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0字關於高效記憶的深層解讀,讓天下的孩子沒有難記的學習內容!

註:本文避免出現一些拗口的大腦科學上的專業術語,力求做到淺顯易懂」。

一、真正理解,什麼樣的方法才可以從根本上提升記憶能力?

記憶力是與生俱來的能力,通常反映在「記憶容量」和「記憶靈敏度」上,任何辦法都無法擴充它的容量,但是可以通過所謂的增強記憶力的方法,其實就是利用「術(技巧)」來提升記憶的速度和強度。

看一個人聰明不聰明,表面上能感知的就是這個人對對話內容的理解和反應,其實指的就是這個人的瞬間記憶能力出眾與否—只有具備快速記住對方的話,重要的內容馬上被轉變為長期記憶後,才能快速理解,快速反應。

而提升記憶力速度和強度的方法,從大類分其實只有2種。

1、第一種是「術」,也有稱之為方法的,其實就是「技巧」,是圍繞大腦的某些特性延伸出來的強化記憶的技巧,是的,某些特性。

記憶的技巧有很多,每個人都可能找到和創出適合自己的記憶技巧,其中自然也包括那些個記憶達人的方法,但是大部分的這些技巧都不會適合每個人,記憶技巧具有很強的獨特性和適應性。

世面上常見的,如聯想法、故事法、歌謠法、記憶宮殿、藍筆法,或者你自己個性的記憶方法等都屬於這個範疇。

「術」有它的優勢,自然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上面所說的同樣一種「術」可能適合他,但極有可能不適合她,是否適合自己需要去不斷嘗試才可知。

「術」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多「術」都需要通過不斷訓練才能循序漸進地逐步獲得能力的提升,這個訓練可能和當前的學習或者工作並沒有直接的關聯,是「額外」的負擔——時間和編內容的勞力等等。

2、第二種是記憶的基本(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傳統型),是基於大腦本身所具有的記憶的基本特質、記憶步驟,如開發大腦本身的潛能一樣,把它們最大限度活用起來強化記憶的情況,能從內部激發大腦活性化的自然流程。

從古至今,從猿人到現代人的進化史中,包括直立行走,包括手的作用,包括大腦容量,都在發悄然生變化,但是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唯一沒有變過的是接受情報信息的方法——通過「五感」的刺激來接收、暫存:通過反覆和輸出來消化、分辨、整理、長記;通過聯想、替代等來快速想起的過程。

這裡包含了大腦記憶時真正需要高效運轉的3個決定性步驟

1)記——通過「刺激」

2)存——通過「反覆」和「輸出」

3)想起——通過「技巧」(讓想起的技巧很多,這裡極力推薦:「聯想+替代」,以及「關鍵詞備忘本」,下文具體說明)

認真貫徹這3個步驟中的「通過~」,才能真正讓大腦記憶能力得以提升,才是「普世大眾」的方法,適合任何聰明人笨人,孩子和大人,男人和女人......而且只要運用「得體+純熟」了,其他任何所謂的記憶技巧甚至都可以不用,也可以獲得良好的學習記憶效果,真正做到「記得牢記得快記得酣暢淋漓」

二、為什麼說"強化刺激—>反覆輸入和輸出—>讓快速想起"才是學習記憶的終極手段?

為什麼說做好這個步驟才是記憶的根本?

1、首先說「刺激」

學習時,大腦各神經接收到的刺激越強,瞬間記憶和短期記憶的印象會越深刻,甚至可能會直接轉化成很難遺忘的「長期記憶」。

最典型的例子,如我之前(包括一些大腦科學者也都在使用)無數次舉過的案例—越戰後,退伍美軍10萬人因無法繼續回國後的生活,患上「越戰後遺症」而自殺身亡,「越戰後遺症」指的是,殘酷的越戰中,士兵因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場面,所受刺激太過強烈,留下了終身不可磨滅的印象,即使回國後的正常生活中,只要一聽到聲響,一睡著...就會有諸如血淋淋的場景出現,而受驚而恐懼而無法自拔,日復一日,精神上的創傷和崩潰,已經到了讓人忍無可忍的地步,唯「結束自己的生命」才能了卻自己的「凄慘人生「。

2、其次說「反覆」

人是遺忘性動物,而大腦會自動過濾和整理一些短期留下印象的記憶,但是當這個內容被反覆看過,反覆提起時,大腦就會自動把這些內容歸類為「重要,要保存」的類屬中,從而集中一切能量來做出「記住留存」的動作。

這個動作一旦成為大腦判定「保存記憶」的基準後,日後只要稍加反覆的內容,都能被大腦快速往「長期記憶」中「塞」,會顯著提高記憶效率。

3、再則說「輸出」

輸出無疑是學習過程中的必要步驟。

知識輸入後,再進行輸出,其實就是一個再反覆記憶的過程,是強化理解的過程。

因為如果離開書本後自己都記不住的內容,就不可能做好習題,歲無阻礙地講授給別人聽;要讓聽者能簡單明白你的說明,絕對缺少不了的是對內容的理解。

很多時候,我們在進行「知識輸入」後,感覺自己懂了,但是臨到做習題時,或者討論時,會出現不會做,或者無法解釋清楚的事,就是因為搞混了「懂了」和「會了」的真正含義。

這個時候就需要「回爐」再學再造,知道搞懂會做為止,而這個循環的「回爐」過程就是「反覆記憶和理解」的過程。

輸出,就是為了簡單讓「懂了」和「會了」一體化的必要步驟。

4、最後說「想起」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說這個人記憶力不好,其實真正說法應該是這個人的」記憶的想起能力差」,不是沒記住,而是想不起。

善忘的人經常會記不起自己把鑰匙放在什麼地方,他們會在家中常放鑰匙的地方去尋找,或者靜下心來細細回顧從進門到吃晚飯要去散步的過程,從中發現隨便一放鑰匙的情景。

這些人不是沒有記,沒有留下印象,只是短期記憶沒有被整理好,無法有效被抽出—想不起,當然這不光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學習上,這種情況也很多見。

所以,

舉個簡單例子來比喻的話,這些個記憶流程中的要素,就像記憶時的」水「和」食物「,沒有喝飽沒有吃飽就活不下去,而各種記憶方法(或者說術,技巧更恰當)則是如礦物質和細分的各種營養補充,缺什麼補什麼,會讓人感覺更好,但是每個人要補的東西肯定不一樣。

再拿學習做個比喻的話,「刺激」、「反覆」、「輸出」等是學習記憶的基礎,各種「記憶方法、記憶術、記憶技巧」都不過是「在掌握基礎之後的強化訓練」,也就是說,基礎不牢靠的話,再怎麼強化訓練,達到的效果也有限,或者只能在某一方面突出,而不是做到涉及到全般的學習能力的提升,而且這種強化訓練可能只對一部分人有效。

三、如何通過「刺激、反覆...」等,獲得最佳的學習記憶效果?

好了,說到這裡,我想大家能夠明白學習記憶時最需「努力」的重點在哪裡了——什麼才是任何人在學習時必須要時時意識著的「事」,特別是有幼小孩子要培養的年輕父母。

1、如何強化學習時的「五感」刺激?

如我們所知,人接收刺激,獲得信息,是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知覺」的五感來完成的,獲得記憶的第一步就是最大限地讓這些感覺神經「多動,和同是動起來」,才能接收更高度的」刺激」,獲得更高的記憶效果。

學習時可用到「味覺和嗅覺」的地方不多,最多的是通過營造一些適合學習的環境(比如點上能起到鎮靜作用的薰衣草香等),所以,學習時可動用的「五感」更多的是指「看·讀·聽·寫·動」的感覺。

科學上,人體上的各部位中神經觸點最多的地方是「手指」和「嘴巴」,「動嘴和動手」的確比只看來學習的效果要好上多倍。

動就是運動身體的意思,比如,朗讀背誦時,站著比坐著好,邊踱步邊朗讀比站著坐著朗讀好,跑步時聽英語音頻比坐著聽好,邊讀邊抄寫比只看要好。

學習時,盡量要做到五感的」同時動「,邊動~邊動~」,或者學習過程中,切換(輪替)五感,才能讓學習效率和學習新鮮度保持高水平。

請記住,「同時用,適時換」是學習時活用五感,高效學習記憶的訣竅。

另外,索尼的大腦科學科學家茂木一郎開發,深受精英階層大愛的「白鶴報恩學習法」,就是在學習時把運用五感增加記憶和理解的各種可能性,巧妙而徹底地結合在一起的集大成的學習法,有興趣者可翻翻我以前的文章,有詳細介紹。

【增強五感刺激的方法】

人為「擴大」刺激,增大五感接受刺激的強度,讓瞬間記憶和短期記憶的留存印象更深,甚至直接轉變成長期記憶。

視覺的刺激——用五顏六色、豐富多彩的塗色來「吸引」刺激視覺神經;用藍色筆記筆記,重閱時,用四色筆區分;固定顏色筆代表的含義,筆記上用不同顏色筆區分......

聽覺的刺激——帶著感情的大聲朗讀,最精彩的是不經過空氣振動,能直達耳膜的方式(大力推薦用記憶獵豹高效學習輔助儀(原聲朗讀模擬器):不分場地,無需害羞,隨時隨地讓輕讀變成大聲朗讀);把自己朗讀語文課文、英語課文、單詞等的聲音錄下來,利用上學下學路上等碎片時間反覆聽......

圖表的刺激——把學習的內容自己用圖表、漫畫等形式做歸納總結......

大小的刺激——重要的地方用大文字記錄......

場地的刺激——記重要內容時,可一改常用的記憶場所,比如在廁所中記,可強化想起效果;把要記憶的內容寫在黏貼紙上,在家中視線所及之處,到處黏貼,隨之接觸.....

人的刺激——把學習的內容教給別人;和同學一起討論......

動作的刺激——用手指跟著書本上視線划動;看·讀時,同時亂筆寫所看所讀的內容;閱讀時都輕聲跟讀的習慣......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可產生刺激的地方可尋,在學習過程中可積累經驗再實踐。

2、如何正確「反覆」,以達到較好的理解和記憶的效果?

1)複習的「反覆」

這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所作的「基於遺忘曲線規律上的最佳的複習時機」的調查研究結果的顯示圖。

剛學完的階段,記憶100%保留,但是不複習時,黑線從急劇下降到趨於緩和下降,因為沒有要忘的東西了,都忘得差不多了。

看黃線,這是反覆研究實驗驗證後得出的複習時機,可徹底解決遺忘的問題。

首先,學習後24x小時內進行10分鐘的複習,就能讓記憶恢復100%,然後才是讓人興奮的開始,而二次的複習保證在一周內完成,只要5分鐘就能讓記憶「蘇醒」,還是繼續保持,再接下去是在一個月,只要把之前學習的內容在過一遍,2~4分鐘就可以的複習,學習的記憶復活到100%。

也就是說,反覆複習的時機沒有搞錯的話,最多用19分的複習,就能讓學習的東西在一個月後也不會忘記,甚至成為長期記憶一直留存下去。

小結一下,反覆複習的時機:

* 1天以內,10分鐘(當日複習)

* 1周以內,5分鐘(定期複習)

* 1月以內,2~4分鐘(考前複習)的3次即可。

當然,小學生,中學生則要做到,做作業前先複習一下與作業相關的學習內容,睡前要回顧複習一下當天的全部學習內容,休息日做一個一周學習內容的定期複習,然後每月末或考試前做到要複習。

2)閱讀時的「看·讀·寫」的「反覆」

古代最重要也最普遍的一個學習方式,是什麼?是朗讀。

帶著感情、合著韻律、搖頭晃腦地讀,讀100遍,讀1000遍都是學習的日常事。

朗讀時動眼動嘴動耳朵,可以全方位調動大腦各種神經,對於活性化大腦,強化記憶,「潤滑」語言能力效果奇大,而現代教育體系中對於朗讀的忽視,真的是一種遺憾—學習時其實根本不用顧忌場地,面子,害羞等影響因素,「做自己」才是真。

有名的日本京都大學中流行著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7遍閱讀學習法」,就是通過「反覆看·輕聲跟讀·手跟著動和塗色增加視覺刺激」來理解和記憶的方法。

a、第一遍閱讀時,手指著字句滑動,跟著內容划動並快速閱讀,不用管看得懂看不懂,直接看到最後。

b、第二遍閱讀時,輕聲跟讀的同時,用黃色熒光筆塗抹所有看·讀到的地方,所有。

c、第三遍閱讀時,還是輕聲跟讀的同時,在黃色熒光筆塗抹的地方上,用綠色熒光筆塗抹,疊加塗抹,所有。

d、第四遍閱讀時,同上,這次用粉色熒光筆,之後整體顏色就會變為茶色。

e、第五遍閱讀開始時,可用其他顏色熒光筆,也可以不用,在旁邊被一本」亂記「本,邊看邊跟讀,邊用筆把看到的重要部分亂記下來,不用視線跟著。

其實這裡說出了一個重點,要想真正理解內容,一般的小說等需要看個2、3遍,但是教科書,各種學習內容,7遍閱讀+跟讀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就是閱讀反覆的要點所在。

3)習題的「反覆」

任何科目都精選一本習題集、參考書(在書店翻閱時,用「我要的就是這本」的感覺來選書),反覆翻閱、反覆做,反覆朗讀,直到書本被翻爛,記到純熟為止,再換另一本。

然後,「反覆」時必須以習題集為主(參考書是看,是「輸入」,而做習題才是有效的「輸出」行為)。

3、如何用學習時和學習完後的「輸出」,達到對知識的真正記住和理解?

輸出無疑是學習過程中的必要步驟,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實驗表明,輸出不僅能讓要記住的內容(輸出的內容)理解更深,記得更牢,對於學習中的全部內容都會有更好的記憶和把握,簡單就能做到「懂了」和「會了」的一體化。

輸出的形式2種:

1)學習方式上的輸出

學習方式上,與「看·聽」的輸入方式相對應的是,「讀·寫」的輸出方式。

為了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學習時必須做到的是,「同時做~」,和「方式的切換」。

首先是「同時做~」。

與人的大腦內神經接觸點最多也最活躍的是,手指和嘴巴,因此與看和聽只動用單一視覺和聽覺神經相比,動嘴(讀)和動手(寫)的神經觸點遠遠要更豐富更廣泛,為什麼說多讀多抄寫能活性化大腦,道理就在這裡。

所以,學習時盡量做到「看的同時,讀出聲來,還可以同時在一本本子上亂記看的內容,或者用手指指著看的內容,一字一行第划過去,學習效率何止會提升1、2倍。

同樣的,看書的同時,嚼嚼口香糖,捏捏握力器,轉轉鉛筆,甚至用兩個核桃在手心中兜呀兜都可以,還比如朗讀或者聽學習音頻的時候,可以站著、運動,或者踱步等,這都是「同時做~」的簡單可行的方法。

其次是「方式的切換」。

」從一而終「是對情感,對戀愛要求的東西,在學習方式上則要力求多變。

這裡的「變」就是」切換「的意思。

按計劃決定好今天學習的量,然後用廚房計時器來限時——這是學習前的準備,過程中自然要用到能提高學習效率的「番茄時間管理法"。

不要套用番茄學習法中20分鐘~25分鐘學習,5分鐘休息的固定思路,要按自己一次學習最長能集中注意力多長時間來設定一次的學習時間,要個性,比如自己最長能集中注意力學習30分鐘,然後就會注意力開始渙散,那麼就設定自己的一次學習時間為30分鐘,到點不管這項學習有沒有結束,停止手中的學習,然後休息(休息多少分鐘有自己定,5~10分鐘比較合適)。

再次開啟學習時需要做到」切換「,具體表現在2件事上,一是方式上的切換,比如,之前的學習是「看」為主,那麼以下的學習則可以以「讀和寫」為主—這樣的切換不僅利於增加學習時的新鮮度,易於再度凝聚集中力,最大的好處能大幅提升學習效率。

二是學習內容上的切換,即休息前學習的是語文,那麼休息後開始學習切換成另一科目,比如數學等,即使前面的學習還沒有結束,也不要管它,另外這種去切換方式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應用,具體名稱忘了,但是可以有效提升學習效率。

如果自己一直是以看為主進行學習的,推薦使用最基本的學習法—「看誦法「,即讓「看+讀+寫」同步進行。

2)學習時間上的「輸出」

這個無需多說,如我們所熟知的」費曼技巧「說的就是這個理。

學習完後,不要馬上開始收拾教材,回顧一下學習內容,通過各種可行的輸出方法來達到」理解學習內容的回爐」。

具體輸出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是以下這4種:

1)學完後,大量做同一內容以不同形式表現的習題和問題集;2)自問自答,或自己出題測試自己;

3)講給別人聽(教授給別人);

4)把要記住的內容用自己理解的話語寫出來,大聲朗讀5遍,重複3遍。

其他輸出的方法,還有諸如:討論,自述(自說自話說給自己聽),自己提問自己回答,讓父母提問來自己來回答,把學習內容匯總起來做個筆記,把學習的內容作成圖表和思維導圖......

最有名的「費曼技巧」就是學習時間上的輸出。

輸出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三點:第一點,講述回答或者寫出來時不要原封不動地把書上的內容寫下來,一定要用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來表述;第二點,講不下去或者停頓隔住的地方,馬上翻書重新理解,只要有不懂得地方一定要重複這個動作,直到弄懂為止;第三點,不只是語文、英語等背誦理解的東西要做輸出,數學物理等的公式解法等也需要做輸出,把題目和解答讀出來,多讀幾遍是個好的輸出方法。

4、如何活用一些「觸發」技巧,讓想起變得更容易?

1)讓想起容易的前提

讓想起變得更容易的前提是「大腦活性化」、「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和「清晰的認識」。

大腦活性化的結果就是大腦反應更快,可通過「每天朗讀10分鐘,看待物事時多抱有疑問的態度、自問自答多思考,和日常做一些簡單的計算題」等方便可行的方式來實踐。

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則要做到「每天要保證7小時的高質睡眠,中午盡量抽出20分鐘小睡」,因為所有記憶的整理歸納都是,大腦在我們熟睡後開始進行的,而短時間的午睡則能提升午後到晚上這段時間的精力和記憶質量。

如果只是模糊地記著「這個女孩穿著紅襯衫,穿著牛仔短褲」,想起就不容易,所以,「這個女孩昨天坐在我前前排,身材絕妙,穿著紅襯衫和牛仔短褲,修長的腿部線條......」,如這樣的清晰認識,也是絕對前提。

2)觸發容易,想起容易的最佳技巧

觸發」留存印象的瞬間記憶,短時間保存的短期記憶,被整理分類後的長期記憶,讓「想起來」時有很多技巧,其中最能讓人快速想起,也是最推薦的是,「想像+替代」,還有活用「關鍵詞備忘本」的技巧。

大腦科學上,記憶有2種分法:第一種是按記憶的時長分——瞬間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第二種是按記憶的連續性分——故事記憶、意思記憶。

故事記憶指「具體的自己的體驗或經驗「上的記憶,比如海外旅行時的記憶,意思記憶指」所有的知識、所學所記,比如英語單詞,歷史年號,地理知識,數學物理公式等。

兩者相比,當然故事記憶的記憶效果更強。

把和自己的經驗、熟悉的東西聯繫起來的故事記憶,無需努力也能飛躍般快速記住的同時,「想起也會變得很容易」。

生硬的意思記憶,即使感覺記住了,但是要想起來也不容易,這是它的特點,所以意思記憶的想起,很多時候需要用「一個機會、一個引導、一個提示,一個關鍵詞等,來牽出想起的這個「線頭」。

10歲前的孩子,意思記憶能力出眾,但是過了10歲開始,這種記憶能力會慢慢衰落,而故事記憶能力會開始佔據優勢,所以,通過強化故事記憶,是成人記憶的重點方向。

可通過3情況來增加故事記憶的能力:

通過各種體驗來學習(經歷的經驗,海外旅行的體驗,學踢足球,實際感覺這就是射門等)+把學到的東西運用起來(輸出)+把學到的東西說給別人聽(輸出)

易行有效的讓「想起」容易的技巧:

1)這就需要用到「聯想+替代」的記憶技巧,最方便的建立聯繫的東西,」可用自己的朋友來替代「。

比如,我的朋友中有這樣一位,吃飯時也總是滔滔不絕說話的A,對於像我們這種比較愛乾淨的人來說,當然希望A不要再吃飯時唾沫橫飛,影響他人。

於是,情不自禁地把A和【disgusting(令人作嘔的,令人厭惡的)】這個詞關聯起來,找到替代後,同時想像一下他吃飯時的「醜惡」姿態,再看到這個詞想不起來意思時,A的形象就會在腦海中登場,瞬間想起了意思。

記【controversial(有爭議的,引起爭議的)】這個詞時,想到的是B女,一年中把5個男人變成「階下囚」的魅力女,但是她的「魅惑」男性的技術在其他朋友間被議論的很多,於是把B關聯到了這個詞,同時想像一下她的「顛倒眾生」的魅像,用B的形象替代了這個詞的意思,在遺忘詞意的時候就會讓B出來幫忙。

類似這樣,自己的很多個性豐富的朋友們,都成了我記憶時的道具,記著方便,想起時容易。

如果覺著自己的朋友不多,那麼不要緊,不是朋友或者多少年沒見,但是還是有印象的人也不要緊,是能想起的人即可,甚至是小學時的老師,演藝圈裡的「娘娘腔」們也可。

當然,這種易於讓記憶想起的技巧,除了單詞,歷史什麼的都能用,比如把沉默不語,陰徹徹的同學C代入三國大戰中的曹操......什麼都可能。

2)平時的話,還需要多備一本小小的「備忘本(關鍵詞本)和一支筆,隨身攜帶,隨時可拿出寫。

還是上面的忘了鑰匙在哪裡的例子,有時怎麼回顧也想不起來,能想得到的地方也都找了,就是沒有,但是突然看到某物品時,一下子就記起了鑰匙隨丟的地方。

也就是說刻意或者不經意為之的「引導物或者說指標物」,可以幫助迅速提取記憶想起。

備忘(關鍵詞)本就是這個「引出記憶的導火索」。

什麼都可以,路上看到的事和物,買東西後記錄,上課老師講授內容重要部分等都可以通過關鍵詞的形式,在備忘本上記一筆,空閑時或者晚上拿出來翻一翻,回顧一下內容和細節,除了可以訓練提升自己的記憶力之外,當然還具有能讓想起變得更容易的大作用,而且作為回憶和證的確認也大有裨益。

備忘(關鍵詞)本,是讓記憶變得清晰的重要方法。

最後做個總結

只要做好這3點,任何學習時的記憶問題,都不應該成為「學習時記不住」的借口。

而且這3點是「上帝」賦予我們人類最自然和實效的,對物事的認知、消化和儲存方式,它們不僅僅只是被運用在學習上,經營中的消費者認知時也常常會被用到。

比如,腦白金,放到現在就是「一偽劣商品的虛假廣告」,但是從「刺激—強化—反覆—深記—觸發—想起」的這個最有效的記憶循環來說,它絕對是「經典」案例。

一對動漫老頭老太扭屁股的可笑畫面,俗的不能在俗,再加上「今年過節不送禮,送禮就送腦白金」的錯句,第一次給「缺失這種孝心價值的孩子看到時,不可謂印象不強烈,刺激很大,但是也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然後,大幅連篇的紙面廣告,人所到之處能看得到它的「身影」的強化,還有一年到頭出現在電視上的,千古不變的「扭屁股」和「送腦白金」的畫風,把反覆做到了極致,這不止喚起了孝子們的瞬間記憶和短期記憶,更是迅速攻佔了他們的大腦和心智。

試問,像史玉柱這樣的聰明人,肯定會想到很多可以「強化消費者的產品記憶效果的技巧(他確實也研究了很多),但是他為什麼會在這3個記憶的基本要素上下功夫呢?

聰明人都可以想一想。

所以,與其花錢或者不花錢來做一些「記憶技巧」的學習或者行動,還不如把這3點做到實處做到極致,「威力」自見。


推薦閱讀:

使用詞根速記英語單詞
記憶宮殿地點模糊,你犯了什麼錯?
記憶的流水線

TAG:記憶 | 快速提高記憶力 | 記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