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比較型辯題如何實然化

一個辯問:

【努力更重要還是選擇更重要】這種【重要題】怎麼回答,覺得努力也非常重要,選擇也很重要,這種題目是不是需要立下某個標準才可以,可我們在構論的過程中,都覺得這個標準太偏向自己的持方了,上場打比賽應該怎麼辦?

一個腦洞:

確實在傳辯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遇到非常多的比較型辯題,這些辯題往往需要你找到某種能共性化的標準,並在同一個標準下進行比較,得出某個何者在某件事上佔比更多的論證結果,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這種類型的題目【何者與何者更重要】,其中一種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做缺失性比較,看某者在缺失情況下的對某物的推演是如何呈現。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弱化版的實然比較,因為它迴避了同一量化標準這個難題,轉而去討論是非問題。

不過,如果能夠更近一步,把某個因素進行徹底的實然化,或者歸零化,或許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思路。(可能會承擔攻擊辯題的風險)。

所謂實然化,就是將某項頗待被量化的事物進行定性化,並且把這個事物賦予為與評價標準刻度為【無關】的某種狀態。

這種實然化的手段需要藉助某種辯題昭示的【隱喻】完成其中的轉置,這個轉置是依靠題目中的【轉喻】完成的。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就介紹了很多種人們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採用的連貫的符合人的空間話語表達的隱喻手法。

比如有這樣一個辯題是:貧窮還是富有,哪一個更容易暴露人性之惡?

我採用的貧窮持方。

注意到這個題目中有「暴露」二字,這就是一個轉喻,是以人性的惡比作【手術過程】,然後用【手術過程】中的【暴露(傷口)】部分的轉喻完成這道辯題的描述。

那麼我們在思考這個題目時,就要考慮,能否使用連貫性的隱喻完成對這個辯題中某項的實然化。

我採取的辦法是再尋找一個可能的轉喻去對照辯題中的描述,選擇是和【暴露創口】不一樣,但是同樣屬於【手術過程】的【擴大/縮小創口】的隱喻,並把這個隱喻與【富有】關聯起來。

整個隱喻描述如下:

一個人的人性惡在正常情況下,是處於被遮蔽的狀態,如同沒有受傷的人,其內在的肌理和血管都是未曾【暴露】的狀態

那必然是某物導致了這種狀態的暴露。

由於人長期並不處於資源極端匱乏的狀態,所以人性中的缺陷部分不會被引發。

(這裡完整的邏輯其實是:一個人的善也是遮蔽的,吃飯、遵守規則都不能稱其為善或惡,而考驗一個人的人性善惡,而不僅僅是惡,則需要人置於資源極端匱乏的狀態才能暴露出來)

如果一個人的(善)惡被暴露出來之後,可以通過各色資源對這種外顯的狀態進行彌合或增幅。

最後我們得出一個結論,貧窮更接近於的是【暴露】,而富有則更接近於的是【擴大/縮小創口】的【增幅】。將比較型辯題實然化之後,我們就可以看到其中的一項更靠近【是】,而另一項更靠近【非】。

同樣的道理,在討論【選擇和努力哪一個更重要】時,我們也可以通過不討論【量化標準】,而去討論【實然化隱喻】的方式來進行。

當然辯題中並沒有設置一個確定的【隱喻】,所以需要你構築某個符合國人思考模式的【隱喻語境】再進行討論,這種隱喻,往深了說,就是【思維模型】。

至於怎麼構築,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書中有詳細的【適配於】某種文化下的群體性隱喻。

而怎麼構築一個沒有明顯隱喻的辯題,這就需要討論如何切分戰場(戰場本身就是把辯論當做戰爭的一種隱喻)語境,這種討論或更像是細分受眾,以便將某種不確定的選項確定化的方式,想必辯士們應該非常擅長,而我以為,用隱喻來構築辯題,似乎更難,也更容易立足。

一個腦洞,抱磚引玉而已。


推薦閱讀:

裁判準則(張子龍/2017二稿)
歷史辯論的詭辯者應對事例
30天寒假辯論訓練:一個自我的覺醒與意義的找尋
人懂得堅持/退讓更偉大

TAG:辯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