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球棒砸不壞,像紙片那樣薄,為什麼有的表值600萬?

報告已經進行快一半,門開了一條縫,創始人之一Forsey先生閃進來,並代表沒能到場的Greubel一起,跟認真「聽課」的我們打招呼。

說瑞士能成為製表大國,都是因為當年冬天大雪封山農民無事可做,便在家裡搗鼓鐘錶;如果你見過Forsey先生,會相信這是真的。

Stephen Forsey

他樸實親切,笑容可掬,一點也不像大名在外的製表師、高珀富斯創始人,倒真像一個擁有幾百頭奶牛的牧場主。

有趣的是,高珀富斯工坊,剛好是沿一棟古老農民居所擴建,整體建築名為「農舍與工坊」,大概是想告訴世人,瑞士人並沒忘本。

工坊與農場

SIHH表展18個品牌的Presentation,有些真得用「聽課」來形容,比如高珀富斯的「Mechanical Nano」項目,朗格的Triple Split,等等。

向來以高科技材料和新技術示人的理查德米爾,如果要辦一場科學報告也是很有料,不過他選擇用馬球運動的驚心動魄感染觀者。

馬球運動

技術、材料,枯燥無味,但表展最讓我興奮的也正是這個部分,它將告訴我們,未來的腕錶可能是什麼樣。

不如換個思考方式:岡本,杜蕾斯,和伯爵表有什麼關係?帶著這個看起來無厘頭的問題,在文章里尋找答案。

1.朗格——三重追針

朗格每年都會在展館入口放一隻巨大的腕錶模型,那是品牌這一年技術塔尖之作。

往年都是錶盤向外,今年卻是背透機芯面向來者,並非盤面平庸,而是層巒疊嶂的機芯,更能表現腕錶的複雜和技術功力。

Triple Split 機芯模型

它是朗格Triple Split, 三追針計時碼錶——計時秒針、積分和積時指針都具有追針功能——三根藍色指針便是追針。

之前,追針腕錶都還是「雙秒追針」,即計時大秒針有追針,可以記錄兩個相差60秒以內的事件。

雙秒追針

朗格2004年推出Double Split功能,計時秒針和積分指針都具有追針,將兩個事件時差擴大為30分鐘,已是超群技藝。

Double Split

時隔十四年,Triple Split,將計時碼錶功能推向極致,兩個事件時差可以達到12小時,為形象說明,朗格用超級鐵人三項來說明這塊表的實際應用。

Triple Split

當然,Triple Split並不需要應用場景,作為計時碼錶功能巔峰之作,收藏意義遠大於此。

2.雅典----硅晶體材料

今天講硅不稀奇,幾乎整個行業都開始使用硅晶體擒縱機構,既可輕鬆獲得COSC精準認證,又能防磁。

可2001年雅典第一次推出硅晶體擒縱時,大部分人都還不知道硅居然也可以做表,甚至還會認為它是個「怪胎」。

2001年雅典表第一隻奇想

腕錶用硅晶體材料,跟半導體行業生產IC電路一樣,在硅晶圓上用光化學蝕刻方法得到精密的遊絲、擒縱機構、傳動齒輪等。

晶圓工廠是大投入,所以雅典表硅晶體材料不僅提供給自己,同時也為全行業供貨。

奇想系列代表了雅典創新研究方向,2017年一款預見未來的概念腕錶InnoVision 2,蘊含十項新技術,未來陸續量產應用。

InnoVision 2

2018年SIHH新表「奇想創見」,首次採用Grinder自動上鏈系統,「磨床」式上鏈,是雙向自動上鏈效率的兩倍,正是InnoVison2十項新技術之一。

跟當年硅晶材料一樣,這些創新不僅是雅典表的,它們也預示了整個瑞士製表業的未來。

3. 里查德米爾----懸索陀飛輪

說里查德米爾可以辦一個30分鐘技術講座,一點也不誇張。但如果真那樣做,里查德米爾就賣不出去幾塊表了。

所以,里查德米爾用25分鐘講感人的馬球故事,然後5分鐘告訴你幾個技術要點。

新表RM53-01,為阿根廷著名馬球運動員Pablo Mac Donough表款升級版,能抵禦馬球運動中的猛烈撞擊。

RM53-01

馬球流行於歐洲傳統貴族圈層,被中國人民知曉,可能是來自積家Reverso腕錶的誕生故事:1930年代,駐守印度的英國軍官需要一款能在馬球運動時佩戴的腕錶。

積家Reverso

同樣是歐洲移民,把馬球這項運動帶到了南美。Mac Donough生於1982年,愛爾蘭移民後裔,父輩也是出色的馬球運動員。

馬球運動有多危險,看看Mac Donough那不對稱的額骨。

里查德米爾與Mac Donough合作表款前作是RM053,與Reverso原理相似,用金屬錶殼保護機芯,外形像艘飛船。

RM053

升級版RM53-01,運用多項「高科技」:TPT碳纖維錶殼,層壓式藍寶石表鏡,雙層鈦金屬主基板,懸索固定機芯,等等。

這些技術什麼意思?就留給工程師和製表師吧,我們知道結果就好:Mac Donough戴著RM53-01去打馬球,即便被馬球撞了、馬蹄子踩了,機芯還是完好的。

4. GP芝柏表----三軸陀飛輪三問

GP芝柏表歷史悠久,創立於1791年,品牌名稱源自Constant Girard與Marie Perregaux在1854的聯姻。

國內知名度,沒有積家、江詩丹頓等那麼大,但是金橋陀飛輪,源自品牌懷錶時代的經典設計,還是深入表迷內心。

芝柏表三金橋陀飛輪

直白而言,芝柏表是一個強於技術而弱於營銷的品牌,這點上跟雅典表很像。

比如鐘錶奧斯卡GPHG上,芝柏表連續兩年獲得技術大獎:2015年最佳報時表,2016年最佳陀飛輪腕錶。

巧的是,芝柏跟雅典同屬開雲集團,也許改善時尚方面經營狀況後,小皮諾會把這兩個低調的瑞士鐘錶瑰寶,好好呈現給消費者了。

2018年,芝柏表技術上又精進一步,推出三軸陀飛輪加三問報時功能大複雜表。

三問報時三軸陀飛輪腕錶

陀飛輪本來就被譽為「手腕上的華爾茲」,立體三軸旋轉,觀賞性更加。

為獲得最佳報時效果和功能觀賞性,芝柏表改善多項技術:使用鈦金屬錶殼,修改時間顯示,音錘和音簧放在錶盤正面,音簧與主夾板和錶殼鏈接……

芝柏市場總監演示三問報時功能相當自豪,聲音聽起來確實不錯,乾淨利落脆。

5.高珀富斯----GMT Earth和Mechanical Nano

高珀富斯是一個小眾品牌,官方稱一年產量不過百餘枚,顯然每隻都價格不菲,這倒是跟Forsey的「農民」形象相去甚遠。

2018年新表是世界時腕錶,GMT Earth,做了一個微縮地球放在錶殼里,以360度呈現世界各地時間。

GMT Earth

品牌之前的GMT腕錶,地球儀是「半個」,安放在主夾板上;新作是完整球體,透過表鏡、表背和錶殼側面,看到地球懸浮在錶殼里。

高珀富斯兩個人在創立品牌時,就是想創新,所以不僅腕錶奇特,同時投入新穎技術領域,比如Mechanical Nano項目,指納米級機械加工技術。

把腕錶零件做得更小,減少能耗,終極目標是達到180天動力儲存。聽起來是不是很像用Lange 31的兩根超長發條,去驅動積家的101機芯呢?

項目已經進行十年,目前取得了實用性進展,一款閃電跳秒腕錶有應用。

納米級機械加工技術製作的閃電跳秒針設計圖

納米級機械加工技術製作的閃電跳秒針設計圖

納米級機械加工工藝,當然不止長動力而已,看看那個放大23倍才看得清的跳秒針,還有什麼不敢想的?

6. 羅傑杜彼——碳纖維和跳秒

羅傑杜彼先是跟F1賽事專用輪胎倍耐力合作,然後是義大利超級跑車蘭博基尼,表款越來越偏向人類極限運動一邊,從品牌Slogan也看得出趨勢:「Dare To Be Rare」。

與頂級賽車合作,到也符合羅傑杜彼高級製表定位,玩得起賽車的人才買得起羅傑杜彼:倍耐力合作款要五十萬起,蘭博基尼合作款超過一百萬。

蘭博基尼合作款,以賽車Aventador S為靈感設計了全新機芯:明顯的「引擎室拉杆」,大量賽車科技;而中央跳秒則是傳統鐘錶技術。

蘭博基尼合作款:王者系列Aventador S

藍色款錶殼,是與蘭博基尼汽車相同技術製成的C-SMC(片狀塑模)碳纖維;玫瑰金款則是復層碳纖維鏤空錶殼。

倍耐力合作款,重點在冠軍輪胎皮錶帶,表頭部分與王者Spider表款一致,配色以倍耐力環境輪胎標色為設計源,2018新表一款白色,一款藍色。

倍耐力合作款

7.伯爵----超薄

最後來回答一下,岡本和伯爵共同點問題:他們都在追求極致的薄,只不過是領域不同罷了。

看到下面這張圖,我不禁想問,表哪裡去了?這是伯爵Altiplano Ultimate Concept腕錶給人的第一印象。

Altiplano Ultimate Concept

為實現不超過2毫米厚度,伯爵從設計、材料到工藝,大量創新:鈷基合金錶殼,機芯錶殼合而為一,矩型錶冠內縮至錶殼內,0.2毫米表鏡,連鱷魚皮錶帶也做超薄和增強設計……

「薄至終極」

不過,如其名字,這還是一隻概念表,並不能日常佩戴,有些小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表鏡碎裂。

以現有製表工藝方法,伯爵這款腕錶可能真是Ultimate,薄至終極。

然而,我們前面介紹過高珀富斯的納米級機械加工,雅典表的硅晶材料,理查德米爾的層壓表鏡,羅傑杜彼的碳纖維,等等。

試想一下,當這些技術成熟地整合在一起,2毫米還是極限嗎?


推薦閱讀:

TAG:日內瓦 | 奢侈品 | 奢侈腕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