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走丟與思維特徵的關係,多大才不丟?
認識孩子的思維特徵,有助於更好地保護孩子。
最近有朋友說,差點被兩個小孩嚇暈。前幾天,她帶著兩個孩子上街,大兒子6歲,小兒子2歲。路上,她見到一家服裝店搞活動便走進去看了,一回頭,兩個孩子不見了!她立即丟掉衣服走出商店,那一瞬間就像過了一萬年,各種可怕的念頭和想法都出現了……走到拐角處時,謝天謝地,哥哥牽著弟弟的小手,正在一輛搖搖車前面「咯咯」笑。兩個調皮娃被搖搖車的聲音吸引,自己跑出來玩了。
常常有父母問,孩子多大才不會丟?什麼年齡的孩子最容易丟?每天擔驚受怕的,怪難受的。這是所有父母的心聲,誰不希望孩子們平平安安地在父母身邊成長呢?沒有哪個父母能承受孩子丟失的悲劇。記得在電影《親愛的》裡面由黃渤飾演的爸爸,當小孩丟失後的那種絕望和艱難,真的讓人後怕。
2012年台灣兒童局的統計數據表明,2歲以上至未滿4歲是孩子是最容易走失的年齡,商場是最容易走失的地方;
2016年國內法制晚報公布的數據是:5歲以內走失的孩子佔70%,容易走丟的時間段是12:00-18:00。
所以,2-5歲內是孩子最容易走丟的年齡,當然並不是說孩子5歲以後就很安全了,只是相對而言。
?2-5歲內是孩子最容易走丟的年齡,為什麼會這樣?由這年齡段孩子的思維特徵決定:
1、對周圍充滿好奇心
2-5歲的孩子處於好奇心的爆發期,他們喜歡看新奇的東西,被有趣的聲音吸引,喜歡用手觸摸和按壓各種東西,這是孩子探索的行為,卻也給他們帶來了安全隱患。他們可能在跟父母上街時,被街上穿著得五顏六色的陌生人牽著走,被某個新奇的玩具吸引,或者在街上搜尋有趣的音樂或聲音……
在這些好奇的探索時,他們常常以為——就像在家裡那樣,父母總會在我身邊。如果父母忽視了,孩子就可能不知不覺地消失在他們的視線範圍內。
2、一旦走丟,不懂「理智」
情緒先行是所有人的特徵,尤其是這階段小孩子的特徵,這是因為他們的大腦未夠成熟導致,他們完全不懂的「理智」。當他們一旦發現找不到爸爸媽媽了,第一時間便是恐懼感侵襲,大聲啕哭,並且一邊大哭一邊著急地奔走,企圖在人群中找到爸媽熟悉的面孔,越尋找越恐懼,最終完全不知所措,能被任何人「牽」著走,這是這年齡段孩子的下意識行為。所以爸媽要有針對性地告訴孩子:「哭」是沒用的,在人群里亂走也是沒用的,要尋求幫助。
具體地,父母可以這樣教育:
1)原地站著,讓爸媽找自己,而不是自己去找爸媽;
2)停止哭鬧,現場尋找穿制服的人員,告訴他們自己找不到爸媽;
3)不能跟隨任何人離開跟爸媽走失的地方。
3、不認字,不認路
學齡前的大部分孩子不認識字,也不認識路,即使認得也是很少。所以他們沒能力通過路名或指示牌找到回家的路。另外,這年齡的孩子缺乏抽象思維,但具體形象思維突出,所以父母可以孩子重點記住周圍的建築物,至少要讓孩子記得家裡附近的地標,比如某個大型的商場,或某個標誌性的建築物。一旦走丟,能通過告訴別人地標信息能找到家裡大致的位置。倘若這些孩子能記住自己的名字和幼兒園的名字,以及爸爸媽媽的名字,那麼在警察叔叔幫忙時就能找到更準確的位置了。
所以,父母至少要讓孩子記住下面幾個簡單但是必要的信息:
1)家裡附近的標誌性建築物的名字
2)自己的名字
3)父母的名字
4)幼兒園的名字
5)居住的社區名字
4、思維稚嫩,容易相信任何人
5歲內的孩子缺乏人生和社會經歷,他們不知道會有人把他們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帶走。在他們單純的生活里,他們相信父母,相信老師,所以他們也相信出現在他們身邊的人,缺乏防範意識。「經歷」能教育孩子,但不是所有的經歷都能承受,我們不能讓孩子經歷走丟後再讓他們學會不走丟。但孩子可以通過「演練」獲得經驗。在德國的幼兒園機構,孩子們有專門的「防丟」演練課程,這是值得我們的老師和父母學習的。
演練的基本內容最好有下面這些方面:
1)發現跟父母或老師走丟,應該怎麼做;
2)認識公共場所職業人員的服裝;
3)遇到陌生人要帶走自己怎麼辦;
4)陌生人說Ta是父母的朋友或同事時怎麼辦?
5)記住一些重要的信息:
自己住在哪裡?父母叫什麼名字?家庭地址是什麼?父母的電話號碼是多少?報警電話是多少?
溫馨提示:3歲以內的孩子難以做到任何的自我保護方法或求助行為,所以3歲內的孩子,父母的看管是最重要的,帶孩子出街絕對要保持在父母的眼皮底下;到孩子稍大後,可以讓孩子背父母的電話號碼,但背電話號碼也不能完全管用,因為有些孩子一旦跟父母走失,什麼東西都想不起來,所以可以給孩子戴定位手環或孩子的小書包里記下父母的手機號碼和家庭地址。
但事實上這些只是孩子不小心走丟能使用到的方法,倘若孩子是被陌生人故意帶走的,這些措施可能就不管用了。所以,孩子越小父母越要看管住,不能大意。
寶寶需要大人扶著扶著才學會走路,孩子需要大人護著護著才懂得自我保護。孩子的安全,父母別忽視。
本文關鍵字:安全保護、幼兒思維、親子育兒 、早期教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學習國外心理學家們知識,分享科學、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推薦閱讀:
※專註力培養的第二階段——安全與專註力:5歲
※認識新年 | 老鼠娶親在初三的原因,這麼有意思
※我家孩子太黏人了,怎麼破?
※中國從來不缺和稀泥的專家
※人工智慧的小兔子——小朋友最好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