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警惕《弟子規》等偽國學流入少兒啟蒙作品中

如果有那麼一本書,上面寫著:

「你爸爸病了的時候,你要嘗嘗他的糞便來檢查他是否身體健康,這樣才是大孝!」

「家裡蚊帳破了的時候你不要秀蚊帳,你要讓蚊子喝飽了你身體的血,然後再讓你爸爸睡,這才是大孝!」

「女孩子做對了什麼事都不能說自己對,受了委屈要忍著不說,這才是女德!」

「你爸媽越是對你不好,天天喝醉了酒打你罵你,這時候你越是應該孝順,這才是大孝!」

「你生了寶寶消耗了你家庭的資源,都沒錢侍奉老母親了,你要把孩子活埋了,把錢給老母親花,你才叫孝順!」

我想你一定不會把這本書介紹給周圍的小朋友和家長讀吧?

事實上這些荒謬的觀點就是出自《弟子規》、《女德》和《二十四孝》這類所謂「國學」作品中。

隨著國家領導人對傳統文化的偏好,最近幾年流行了「國學熱」,我周圍的很多新爸媽把孩子送進國學班去讀《弟子規》,背的滾瓜爛熟,然後在親朋好友面前炫耀一番。

這裡老劉先提出幾個問題,再研究《弟子規》是否適合少兒啟蒙.

1. 什麼是國學?

2. 《弟子規》算不算國學經典?

3. 你讀過《弟子規》嗎?

首先,你會百度國學一詞,你發現根本沒有一個具體的、統一的概念。各個大學的文學院也沒有一個籠統的「國學」專業,而是更細緻的「文學」和「史學」。

所以,國學並不是一個明確而具體的概念。

如果非要給國學一個定義或舉例的話,我寧願國學是諸子百家、唐宋文學等傳世之作。

然而,沒有任何人說過《弟子規》是國學經典!也看不出《弟子規》有任何地方配的上國學經典四個字。

《弟子規》是雍正年間文字獄時期秀才李毓秀的作品,是為了少兒啟蒙而寫的朗朗上口的作品。

並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命令性質的內容,少有因果解釋。全文180句,命令你怎麼做而不解釋的就有160多句。文中有12句是生活常識(便溺回,輒凈手。冠必正,紐必結。等),但都是以命令的口吻說的。

現在有一部分家長,他們好像只懂得教會孩子一件事——聽話。每次跟別人聊天,這些家長自豪的說:「我家孩子特懂事,因為孩子特別聽話。」

事實上,聽話和懂事是完全兩件事。聽話是服從命令,懂事是認識客觀規律。懶惰的家長只知道讓孩子聽話,而忽略了懂事。他們認為,聽話就是懂事。

為什麼這部分家長會這樣想?因為讓孩子聽話多省事啊!給孩子講道理多麻煩啊!讓孩子讀讀《弟子規》多好,孩子多聽話!

而《弟子規》的火熱,恰恰迎合了這類「圖省事」父母的心理。

各位家長,你今天種下了什麼因,後期就會得到什麼果。

長期的單純命令與服從,要麼會讓孩子以後沒主見,要麼會讓孩子以後青春期更叛逆。

所以老劉跟周圍的人常說:不要讓孩子讀《弟子規》了,沒什麼用。

但有的家長就問:我讓孩子了解傳統文化,讓孩子懂得孝道,有什麼錯?

如果你定義的孝道是愛父母的話,我認為沒有錯。如果你想讓孩子了解傳統文化的話,我認為諸子百家的其他作品的白話文版本會更好。但是《弟子規》用了最不好的方式講了一些大人才能了解的人生道理和規則,我覺得不太適合現代社會的小朋友閱讀。這種方式,只能讓孩子聽話,並不能讓孩子懂事。

我認為,少兒教育的目的很簡單:

1. 認識並尊重客觀規律

2. 有益於少兒智力發展

所以,只要滿足這兩條中的至少一條,這本讀物就是個不錯的讀物。

在這裡老劉並不是否定所有傳統文學。相對於《弟子規》,私塾里一直使用的《三字經》倒是好很多。《三字經》里包含了人際關係、魚蟲鳥獸、天文地理,生活百態,就像一本小百科全書一樣。雖然也有些糟粕,但是大部分還是有一定價值的。《唐詩三百首》也不錯,連背帶講也能讓孩子懂很多故事,也能促進親子關係,更能讓孩子在親友面前大展風采。

所以請各位讀者切勿跟風讓孩子學什麼《弟子規》、《二十四孝》或者《女德》等感動家長但對孩子沒任何幫助的書

在孩子最愛問為什麼的年紀,自己好好充電,給寶寶講講這個世界,帶領他們認識這個世界


推薦閱讀:

TAG:少兒教育 | 弟子規書籍 | 幼兒啟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