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荒物:為自己的土地穿上衣服,讓物品回到最原始的樣子

撰文:青豆

「青年人擁抱著現代化,可是地衣荒物的老闆卻一心念著爺爺輩家中的用具。」著調的編輯麻樂在仔細逛完簡單生活節的市集後,對私房生活區域這家叫「地衣荒物」的店,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地衣荒物的主人名叫謝欣翰,他很享受在簡單生活節的三天。如果你看見一個高瘦的身影,身著素色短褂出沒在市集區域,幫人挑選衣服,或者在舞台邊圍觀過一名頭戴高帽的男子,旁若無人跟著音樂跳起奇怪的舞;或者在世博公園的小樹林里,有個疑似拾荒的人,與工人師傅一塊兒撿木箱撿鐵皮撿樹枝;又或者在京東生活館,看到一位長發披肩的男子,拿著似乎化學實驗室里才會有的器材,認真用油和水作畫……沒錯,上述這些形象都是謝欣翰本人。

雖然他是京東生活館合作表演的藝術家,也偶爾會棄攤溜去看演出,但謝欣翰這次來上海的主要任務,還是他的小店:地衣荒物。

提前三天進場布置,他在會場附近拾了三天的材料,先是去樹林撿了各種樹枝木板組裝小屋,意外拾到了個木箱,後來又問工地的師傅借了鷹架和鐵梯,再配上手寫招牌,地衣荒物展位就這麼因地制宜地搭好了,最後謝欣翰還不忘貼了一面鏡子在攤位外面的木板上,不但方便了自家客人,有給其他品牌提供了便利。

這樣一家懷舊的店,在這片五彩繽紛的市集里顯得個性十足,若是放回到它來的地方——大稻埕,倒是非常貼合。

大稻埕的巷弄有股獨特的味道,那是乾貨、蜜餞和線香混合的台灣古早市場的氣味。地衣荒物寧靜地蜷縮在其中一棟街屋的一樓,慵懶的外貌並不張揚,裡面展示的物品卻像貓眼放著光,讓你在對望的那一刻,忍不住被召喚著走進去。

因為喜歡大稻埕的街屋,地衣荒物一開始就擇定這裡。

地衣荒物並不時髦,說起來也不新潮,但可以讓你很放鬆。它是那種有個性的貓,在你身邊繞一繞,不會對你張牙舞爪也不會搖尾乞憐。

「地衣」是生態學上空氣的指標,只要有地衣,就有生命的存在,所以地衣也總是被譽為原始生態系的生物先鋒與先驅,將這種生物特性延伸到文化領域,是期許能在嚴苛的環境之中,提供設計師一個好的平台;「荒物」則是日本的方言,「荒」有粗糙、原始、未經琢磨的物品,荒物也就泛指日常生活的民生用品。因此英文店名便取為「Earthing Way」。

作為一間選物店,地衣荒物開張不到一年,就成為了工藝愛好者口耳相傳的聖地。謝欣翰當過平面設計師、舞者,現在是日本服裝品牌 Omake的設計師,他在過去畫畫的時候就養成了收集靜物的習慣,選物之路,由此展開。

在 Omake 的工作讓謝欣翰認識了許多日本人,發覺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在他人眼中可能是獨一無二、充滿台灣特色的物品。謝欣翰提到當時招待日本客人去喝魚丸湯,他們覺得打包用的紅色帶子和塑料袋很可愛,甚至吃熱炒時習慣用的「台灣啤酒」杯,都想要帶回家。

謝欣翰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台灣有這樣一個空間嗎,可以藉由物品把台灣地區的文化、個性、百姓生活的美轉達給那些渴望知道的人。

常見的風格選物店比較多日系、歐美,謝欣翰的初衷則是找到自己詮釋的本地風格的選物,尋找在地生活軌跡。所以地衣荒物陳設的大多是台灣地區的物品,有各處選來的老件,也有精心挑出的設計師作品。

「課本描述的古董和建築,幾乎都是宮廷或權貴使用的高價品,跟我們的生活沒有直接關係,我們要庶民用的東西。若只把它當成擺設就失去意義,之前有客人買了我們碗盤迴去之後就當作每天晚餐的飯器,還拍照給我們看,蠻窩心的。」

謝欣翰選物的方式不是隨興而至的,他有理想中地衣荒物的模樣,並且依此選擇物件。「我們希望找到質樸的、符合土地的元件跟素材,可能是稻稈、木頭、陶瓷,粗糙而原始。」

最近讓他特別著迷的是各種鐵鋁製品的收納用具、文具跟鍋碗瓢盆,拿來陳列跟裝各種用具,很有質樸跟粗獷的風格,夏天接觸到冰涼的金屬也很舒服,一進門左手邊就可以看到一大堆,馬上就覺得很涼。

越是雋永經典的設計越是簡單,也因為簡單,不管放在什麼空間都可以,經得起環境和時間的考驗,「沒有強烈的符號性,不會有太多追求流行,這是我們選物的堅持。」

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店內大量陳列的北投燒,日據時期,一位名叫松本龜太郎的日本人,偶然發現北投的泥土很棒,就拿來燒制陶土。隨著時代變遷,原來的窯廠變成了垃圾掩埋場,北投燒也就此停產,只存在於那短短几十年的民間生活里。

謝欣翰對於乘載著故事和生活片段的老件情有獨鍾,他自述:「比如說紙,揉了會變皺,鐵的油燈放久會生鏽,木頭會有被磨的痕迹,但我覺得這些痕迹很美。所有物件都會有痕迹,那關乎人的使用方式,這些物件因為跟人有關而產生了質地的變化。」

說著,謝欣翰給我們介紹了店裡他最喜歡的五件東西。

這是一位台南八十幾歲的老師傅,用棕櫚樹根編的刷子,根部的毛質地細密,適合拿來拋光金屬和玉石。不過因為手太痛,這是他做的最後一批,之後就失傳了。

疊燒法製成的碗,以前的人比較窮,將中間的圈故意不上釉再疊起來燒,一來不會黏住,二來可以一次燒制比較多,對貧苦人家比較划算。一百年前燒制的碗,質地依然保持當年的純粹與簡單樸實的美。

插畫家 Yu Yao的作品展示區。YuYao最近做的系列,是混合不同的土質使其產生變化,體現出有機跟不規則的感覺,這些器具也都可以拿來當餐具。

這是台南陶瓷結合黃銅創立的品牌「伏流物件」,它的作品很優雅、實用。除了燈之外,這個立架可以拿來當花器,也可以作為咖啡的濾杯,陶跟銅都是可以充滿很多變化的材料。

鐵跟木頭結合,後面有個洞可以直接掛起來變成掛勾,一個小物件就能輕易地改變家的風格。

與時下販售「懷舊」情懷有所不同,與其提供給消費者「復古」、「懷舊」之情,謝欣翰更希望讓大家把這樣的生活方式融入當下:「這些故事不只是爺爺奶奶的故事,也是你家的故事、我們大家的故事,也許說『這是阿嬤家的』會顯得很懷舊,但應該要認知到其實那就是我們的源頭。」

10月結束上海簡單生活節後,謝欣翰回到大稻埕,開始著手籌辦「大稻埕荒物展」。竹編的籃子、木雕的湯匙、鐵制的鍋碗瓢盆、陶瓷的茶具……大稻埕本就匯聚了許多老職人與傳統工藝,從世界各地進口而來的物件在這個港口的市井街頭販賣,百年來陪伴了當地人的生活起居。順著這個思路,謝欣翰了邀請許多當代職人與文人,舉辦講座跟工作坊,讓這些生活器物從展台回歸到現代人的家中。

物件只有好壞,沒有新舊之分。謝欣翰走遍各地尋找老物和老師傅的手藝,同時也挖掘年輕創作者默默耕耘的作品,「喜歡就喜歡,我們不推崇名家,更喜歡找名不見經傳的工藝家。其實我們會希望維持店內創作者的稀少度以及物件的稀少度,不要爛大街。」

物件經由人的手被創造出來,再與擁有的人創造記憶,許多不能言傳的歷史與文化就這樣被揉進物品里,隱藏在那些使用的痕迹之中。但很多故事就這樣被時間的流動遺落,不曾再被拾起,謝欣翰用他獨到的眼光抓住這些物品,讓它們不再被忘記,更因為再次被使用而美麗。

地衣荒物成立時間:2016年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D1H5earthingway線下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民樂街34號藝術館1樓101號營業時間:周一~周日10:30-19:30(周二公休)

推薦閱讀:

村裡的生活(4)如何讓在土澳的生活更加的和中國接軌
(1 條消息)你過去單曲循環的一首歌是什麼?
為什麼中國的父母喜歡干涉子女的一切?
北方的暖氣房裡,如何增加空氣濕度?
我的迅雷賬號被盜了以後

TAG:器物 | 日常生活 | 工藝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