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相障礙什麼時候可以停葯?該如何操作?

知乎上有小夥伴問我:

「能談談你是如何逐漸停葯。如何調整的嗎?

還有凡是負面的人和事都要逃離嗎,這不是逃避嗎?」

第一個問題其實特別具有代表性,很多人也都跟我提過相同的疑問,今天我會在這篇文章中先談。

第二個問題我覺得也提得很好,也比較有普遍共性,相關解答我也會在近期更新出來。

《雙相障礙什麼時候可以停葯?該如何操作?》正文:

1、並不是你「感覺自己好多了」就可以停葯。

我理解大家想要迫切停葯的心理,就如我當初一樣;尤其當「感覺自己好多了」的時候,尤其是剛剛從躁狂或者抑鬱發作中恢復過來的時候,這種想要停葯的念頭會尤為強烈……

也許,實際上你確實比剛吃藥時「好多了」,但雙相成因中的生物學因素,只有在進行藥物控制的情況下,才能讓你最大可能的避開複發。

這也是為什麼雙相有那麼高的複發率,因為病因的複雜性,很多人暫時好了,就直接停了葯,結果必然導致很快就複發了……甚至有人會比之前更嚴重。

好消息是,你肯定有可以停葯的那一天,但是它需要你達到很多標準後,才能去「操作」。

2、什麼才是「可以嘗試停葯」的標準?

嘗試停葯只表示:等你狀態達到一定程度時,你可以試一試能不能停葯?如果不行還是必須繼續、老老實實地吃藥!

基本上達到以下幾個標準,就可以開口跟你的主治醫生溝通停葯這件事了。

1)了解你情況、跟你朝夕共處的人,嚴肅跟你說過不止一回——你狀況明顯好轉。並肯定了你的自知和認知能力。

2)你已經在正規治療的情況下,有過半年以上的穩定期。你的情緒不會在兩個極端轉來轉去,而是一直保持在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雖然也會因為一些事情失望、生氣、難過,但那只是「人之常情」,你可以把這些負面情緒控制在「正常」的範疇之內。

3)醫生(如果可能不要經常更換,最好一個醫生一直負責你的治療)已經在自主地給你減少藥物種類、減低藥量了,醫生親口對你說過你的狀態在明顯好轉。

4)基本恢復工作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交關係(我只是說基本恢復,不是說你變得八面玲瓏了)。

5)在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細節時,已經可以跳出過去的「自我」思維,用比較正向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而不是情緒先行。(比如:別人踩你一腳,以前會立刻生氣;現在反應是,啊、好疼啊,但是他好像不是故意的,不需要有生氣的情緒出現……)

6)遇到負面影響可以做到主動規避刺激,甚至主動消除負面影響。(比如:有一個同事,自稱你朋友,但是跟你在一起除了抱怨和說別人壞話沒有別的話題,你每次聽到這些東西就感覺自己像一個情緒垃圾桶一樣,非常不開心……現在你會找理由避開她,少跟她說話,甚至會疏遠她,讓她沒有機會影響你;甚至可以做到直白告訴她:不喜歡討論些事情,希望你們在一起都說讓雙方開心的事情)

7)即便遇到突發性應激事件,受到巨大打擊(比如情感背叛、至親去世),在悲傷難過之餘、仍能夠讓理性思維佔據主導地位。(比如,之前老公出軌,你想自殺或殺人;現在老公出軌你在崩潰難過幾天之後,也開始考慮是不是你們婚姻早已出現問題?你們兩人有沒有繼續一起過下去的主觀意願?如果分開,怎麼處理對各方傷害最小?如果在一起,怎麼努力才能彌補之前種種已經形成傷害?等等)

我所說的理性佔主導,不是不悲傷、不難過、不崩潰,而在情緒宣洩之餘,能夠對事物有客觀的認識和思考。

做到以上幾條,基本就可以跟醫生談你的停葯想法了,但是也只是意味著你有資格跟醫生談論,並不意味著你可以越過醫生,自己做這個決定。

3、如何進行「停葯」的實際操作?

1)在客觀交流你的狀態和想法時,醫生同意了你的想法,並願意幫你嘗試停葯;

2)醫生循序漸進地幫你減低藥量;而減低藥量的過程中,你沒有任何「複發」的癥狀,即便是在遭遇挫折打擊的時候。

3)大部分醫生會在這個時期建議你找一個心理醫生,輔助你進行心理治療,脫離對藥物的依賴。你願意接受這條建議,並執行得很好。

4)你自己主觀上對康復有積極的信念,並願意為此努力(比如改變錯誤的思維模式,改變自己喜歡較真兒的性格,甚至養成好的生活習慣等等。這些改變本身都不是輕鬆的事,如果你缺乏主觀意願和動力,是很難做到的。具體「正向思維的養成細節」等,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寫到過,在這裡就不再展開了)。

總結·歸納:

· 對「停葯」有理性認知,不是僅憑「我自己感覺好了」進行主觀臆斷

· 客觀上已經恢復到一個比較良性的狀態,醫生也已經在進行逐步減葯

· 在「停葯嘗試」問題上,與醫生達成共識

· 在「停葯」過程中,接受「心理治療」的幫助常」

· 大方向上,對未來、對生活有希望、有熱情,並願意付諸行動(訓練正向思維模式、養成好的生活習慣等)

· 即便遇到挫折、打擊,也已經習慣性從比較正向的方向去想問題,可以更客觀的認知現實

聽上去很難對不對?相信我,事實上並沒有聽上去那麼難。

你肯定能做到!只是,需要一個過程。

晚些時候,

我會在評論區里補充一個「擅自停葯」的相關案例,

給大家參讀。

文章之外,寫給大家的話:

這段時間,很多朋友提出想要加我的個人微信的想法(在知乎上,在微信公眾號上)。

首先,非常謝謝大家對我的信任,但就我目前狀況來說,我可能還沒有做好在微信上跟大家「一對對」進行「隨時、隨機」交流的心理準備;

其次,我個人也覺得微信這種「有一搭沒一搭」的溝通方式,有時並不利於表述清楚問題;

現階段,大家可以在知乎或者微信公眾號平台跟我提問,我都會盡量給大家回復。

對你來說,敲擊文字提問的過程可能也是一個思考、梳理的過程;而對於我來說,我也能比較清晰地接收到你的問題,這也將便於我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以文章的形式整理出來,對大家進行一個比較客觀、詳盡的回復。

當然,如果以後時機成熟,我很願意跟大家進行更多、更寬緯度的交流和分享。

推薦閱讀:

風浪驟起
躁鬱症患者竟是這樣生活著的!
陪女兒治療情緒病-16

TAG:雙相障礙 | 抑鬱症 | 躁狂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