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從小培養孩子說故事的能力?會促進神經元生長

培養孩子說故事的步驟和原則,你該知道。

在17世紀的美國,電視還沒被發明出來,人們的娛樂活動有限。據說當時有一位名叫勞根的孩子,喜歡給周圍的孩子說故事。由於非常傳神和精彩,吸引了很多小朋友,連大人也忍不住湊到孩子堆里聽故事。勞根的老祖父有感於孫子的才能,組織了「故事會」,向聽故事的人收取很低的費用維持生計。

很多小朋友因為愛聽勞根的故事而自願跟勞根交朋友,即使是那些一開始不喜歡他的孩子。說故事也成了勞根一輩子的事業。

?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要鼓勵孩子說故事,為什麼?

很多父母都有給孩子講故事、讀童話的習慣,這對於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很重要,但很多父母卻不知道「說故事」對孩子也有重要的作用,當然不是像羅根那樣為了生計。美國哈佛教育心理學家Catherin Snow凱瑟琳· 斯諾經過研究發現,6歲前會說故事的孩子,小學時學習和社交能力比較好。這是因為當孩子在說故事時,需要用到組織能力、語言辭彙能力、想像力,說故事時還需要運用到記憶力,以及加上孩子內有的道德判斷力和生活經驗,這些都是一個孩子認知能力的關鍵,將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受益匪淺。

具體來說,寶寶出生後,大腦神經元快速成長,6歲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大腦中那些經常使用和強化的神經元會保留,沒常使用的神經元會萎縮消失。父母引導孩子有意識地說故事,在神經元裁剪的重要時期,使得那些跟組織能力、語言辭彙、想像力、記憶力等方面有關的神經元得到強化和保留,未來將成為孩子們的優勢。所以,父母需要在給孩子講故事、讀故事,甚至是孩子已經養成自主閱讀習慣時,也最好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說故事的能力。

?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說故事?

1、先從複述聽過的故事開始

孩子越小,語言能力越弱。當孩子聽完一個故事後,爸媽們一開始可以用提問的形式引導孩子學習講述。幼兒說經常提及的一個幼兒特徵是,小孩子的認知需要不斷地「重複」,複述也是起到了這樣的作用。除此之外,年齡越小的孩子,他們的思維難以獨立組織一個故事。所以通過引導孩子對故事內容有關的問題的回答,能幫助孩子對故事進行複述。舉個簡單的例子。

有一次,我給當時2歲多的兒子講《三隻小豬》的童話故事,講完後我問他一些問題,比如「為什麼豬媽媽要讓三隻小豬建房子呀?」,「為什麼豬老三會建磚頭房子而不是草房子?」,「大灰狼把豬老大和豬老二的房子吹掉之後,它們怎麼辦呀?」,「當大灰狼說要請三隻小豬去郊遊的時候,三隻小豬想到了什麼聰明的辦法應對?」……

通過回答問題的複述方式,孩子沒壓力,也更容易接受。到孩子稍大後,比如3,4歲,大人便可以鼓勵孩子直接複述。有一次,我跟孩子說:「我們今天玩一個『聽故事遊戲』怎麼樣?我們輪流當媽媽和寶寶。我先當媽媽給你說故事,第二輪你當媽媽,我當寶寶聽故事……」孩子很興奮地答應了,我們常常通過「聽故事遊戲」找到了不少樂趣。大人說一遍,接著孩子說一遍,當然大人在聽孩子說故事時,一定要記得當一個虔誠和熱情的聽眾,才能保證孩子的興緻。

2、給大人說故事

孩子在4,5歲時,已經有能力對著繪本給大人說故事,或者不用看繪本給大人說一些他們聽過的故事。孩子是否認識字不是問題,原因是孩子已經能看懂圖,他們能夠通過圖了解故事的大概內容。這時父母不妨鼓勵孩子給大人說故事。

有一次,我們陪孩子從圖書館借回來一些童書,很多都是只有圖沒有字的無字繪本。這一次,我又跟他玩遊戲了,我扮演一位病人,孩子是醫生。我跟孩子說:「媽媽今天當病人,你是一位很有愛心的醫生,要給病人說故事。因為病人聽了故事就會感覺好一些。」那一次,這位愛心醫生一口氣給他的「病人」說完了從圖書館借來的5本繪本。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在讓孩子給大人說故事之前,最好要有充分的機會讓孩子先看完整個故事,這樣做不僅讓孩子有信心,孩子也不容易拒絕。

3、編故事

美國知名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被稱為世紀百大最重要人物之一,他執導了無數的包括《E.T》、《侏羅紀公園》等在內的經典電影,他曾經說過,他的職業生涯受益最大的是來自於小時候從父母和祖父母那裡聽來的故事。這位導演還有個大心得,是常常在家跟孩子吃飯時,給孩子講一個雛形故事的主線,然後讓他的孩子們一個輪著一個地,按照這個主線編故事情節,他常常能從中得到意外的靈感。

一個孩子的編故事的能力,也被科學家們認為跟創造力有關,所以你的孩子如果很早就懂得編故事,那可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兒。在心理學家Paul Torrance的托倫斯創造性思維測試里,有一項重要測試,便是讓孩子們看一幅塗鴉畫,然後讓他們在3分鐘內根據塗鴉編故事。在托倫斯創造性思維測試里得高分的孩子,意味著他們在創造力方面將有更多的優勢,容易在與創造力相關的領域取得優秀成就。

?培養孩子說故事的原則:不要否定和糾正

一般來說,5,6歲的大部分孩子已經具備獨立編故事的能力,有些孩子會更早,父母的引導和鼓勵不可缺少。在這一點上,父母要注意的是,不要一開始就要求孩子編出有趣的故事,高要求容易讓孩子卻步。只要孩子能編出基本的元素,人物、故事、情節具備了算是合格了,「有趣」是慢慢發展的能力。另外,越小的孩子在編故事時越經常錯漏百出、犯很多邏輯錯誤,這是心智未夠成熟使然,父母尤其不要否定和糾正孩子。就如兒童心理學家Haim Ginott說,如果使孩子認定某些想法是「壞」的或不能接受,那麼這實際會使孩子否認其生活經歷中的一些真實的部分。即父母否定孩子的故事情節,會澆滅孩子的熱情。

記得我家兒子第一次編的是這樣的故事:一隻小螞蟻爬上碟子找食物,吃飽了就在碟子上睡覺,突然感覺往下掉就驚醒了,醒來發現自己不是螞蟻而是一個小男孩,床上還掉了很多麵包碎……聽完故事我笑了,因為我正想告訴他不能在床上吃東西。

一個懂得說故事的孩子,將是一個有趣的孩子,未來你能遇見。

本文關鍵字:說故事、大腦成長、親子育兒 、早期教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學習國外心理學家們知識,分享科學、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推薦閱讀:

愛,需要剋制
如何高質量的陪伴寶寶,爸爸媽媽們應該這麼做
人生不易,聰明的父母怎樣領孩子走上「贏家之路」?
專註力培養的第二階段——安全與專註力:5歲
專註力培養的第一個階段——探索與專註力:2歲

TAG:講故事 | 親子教育 | 母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