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神禽志 水鳥 (十一)鷺 (下)鵁鶄,影響三國歷史走向的鳥兒

地偏草茂無人跡,一對茭雞下綠陰。(宋 陸遊《夏初湖村雜題》

在《本草綱目》中提到了一種特別的鳥,名字叫做「交睛」。李時珍是這樣描述它的:.......《禽經》上說,交睛鳥可以通過兩隻鳥的眼睛相視來交配懷孕.......交睛鳥又叫鳽。觀察它的瞳仁,命名的原因就在裡面了......俗名叫做「茭雞」,據說是因為它住在茭白(高筍)塘中,而高腳象雞的樣子,才得了這樣的一個名字。

最後的結論是:鵁鶄,是一種水鳥,出產於南方的池塘沼澤。樣子象鴨子,穿著綠色的羽衣。人們畜養它們,餵養一段時間就不會任意飛走了,可以用來預防火災。《異物志》上說,鵁鶄在很高的樹巔建巢。在樹洞中產卵。小鳥孵化後,要想吃食的話就叼住母鳥的翅膀,一齊飛下樹來找吃的.......把它烤來吃可以解各種魚蝦肉的毒。

這裡得解釋下為什麼說魚蝦肉有毒。這是因為按照中醫的理論,魚蝦是屬於「發物」。吃得太多是要生病的。古代有個特別有名的醫案就是:三國時,東郡太守陳登生了病,胸口發悶吃不下飯。還好請來了神醫華陀。一診斷:「哎呀,你這是愛吃生魚片染的,那些東西在你肚子里生瘡了!」於是給他開了藥方,結果吐出一大堆寄生蟲,病才見好。但華陀告訴他:「你這病三年後會複發,那時會有麻煩。」果然,三年後陳登又病了,可偏偏這個時候,華佗不在,很可能已經被曹操殺了,結果無法病治,於是早卒。年僅三十九歲。

陳登是位很有能力的政治家,在曹操擒殺呂布的戰役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不是早死,恐怕三國後期的政局都會產生變化,不料卻死在了生魚片上。現在我們知道,三國時的生魚片多是用河魚作的,有寄生蟲很正常。但三國時的人不知道。他們的解釋就是魚肉里的毒害死了陳登。而且說得活靈活現,說那些寄生蟲被吐出來時,後半截儼然還是沒有消化了的生魚片。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怪華佗,為什麼不一次治斷根?如果拿鵁鶄肉給陳登吃,也許他就會好起來吧?

可這答案可能是:華佗不知道!

雖然華佗是偉大的神醫,但事物是發展的,醫學也是一樣。古代的那些名醫真的如果來了現代,可能對疾病和藥物的了解還不如剛從醫科大才畢業的學生。有人對比分析過唐代的傳世醫學資料後發現,對於各種中醫藥的了解,都是以京城長安為中心點向四方輻射。也就是說,離京城越近的地方,那裡的藥物最為醫生熟知。所以上面記載藥物最多也最詳盡的是長安城所在的關中地區,佔了所有藥物出產地的大半。而新開發的嶺南地區只有寥寥幾條。往前再推三百年,到東漢末年,情況只會更糟。當時華佗只是在北方行醫,對南方的藥物不知道情有可原。

但你要說北方人真的就不知道鵁鶄嗎?其實也未必。其實在《山海經》中,已經有了「鵁」的出現,它生活在北次一經的蔓聯山,裡面指出它喜歡成群結隊棲息飛行,說它的毛象雌野雞,也提過它的藥效,不過是針對瘋痹病的。其實人們熟悉鵁鶄是基於它的另一項能力。

在《拾遺記》上記載了一個與陳登同時空的故事。

主角是糜竺,對。劉備的大舅子,蜀漢的重臣糜竺。不過那時候劉皇叔可能還在賣他的草鞋,關老二在逃亡,張老三還在賣肉,天下還沒大亂。但這時糜竺就已經是東漢富豪榜上的頭幾名了。據說當時,光他家裡藏各種寶物的庫房就有上千間,金銀財寶,珍珠玉石放都放不下,只能擱天井裡曬太陽。雖然富比王侯,但糜竺也是個樂善好施的人。有一天晚上,他經過家裡的馬廄時,忽然聽到隱隱約約有女人的哭泣聲。糜竺不敢怠慢,覓著這聲音而去。卻見是旁邊的一座被毀了的古墓。聲音是從墓里發出來的,糜竺正在猶豫要不要進去看看,孰料墓中忽然燃起了青色的磷火,火光照出了一個女人的身形,她正在一步一步地朝糜竺走來,不過是背對著他的,而她的上身是一片蒼白——沒有穿衣服!

「你是誰,要幹什麼?」糜竺壯著膽子問。

「我就是這墓的主人啊!」一個聲音幽幽響起:「那是前朝末年,赤眉軍砸了我的墳,開了我的棺,把我的上衣都給剝了,結果到今天我光著身子在地下躺了二百多年,真是羞於見人。希望將軍能夠把我深埋,並且給我一件衣服穿。」

「我不是將軍啊,不過你的要求沒問題。」糜竺說。

女鬼施了一禮後消失了。糜竺轉身回了家。

那時的商人,重要的品質就是守信,糜竺讓人做了一口石棺和一件青布衣。把這些東西放進了古墓,並進行了祭祀。

很快過了一年,糜竺幾乎忘記了這件事,可是有一天,忽然有十幾個青衣童子來到了他家裡,對糜竺說:「你將會遭遇一場大火災,本來將會是讓你一貧如洗的,但是因為你對枯骨施恩感動了上天,讓我們來幫你,希望你能早作準備。」

糜竺立即在庫房周圍修了水渠,很快十五天過去了。果然,毫無徵兆的,庫房中突然發生了自燃。燒得很快,轉眼就有上百間寶庫化為了烏有。可就在這時,人們忽然看到,那十多個青衣童子跳進了水渠,轉眼就變成了鵁鶄鳥飛了起來,嘴中吐出青光,象水流一樣澆在火焰上。剛剛還燒得正旺的烈火一下子小了下去,很快火苗就全都熄滅了。

鵁鶄滅火成功,展翅飛走了,糜竺不由感嘆道:「看來人一生的財運是有限度的,不能貪求無度,那樣就會帶來災禍了。」於是拿出一億斤黃金,還有一萬匹駿馬,還有堆積如山的各種物資援助了一位屌絲軍閥。此人正是劉備劉皇叔,依靠糜竺提供的這些軍費,他最終完成了三國鼎立的格局。而糜竺也真當上了將軍。

這個故事把鬼魂和鵁鶄聯繫在一起,也許是因為鬼魂是陰類,而至陰莫過水,而鵁鶄正是水鳥吧。有說糜竺後來養了上千頭鵁鶄以預防火災。

這為飼養鵁鶄提供了一個正大光明的理由,所以在歷代的皇家園林里,鵁鶄就成為一種常見的觀賞鳥。唐玄宗也曾經派使者下江南去採取鵁鶄。但這件事引起了一個叫「倪若水」的地方官的不滿。他上書給唐玄宗說:現在正是農忙時節。你讓人去辦這件事,有關運輸、食物等等的需求都不是小事,這樣傷農啊。皇帝你不該把鳥放在比人重要的位置上。皇帝你應該以鳳凰為普通的鳥,麒麟為一般的獸,象鵁鶄、鸂鶒這樣的鳥又有什麼珍貴的呢?你在還沒登基的時候曾經經歷過那麼多的苦難,可現在有了這麼多數不盡的財富為什麼還不滿足?

唐玄宗的腦子不糊塗,接到了這個意見後就立即改正。由是可見,鵁鶄在唐時,地位與鸂鶒差不多。

按李時珍的說法,鵁鶄就是鳽,時至今日,鳽是鷺族的一個支系的名字。人們普遍認為,這家的鳥兒比起普通的鷺來說,脖子較短,個子較矮、較胖。

不過呢,之前我們已經了解了夜鷺、綠鷺等諸多名字中有「鷺」的鷺族鳥兒依然是短脖子,個子矮胖。而一些名字中有「鳽」的鷺族鳥兒脖子也不算短。所以這種分類方式不很準確,只能作為一個大概的區分。

現在中國比較有名的鳽有九位。按從大到小排位的話,老大應該是大麻鳽,身高七十五公分。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配色樣式真的和大麻的植株很接近,一身金褐色的羽衣,上面還有黑色的縱紋和斑點。大麻鳽就依靠這一身保護色,練成了一項特別的本事,那就是混在水生植物中,一旦遇到危險,就立即嘴巴朝上,筆直的站著,動也不動。讓別人把它看成一株水草。別說,大麻鳽這一手有時還真管用,多次化險為夷。不過呢,好些大麻鳽也就是練這一招走火入魔了。你在蘆葦中,茭白叢中這麼做沒有問題,可是大麻鳽居然能夠做到在空地中也玩這套「隱身術」。這可就尷尬了。看到它獨一個站著演「嘴朝天」,十分喜感。

大麻鳽

其實大麻鳽最有名的特徵其實還是它的叫聲,有說其是叫聲分貝最高的鳥。它的居住地在全國除了西藏外,都還比較常見。

儘管「隱形術」有環境的限制。但大麻鳽還是收了兩個弟子,把這一招傳給了它們。

其中之一是黃葦鳽,又叫黃斑葦鳽。個子只有三十二公分,不到大麻鳽的一半,但學師父這招學得最象,也許這是因為它的主色調也是以皮黃色或黑色為主,遍布全國各地。

黃葦鳽

二弟子叫「紫背葦鳽」,個子比師兄略大一點,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羽衣背部有些發紫。當然,不是那種艷麗的紫色,更象是陽光下的草木陰影。而它腹部的顏色,還是採用經典款的皮黃色加紋。這種鳥兒主要在華東一帶出沒。

紫背葦鳽

按個子來排,鳽家族的老二則是海南虎斑鳽,聽名字很是霸氣,但也象老虎一樣成瀕危物種了。人們甚至沒有聽到過它的叫聲,只知道這種鳥兒的個頭有五十八公分,頭上有羽冠,脖子也更接近於「鷺」,比較長,身上的羽衣是深褐色還帶有黑色條紋,這也就是它名字的由來。海南虎斑鳽是中國特有的鳥類,主要生活在華南一帶,從安徽到海南都有出現。

海南虎斑鳽

有人說海南虎斑鳽難得一見,所以又叫「神秘鳥」,即將絕跡。但也有人說它其實是夜行生物,並沒那麼瀕危。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海南虎斑鳽已經成為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海南虎斑鳽有個好兄弟叫「栗頭虎斑鳽」,又叫「栗頭鳽」、「虎斑蟲」,它的個子要稍小一點,約四十九公分,嘴和頭頂冠都比較小,身上的羽衣是褐色。可惜的是,因為中國的環境持續惡化,栗頭虎斑鳽已經有了移民的打算,目前它主要在日本繁殖,去菲律賓一帶過冬。中國是主要過境點。

栗頭虎斑鳽

而在《鳥譜》中,栗頭鳽有兩個名字,一個是叫「紅庄」,這下鷺族五大天王齊了。「白庄」是大白鷺,「黑庄」是綠鷺,「黃庄」是草鷺,「青庄」是青鷺。但「紅庄」圖上的造型似乎是只大鳥,還有比較長的脖子,這和栗頭鳽似乎有那麼點不同。也許還有些我們沒發現的種屬。

《鳥譜》中,栗頭鳽另一個名字叫「水(沃鳥)鳥」,這種鳽的圖畫和現有種比較象。

按個頭再朝下數是黑葦鳽,有五十四公分,其實它羽衣真正的色彩是青灰色,只是在野外的光線中看起來是黑的。這位有兩個重要特徵,其一是它的嘴,又尖又長,象把匕首,比其他鳽都要長。其二是它的頸子下方圍了一條黑黃相間的花圍巾,通過前胸一直延伸到其腹部。它主要居住在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

特別要說明的是,在《清宮鳥譜》上有一種鳽鳥叫「水花冠」。這應該是因為它的頂羽象一朵炸開的水花一般呈放射形,十分漂亮。動物學家說它就是黑葦鳽,又叫「紫蒿鳥」。但是水花冠的頭部和頸背呈漂亮的紫色。胸前的圍巾是白色的,夾雜著一點點黑。那麼它真的就是黑葦鳽?待考。

黑葦鳽

比黑葦鳽更小的是黑冠鳽,雖然僅一字之差,它倆的個頭就調了個個。黑冠鳽高四十五公分,最顯眼的特徵就是頭頂有一撮上翹的呆毛,還象是漂染過一般黑中夾金。它在中國主要居住在南方。

黑冠鳽

最後的栗葦鳽小葦鳽就比紫背葦鳽稍微大一點點,都是三十五公分。栗葦鳽的色彩比較單一,上半身是紅栗色,下半身也有圍巾。生活範圍也比較廣。在清朝,它甚至被叫做「鸀鳿」,這是西方神鳥的名字。

栗葦鳽

小葦鳽的主色調是黑白兩色,背部大部分是深色,下半身則圍著與黑葦鳽相似的圍巾,只是它是黑白相間的條紋。過渡區的毛羽有些偏黃。它在中國主要居住在新疆一帶,現在已經很少了,比較稀有。

由是看來,鵁鶄一家還是人丁比較興旺的,可問題是,古書上的鵁鶄具體是家族中的哪位呢?是紫背葦鳽還是栗葦鳽?

遺憾的是,可能都不是,李時珍指出,「鵁鶄的大小和鴨子差不多,但高腳又象雞,鳥喙很長,喜歡啄食,」到這裡的描述與鳽們還是能對上號的。但接下來畫風忽變:「它頭上有紅色的羽冠,頸羽是翠綠色的,上面有深綠色的斑點,紅色的嘴青色的腿,可以飼養賞玩。」以上這些特徵現有的鳽無一具備,難不成也象鸂鶒一般其實已經滅絕了?這是很有可能的。

不過《山海經》上說鵁「毛如雌雉。我們都知道雌野鳥的毛一般是黃褐色的,這樣,大麻鳽、黃葦鳽這些也有可能就是鵁,李時珍未必全對。

小葦鳽

不過在事實上,自五十年代以來,很多本來還生存著的鳥兒都已經變成了傳說,如白頭鸛、冠麻鴨等等,別看它們現在還在中國的野生動物保護名單上掛著號,名列「二保」,但其實很多早就幾十年不見蹤影了。不知道是否故意,我國自確定保護動物種類以來,幾十年沒有重新調查,現在很多上面的動物的生存環境比以前還要惡劣得多。如果現在還不重視的話,也許上述的這些鳽,不久以後也會只聞其名,不見其鳥。


推薦閱讀:

TAG:鳥類鑒別 | 三國人物 | 中國神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