量血壓與心跳的設備,也許能發現他的血壓升高了,心跳加快了,這些都是緊張的生理反應。如果我的猜測是正確的,那麼這位礦工遠離了自己的情感,形成了自欺欺人的態度。

心理學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情感的反應與情感體驗隔離的現象。有一個研究發現,讓一個情緒壓抑者上台說一段令他尷尬的往事,他會說一點也不緊張,但生理反應的測量結果表明他有血壓和心率的變化。當要求被試回憶自己的一次憤怒經歷時,情感壓抑者只記得自己的憤怒,而非壓抑者除了記得自己的憤怒以外,還記得自己的羞愧、厭惡等消極情緒。面孔識別的研究表明,當非壓抑者在觀看悲傷的人臉時,同時還會看到憤怒和恐懼的成分,而情感壓抑者往往只能看到悲傷。

研究者對此的解釋是:情感壓抑者的記憶聯想網路比非壓抑者更為薄弱,特別是與情緒有關的記憶網路似乎被阻斷了。看來,後天的經驗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的大腦功能,讓人難以體驗到某些情感。

情感本來是一種需要受挫的信號,當一個人與情感的距離變遠之後,意味著一個人離自身的需要變得遠了。同時,情緒的生理反應因為沒有體驗和表達而失去緩解的機會,久而久之,生理上的反應就容易堆積起來,為一些生理癥狀的形成貢獻了力量。

臨床上發現一些被焦慮及抑鬱情緒困擾的人,看上去他們有著非常強烈的情緒,但其實他們的情感體驗是受限的。比如,失戀後抑鬱的人,往往難以體驗到對於拋棄者的憤怒與攻擊的情感;被驚恐發作所困擾的人,往往難以體驗到針對某一對象的某種情感(往往跟憤怒有關)。抑鬱者將那些無法體驗的憤怒指向了自己;焦慮者以焦慮來避免覺察那些不允許被體驗的情感。由此可以看出,受限的情感體驗也許會讓情感以一種劇烈的方式得到呈現。

當諮詢師詢問「你的感受是什麼」時,情感體驗受阻的來訪者會一臉茫然,有些會人會憤怒地回擊道:「你為什麼要問我這個問題!」,或者斬釘截鐵地:「我覺得談這些沒有意義!」諮詢師關於情感的提問,擾動了這些來訪者習慣性的情感隔離的防禦,難怪他們要去憤怒來自保了。

在人成長經歷中,導致人形成情感體驗受阻的情況主要有:

1、缺少情感回應的環境。

充分的情感回應對於情感體驗的發展是有幫助的。在嬰幼兒期,孩子的情感沒有得到及時而有效的回應時(比如,當孩子表露某種情緒時,家長卻一臉茫然,或無動於衷),孩子就缺乏了一種區分情感的能力。這些人往往會有模糊的感受,但無法分化地感知各種情緒。他們所掌握的情緒辭彙特別少,一般只會用「鬱悶」、「不舒服」、「難受」等辭彙來描述情感。有些人會以生理上的不適來某些表露情感,主觀上卻體驗不到。

2、習慣性屏蔽脆弱情感的家庭。

以前曾經遇到一個人,其父其母,包括他自己,均是很幽默的人,在聚會的場合,往往是笑話連片。在家裡時,也經常是彼此互開玩笑,很能找到笑點。有一次他在父母面前提到內心的痛苦,試圖跟父母做一次情感交流,父母則相當緊張,以為他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情。也許正因為無法覺察與表達負面情感,他們三個人中的兩人都曾得過抑鬱症,另一個正被焦慮症所困擾。

3、情緒表達過度的父母。

有些家庭里會有一個情緒容易衝動,動不動對孩子大吼大叫的家長,這些自以為是的家長會讓孩子特別討厭,於是,孩子形成了對情緒過度的家長的反向認同,顯得過於克制和理性。

4、不尊重孩子情感的家長。

有些家長缺乏共情能力,他們不能體諒與尊重孩子的感受,以愛的名義強勢控制孩子,只允許孩子按他們的設想來發展,打壓孩子自主的行為和感受。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可能只得放棄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成為旁人心目中的沒有脾氣的乖孩子。

除了對情感體驗以外,我們還需要適度地表達情感。每一次情感的表達,既能緩解內在不舒服的生理反應,又是一種真正的情感溝通,這些溝通能夠消解關係中的矛盾,增加彼此之間的親密感。

心理諮詢過程中,有些來訪者在表露一些痛苦往事時會體驗到「放電」的感覺,便是因為情感表達之後,生理反應緩解的結果。在出現了矛盾的伴侶關係中,當有過一定程度的溝通後,親密感就會馬上增加。

情感豐富並能以合適的方式表達的人,是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三國演義》中的劉備能夠讓武力超群的關羽、張飛,讓智慧的諸葛亮為其兢兢業業的效勞,有人說他能隱忍,有人說他有大志,從心理層面上來說,劉備最突出的特點是能夠體驗和合理地表達情感:一個四五十歲的男人,在遇到困難時,能在眾人面前大哭,而且哭得又是那麼地合時宜,佩服!

其實,要成為偉大的政治家,除了抱負、精力、信仰、毅力之外,還需要對身邊的人有深厚的感情,並能夠以適當的方式去表露這種感情。真誠又藝術化地表露情感,是一種難得的境界。

在電影《血戰湘江》中有一幕設計的特別好,頗能反映偉大政治家毛澤東獨特的人格魅力。

過了湘江之後,紅軍損失了大半。一位父親和他的三個兒子在湘江戰役中都戰死了,只剩下了還沒有參加紅軍的最小的兒子。毛澤東拿出一套軍服,是已經犧牲的老父親為他的小兒子準備的(小兒子也想當紅軍)。悲傷的毛澤東把軍服放在了會議桌的中央,動情地為大家講了這套軍服的來龍去脈,並表示等開完會後,他將親自給小兒子穿上,讓他成為一名光榮的紅軍戰士。

看到這一幕,我不竟深深的折服,折服於毛澤東的情誼,折服於他情感表露的方式。一個能夠以這種富有藝術性和感染力的方式來表露情感的人,怎麼不會讓周圍人心服口服呢?

因此,我們需要學會與情感和諧相處,把情感作為你的朋友,作為接近自己的機會。在生活中,當自己有了感受時,不妨能夠停下來,去體驗一下它,跟它待一會,然後去理解這種感受產生的原因。同時,我們需要學會表露情感,每次建設性地情感表露的時刻,都會讓你與自己及他人更加地接近,也會讓你充滿著魅力!!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推薦閱讀:

如何保持獨立而不冷漠?
這是6個震撼人心的故事
男朋友說今晚他要和5個女同志打三國殺。我很不滿,我要說什麼,讓他氣急攻心!坐立不安!?
你回來吧,我還沒愛夠你
室友喜歡我男朋友,她很漂亮很可愛。?

TAG:心理學 | 精神分析 | 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