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友:打破思維模型,要掌握這2個批判性思維工具 | 混沌大學筆記
如何正確地思考?
李善友教授在混沌創新院的課程上,給出了2個批判性思維工具:邏輯三恰與可證偽性。
雖然有些難懂,但卻是非常基礎的思維訓練模板,讓你學會遠離「謊言」的世界,用正確地邏輯去思考。
(一)
人人都是掘地蜂
真正的決策者不是你,而是你的思維模型
當你做決策時,靠的是直覺還是理性思維?
誰才是真正的決策者?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1)掘地蜂有思維嗎?
在《窮查理寶典》里,芒格講了一個故事,有一種蜜蜂叫掘地蜂,它有這樣一種能力:
挖一個洞,往裡面放一些儲備的糧食,把娃兒生在裡面,然後拉一些糧食進去,等娃兒孵出來之後,讓娃兒自己吃糧食,它就不管了。
研究蜜蜂的科學家一直盯著它看,發現了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掘地蜂每次把食物拖到洞口時,它並不是立刻把食物拖進去,而是把食物留在洞口,他自己走進洞裡面去檢查一下它的孩子還在不在,然後再出來,把食物拖進去。
這個行動驚動了科學家。難道掘地蜂有智力嗎?它怎麼會做這麼複雜的動作?它怎麼會有觀察、判斷、決策?
於是,科學家後來嘗試把食物移開,離洞口遠一點,可是當掘地蜂出來,又找到食物時,還是重複了先前的動作:把食物拖到洞口,停下來,進去檢查,再出來拖食物。
科學家重複了40次,結果是掘地蜂永遠都在做這樣的動作。
後來,科學家突然明白,掘地蜂這種複雜的動作並不是因為它有思維,而是它的基因里,內置了這樣一個現驗的模式,讓它這樣來做。
我特別喜歡的哲學家,也是腦神經科學家丹尼爾·丹內特,由此發出疑問:
你憑什麼確信你自己不是掘地蜂?
你看起來像一個人一樣在思考,你對每一個場景進行判斷,做出決策,採取行動……但所有最終的複雜行動,真的是你理性思考的結果嗎?
(2)最有效的學習,是訓練如何思考
事實上,人的大腦有兩種心智,系統一的直覺,由基因決定,甚至連繫統二的理性,也不是由主體決定,而是你主體腦子裡邊,既定的思維模型來決定的。
換句話說,人類有99%的行為,是由基因決定的自髮式反映——人人都是掘地蜂。
所以,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說:
① 基因是決策者,大腦則是執行者。
② 基因為我們服務?恰恰相反,我們存在是為基因服務的,幫助基因製造他們的副本。
另外的1%呢?由既定的思維模型決定。
我們以為是「我」在做決策,其實是我的「思維模型」在做決策。
所以,最有效的學習一定是訓練我們如何思考,而不是如何獲得信息。
在未來,獲得信息越來越不重要, AI甚至可能一下子把晶元植入到你的腦子裡。
但是如何思考,是我們永遠要學習的。
(二)
打破思維模型
要掌握這2個批判性思維工具
思維模型促成了我們人生的邊界,打破這些思維模型,就是我們進步的不二法門。
如何打破?你需要掌握兩個批判性思維工具。
批判性思維工具一:邏輯三洽(哲學)
世上根本沒有真理,大家會感覺很悲傷、惶恐,
我按照什麼東西來批判,按照什麼東西來決策,按照什麼東西來行動呢?
我的建議是,世上沒有真理,但有暫時的正確。
如果你找到那個正確的理念,你就可以把你的決策、判斷、行為建立在正確的基石之上,在這個梯子之上,繼續往前走。
什麼叫正確?
這個標準就叫邏輯三洽,來自我的老師王東嶽。
① 邏輯自洽 ——理論和實踐一致
你的信念和你能觀察到的證據之間,是相合的。
② 邏輯他洽 ——理論和其他公認的理論一致
你的理論,必須跟你不能否認的,尤其那些基礎學科的理論,不能發生偏差。
舉個例子,假如要判斷一個學說是不是一個偽學說,很簡單,你把它跟我們大學一二年級的基礎科學理論相比較,假如不符合,就不能完成邏輯他洽了。
③ 邏輯續洽 ——理論和新信息量達成自洽
新出現的信息和知識,能夠跟你既往的邏輯發生一致。
現在,把你所有的信念,用邏輯三洽的標準檢查一下,是不是有一大部分無法通過?
我再問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正確」的比例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通常的看法是增加,但事實上,信息量的增加不但不意味著正確度的上揚,反而意味著正確度的下降。
因為當新的信息量,與原有的邏輯模型不能發生邏輯續洽的時候,必須有一個更大的模型,和新的信息量之間發生自洽,這個時候原有的模型就破潰了,接著,又是一個新的信息量出來,無限循環……
想想看,為什麼現在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技術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全是這個原因。
所以,我希望你能養成這樣一個邏輯訓練:
- 無論你多麼喜歡的一個觀點,你要檢驗它背後的邏輯是否自洽;
- 無論你多麼討厭的一個觀點,你也要檢驗它背後的邏輯是否自洽;
- 一個觀點即使再多的人相信,即使再權威的人相信,如果他不符合邏輯三洽,你必須要質疑他。
批判性思維工具二:可證偽性(科學)
西方的科學思維無外4個字,假設與證明。其中,對假設進行檢驗,有兩種方法:
① 證實法
如果一個理論是正確的,就會出現相關的證據,如果相關的證據出現了,證明這個理論對了。
② 證偽法。
如果一個理論是對的,它就會有相關證據,如果相關證據沒有出現,這個理論就是錯誤的。換句話說,這個理論一定要能夠提供出一種讓別人證明我錯了的方法。
請問各位,在科學界,最重要的是證實還是證偽?
和我們日常生活的常識恰恰相反,在科學界,最最重要的是證偽,而不是證實。
一個不能提供證偽性的科學,基本主流科學是不相信的。
一個理論在告訴我們什麼事情會發生的同時,它一定應該告訴我們,根據這個理論,什麼事情不會發生。如果理論認為不會發生的事情發生了,那就證明這個理論錯了。
如果某個科學家,堂而皇之地把證明自己可能是錯了的扳手交給你,就證明這是一個科學的基礎。
卡爾·波普爾在科學哲學裡最大的貢獻就是,他提出,是否具備可證偽性,是區分科學與偽科學的第一指標 ——我並不一定要證偽你,但是你一定要具備可證偽性。
波普爾在書里提出,有2種東西都不屬於科學,都不可證偽:
① 弗洛伊德
主流心理學界很鄙視弗洛伊德,原因就是,弗洛伊德有一個主要缺陷:
他提出一系列令人矚目的,看起來非常有道理的假設,但他從未嚴格地以科學的方式採取關鍵的第二步,對假設進行證明。
② 占星術
有沒有發現,把任何一個星座的話拿給你去看,都是像的?
再舉個例子,心理學裡面曾提出——小精靈假設。
說的是人的大腦裡面有兩個小精靈,他們控制了人類一切的思想和行為,但有一個問題是,你看不到他。這個小精靈有一個能力,如果你去觀察它的時候,它就隱身了。
這就叫不可證偽性,理解我在說什麼吧?
所有這樣的話,請你都不要信。
? 推薦書單:
《窮查理寶典》 查理·芒格著
《自私的基因》 理查德·道金斯著
《人類簡史》 尤瓦爾·赫拉利著
《機器人叛亂》 基思·斯坦諾維奇著
《超越智商》 基思·斯坦諾維奇著
《這才是心理學》 基思·斯坦諾維奇著
* 本文根據李善友教授在混沌創新院的課程整理而成,內容有刪減。關注知乎機構號混沌大學,私信關鍵詞「思維工具」,即可領取完整課程。
推薦閱讀:
※哲學小徑第五站:語言在哲學研究中的局限性
※說說「改變」這件事
※思維陷阱
※談思維的三個關鍵轉變
※哲學小徑第三站:人類基本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