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為什麼要不吝讚美【青創製度】的辯論?

我為什麼要不吝讚美【青創製度】的辯論?

by但願

我曾以旁觀視角參與過多場辯論比賽,時至今日我依然會說【我從未打過辯論賽】,因為我完全不擅長用口語方式表達一個清晰的辯論立場。

這或許是我的問題,但下面這些問題就牽涉到辯論的發展前景問題:

①一個已經被辯過很多次的題目,觀眾如何才能從中獲得新體驗?

②一個已經被辯過很多次的題目,選手如何避開【立論稿】抄襲的問題?

③評委在一個已經辯論過很多次的題目下,如何點評其【技術】和【內容】?

④如何保障評委打分的專業性,是按照【壓倒性】邏輯,還是按照自己的心證?

⑤如何提前量化評委的心證,以防止比賽過程中出現心證轉移?

⑥如何保證題目的偏差度和容錯率?

⑦如何保證該場比賽的討論【群體】切割不會出現各說各話?

⑧如何強制保證辯論雙方在同一個站場對話?

......

想必很多辯論圈的大佬已經思考過很多次,也嘗試過各種方式方法來修正辯論過程中的問題,而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辯論除了帶來熊浩老師所說的認知邊疆的拓展,這些哲思感很強的話語外,還能不能和當下的商業社會結合】?

我以為青創賽制的出現,幾乎解決了當下「傳統」辯論賽制的所有問題,而且這個賽制本身保證辯論越發地【學理化】而不是【技巧化】。

關於青創賽制的具體規則,我們可以參考這篇文章《青創賽制,如同辯論圈的革命》(鏈接:user.qzone.qq.com/42121)(我寫的,寫的不好,最後解釋權歸青創所有),看完這個規則之後,你會發現兩件事:

1.和「傳統」辯論賽完全不一樣,很多傳辯的老手打起這個比賽來非常的吃力。

2.社會界商業界人士反而會很喜歡,因為青創賽制的核心和商業策劃提案彙報的核心是一致的。

以最近青創賽制比賽為例,題目特別俗,是【選擇更重要還是努力更重要】。

第一件事就是和智囊團成員一起做【庭前會議】,由守方提出她希望討論的三個議題,每次只討論其中一個議題,進行三輪。

議題非常豐富,分別是:

1.選擇和努力各自在成長中的定位和作用

2.協調努力和選擇二者的根本原則或策略模型是什麼

3.針對不同情形下,根本原則或策略模型的適用性修正

我當時比賽時想討論的議題則是:

1.不可逆性是否是努力與選擇判斷何者更重要的標準(這裡想討論的是,選擇會觸發不可逆的危害,而努力則無法觸發。擁有一票否決制是否說明更重要)

2.在當事人死亡前,存不存在錯誤的努力與選擇(錯誤的界定標準是否為社會公序良俗)

3.可彌補性是【主體】還是【附著體】的特徵(在發生不可逆傷害之後,靠努力能大規模彌補,靠再選擇則幾乎無用)

4.不選擇是不是一種選擇,但為什麼不努力肯定不是是一種努力(內感知理論下的多層感知問題)

因為我們在庭前會議中限制了核心議題,所以在討論過程雙方能為某個問題挖到很深的討論空間。

而觀眾就此項比賽的觀感來看,不會覺得這個辯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變成了更加具有思考深度的話題。

這也主要得益於青創賽制的結辯與評判標準:

①要求雙方梳理討論成果、總結對方在內容層面的啟發性發言和己方在內容層面的不足之處

②通過本場比賽,對於您解決【核心議題】的相關困惑,有沒有幫助

③如果上一題選【是】,那麼哪一方對該困惑的解決做出了更大貢獻

注意到了嗎,不是【心證】【技巧】【說服】,而是【幫助】【解決】與【溝通】。

這是一種更加貼近商業社會語境的辯論,真正把辯論活動變成了【產學研一體化】的效力活動。


推薦閱讀:

青創賽制,如同辯論圈的革命
一場教科書式的辯論攻防戰
辯論的煙火氣:從一個開車題說起

TAG:辯論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