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數據思考和生活
自從開始做閱讀訓練營以來,我才真正體會到生活中有的是刻苦努力的人。之前在網上聽到網紅考研考試張雪峰說過一句話:你不考研有的是人考研,你不努力有的是人努力。我認為他說這句話肯定不是自己拍腦門想的,肯定是看到了很多快勤快努力的考研學生才有這樣的總結和感慨。
在閱讀訓練營中,很多學習勁頭很足的小夥伴總是能夠提前完成任務,而且作業也保質保量,寫得相當漂亮。看到自己羨慕來這群小夥伴們的積極的回應,我也不得不更加努力的做好自己的事情。
話說我看《經濟學人》雜誌也有一段時間了,最近有個最大的感慨就是:《經濟學人》的文章裡邊總是有很多數據作為依託。這樣的文章,即使你內心裡非常不贊同他的觀點,但是也會耐心的看作者把有理有據地把呈現出來的論點解釋完。
這樣的寫作習慣其實可以沿用到我們生活和學習中。
搞過理工類科研的人應該非常清楚數據的重要性。我記得最初聽導師在給學生們的開學致辭中就講到,我們做科研就做到有理有據,要每個數據都有準確的來源;我們是做科研就講究細緻入微的明確,不做黑匣子。當時我們在場的新入學得研究生們哪聽得進去這個,可事後在科研中處處碰壁的情況往往就是因為數據來源不準確導致了計算偏差或者因捏造數據而被同行專家質疑。
要說除了小眾的科研和學習中需注重數據的查看是一種硬性要求,生活中數據其實沒那麼重要,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現在社會中,隨著智能化和數字化的進程,我們生活中所有的點點滴滴的習慣和行為,都逐漸的被轉化成數字和數據。就比如我們平時用的智能手環,就說教我們平常生活中很多的運動習慣和作息規律轉化成數字的形式呈現出來。但是機器給出來的健康性建議是否可靠?那還需要自己從去挖掘更可靠的數據以證實其可靠性。
生活中收集自己的數據以及搜集外來解釋型數據是對自己負責的一種體現。量化自我平時的行動數據其實是在為自己負責,是在逐漸成為自己生活的科學家。
推薦閱讀:
※安客誠成為阿里數據銀行首批認證服務商 助力數據營銷新生態
※數據科學的新生代工具(附實操代碼)
※R語言實戰—04數據基本管理
※若想修鍊成數據科學家,最重要的技能居然是...?
※健身應用暴露了美軍秘密基位置
TAG:經濟學人TheEconomist | 數據 |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