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榜樣,這是一種比一般教育更好用的教育!

這是一種常被人忽視的教育。

一位媽媽在寫書稿,2歲的孩子把書稿撒一地。媽媽只看了孩子一眼,沒批評,低身把書稿收拾整齊。但是剛放好,孩子又把書稿撒在地上,還「哈哈」大笑,媽媽還是沒批評,又把書稿收拾整齊。第三次,孩子又撒掉,媽媽再次收拾整齊;第4次,孩子一撒掉後,自己隨即蹲在地上把書稿收拾起來……

這是斯托夫人與女兒維尼夫雷特的故事。這位媽媽,通過自己的榜樣和孩子的模仿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孩子天生具備模仿能力

在一個小教堂里,一位8個月大的寶寶接受西方的洗禮儀式,牧師拿著麥克風在主持活動。當牧師靠近時,寶寶伸手便把牧師手裡的麥克風搶了過去,小嘴巴「咿咿呀呀」地對著麥克風說話,最後還忍不住伸出舌頭舔了一下,引得哄堂大笑。這是我有一次無意中闖進一個小教堂的有趣小偶遇。

孩子們天生具備模仿能力,美國心理學家安迪.梅爾佐夫發現小寶寶會模仿成年人吐舌頭。下面也是一些常見的家庭模仿行為:當媽媽對著小寶寶微笑時,寶寶便可能會微笑,當媽媽對著小寶寶說話,小寶寶也可能跟著咿呀說話;稍大後,寶寶聽見「喵喵」叫聲,也可能跟著「喵喵」叫;當孩子看到媽媽給自己洗澡,孩子可能會學著給玩具洗澡;當孩子目睹父親敲鍵盤,孩子便可能也學著敲鍵盤;當奶奶掃地,孩子便可能也學著掃地……大人的榜樣作用,不僅能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行為,還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可以說,榜樣是一種「無形」的教育。

?榜樣,一種更有力量的教育方式

詹姆斯.鮑德溫曾說,即使孩子們不聽父母的話,卻很擅長模仿父母的行為,無論哪個孩子,天生都具備這種天賦。我們不難見到動作行為和習慣十分相似的父母和孩子。比如走路方式,一位爸爸在前面走,跟在他後面的兒子可能有著一模一樣的擺臂動作和踏步愛好;一位媽媽喜歡吃西紅柿,她的女兒可能也會很喜歡;一位奶奶喜歡在超市偷拿大量的塑料袋,她的孫子很可能也有這樣的習慣;一位爺爺愛撒謊,他的孫女很可能也愛撒謊。很多大人常常妄想孩子成為好孩子,但他們自己有著各種糟糕的行為和品格,這種妄想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是泡影。

一位老人曾經跟我說過這樣的一個場景:

他長期居住國外,很多年前從國外回來,在機場時沒見到家人,但他看見一位陌生的小男孩奔跑,跑到一個摔在地上的小寶寶身旁,然後把他扶了起來。他突然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這個孩子多麼像我兒子小時候呀,那動作和風格……」當他見到自己的兒子牽著那個小男孩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個陌生的小男孩正式自己的孫子呢,長得太快認不出來。他說那是他們家的「氣質」,一代傳一代。而我認為,這實際上是家庭的模仿作用。

?榜樣,比批評更有溫度的教育方式

很多父母常常跟我說,他們的孩子很不聽話,幾乎每天都在批評了,一點兒也不受教。很多父母視批評為必備的教育方式,但事實上批評對孩子們來說是低效的。沒有人喜歡被批評,即使孩子也不例外。批評中的孩子,內心會升起「一堵牆」,這是人性的弱點,不容易受教。很多教育方式都比批評高效,比如父母的榜樣作用。認知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說,孩子聽成人如何批評他們的同時,也在吸取這種批評的方式。即愛批評的父母,會養出愛批評的孩子,這些孩子不僅會批評他人,也包括自己的父母,你說這樣的批評能高效嗎?

相比之下,榜樣體現的是父母的道德水平和行為習慣,是孩子從小到大目睹的、屬於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作用,沒有嚴厲的壓力,孩子不會抗拒;從出生後,孩子們就每天目睹父母的一舉一動,也容易讓孩子認為那是普通的行為習慣。當孩子的父母有優秀的品格,孩子們從小就沉浸其中,他們會覺得優秀品格是一個人必備的品格,就像呼吸空氣那麼自然,父母因此會省了很多特意培養的功夫。所以,這便是榜樣式的溫暖教育。

前幾年聽過一個故事:說一位開玩具店的年輕的店主,因為找錯錢,當客人駕車離開後,自己打的士一路狂奔,最後截停對方後交還了10塊錢。當別人聽說他因為打的士花了20多塊,有些人說他傻時,他說:」我父親也是這樣的人,虧欠別人會心裡不舒服。「榜樣的教育,你不用教,孩子也能學會。

教育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榜樣是捷徑。在孩子面前,父母們別忘記好的榜樣哦!

本文關鍵字:榜樣與模仿、幼兒心理、親子育兒 、早期教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學習國外心理學家們知識,分享科學、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推薦閱讀:

寫字姿勢不端正的孩子怎麼教呀?
愛,需要剋制
專註力培養的第二階段——安全與專註力:5歲
人生不易,聰明的父母怎樣領孩子走上「贏家之路」?
認識新年 | 大年初一,為什麼要拜年?

TAG:榜樣 | 親子教育 | 幼兒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