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矛盾的進步,慾望從未缺席
如果打開淘寶,輸入「懶人」二字,你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懶人手機支架、懶人洗碗機、懶人吸塵器、懶人穿鞋器(不用彎腰那種),不由不感嘆到造物之神奇,人類之聰明。
這些創業小契機,很大一部分是靠懶人發家致富,也是靠懶惰創造發明。這種隱含著人類對於物質享受的極大需求。
想一想,有機器去做重複枯燥的工作,誰會費那麼大力氣。重複枯燥的工作多了,就創造了想偷懶的人,減少幹活的時間又做了相同的工作,這樣一來效率竟然也能大大的提高。
以此導致不需要太多人工力氣的高效率工作淘汰了些許勞動力。這能說明社會在進步,卻無法說明被淘汰的那批人的生活在進步。
沒了生計,再省時省力也得不償失,和機器人競爭,更難。
這就是需求論中的需求之間的矛盾不消亡理論。
人們都需要一把既能方便快速打開的,又能保護房門安全的鎖子,這顯然是無法妥協的,但想辦法攻克的途中卻能促使這個行業不斷進步。或者就像童話故事裡的小兔,兔爺爺給了小黑小白兩碗穀子,選擇吃以飽腹還是種下等來年的收成的兩難。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生產力的不足。如果兩隻小兔可以合作,吃一半,種一半即是雙贏。
但這只是理想的狀態,生產力本身不足的情況下,談何合作。就像貨幣還沒出現時,人們還是以物易物,不能綜合在一起。
行業的進步,歸根究底是慾望的不斷膨脹,生產無法追趕慾望的速度。那句「生產力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相適應」就能表示。
試想,如果沒有貧富差距的刺激,人們的慾望無所發揮,社會的動力不足,滿足現狀的同時也停止了生產力的進步。
當然,這不能僅僅是貧富差距的鍋,也可以扣在教育上,教育一個人有開闊的視野,野心促進進步,找到所有不足,再改正的完美。
而完美是不存在的,如果存在,就違背了事物都有兩面性這一理論。很多時候,兩面性是由心改變的。
如果一個安於現狀的人賺了很多錢,他興許會改變安於現狀的想法,用經濟基礎來實現新的精神要求,此時之前觀念里有錢不是什麼好事,出去闖一闖不夠穩定的想法會從正面轉向負面了。
如果說需求太多不好,成了索求無度的貪婪。太少也不好,比如出世之人太為冷漠無情。最根本的原因是這兩類人在為自己的私慾作出讓他人不舒服的事。
這是負面的,那慾望在推動經濟發展的方面倒成了正面趨向了。
常人倒不會覺得慾望是好事,因為不在其位,不謀其職。只要國家的命脈還在別人手裡,我只做我自己的事就好了,慾望不慾望,不傷害到自己的利益便好。
就好比計劃生育那些年,受到傷害的家庭總覺得自己成了國家人口的機器,而其他人並未如此認為。
關注公眾號:怪味靈芝說
看更多好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