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M2增幅減去年GDP增幅,這種通脹率的計算方法是否合適?
02-22
看到網上不少磚家使用[年M2增幅] -[年GDP增幅]=[年通脹率]的計算方法,我就自己找了下歷史數據,用excel算了下,但是發現似乎和感覺差距比較大,請問這個演算法合適么?
同意 @鄒碩 的答案。
我就舉個具體例子。
為了通俗,不嚴謹的說,GDP基本等同於是國民財富增量,而通脹率是不同時期的貨幣與國民財富之比的差值(單位商品價值以不變價格計算。)
我們假設某國某年的M2是2萬億,國民總財富是10萬億,GDP是1萬億。第二年,M2是2.5萬億,國民總財富是11萬億,同時貨幣乘數不變。GDP是1.1萬億,那麼M2增幅是25%,國民總財富增幅是10%,GDP增幅是10%。這時候通脹率是多少?
是25%-10%=15%么?不是,這麼算的小學數學都不及格。
應該是=2.7%。這種演算法很不靠譜,M2是存量,GDP可以算是流量,兩者增速相減是個什麼鬼?我知道的衡量通脹看GDP平減指數或者看CPI,這麼算的磚家無非是認為M2增速超過GDP增速的部分就是通脹了,但是這幫磚家把貨幣流通速度置於何地啊?由於眾所周知的官方公布數據口徑自己都對不上的原因(數據界兩種數據是數據和中國數據)目前我看到的真實通脹率的估測有視為M2增速一半的,數值上是合理一些,但怎麼推算的不得而知。我更認可一點的計方法是用社保基數增速計算真實通脹率
這個演算法是根據費雪方程式來的,MV=PQ,V一般認為是常量,PQ和GDP有誤差,但基本認為增速接近,T一般考慮人口增長,數值較小,所以M2增速減去GDP增速可以近似的認為是通脹指數,注意只是近似,這個演算法肯定是不精確的。
通貨膨脹率(Inflation Rate)是貨幣超發部分與實際需要的貨幣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程度。
通貨膨脹率=(現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
拿一攬子居民用品來衡量沒錯,不過中國的cpi結構是社會加權的數據,和個體消費差別很大。有的人喜歡買衣服,有的人喜歡做大保健,農村有的人一輩子不用買房,所以對於每一個個體,你的通貨膨脹率感受都是不一樣的。M2增量與M0增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推薦閱讀:
※請問法蘭克福財經管理大學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
※二本本科生如何在證券公司發展?
※怎樣能使理財收益最大化(在本金不虧的情況下)?
※我們為什麼要宏觀審慎?
※投資分哪幾輪,什麼天使,種子等等有什麼區別,誰前誰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