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萬字長文與父母決裂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獨木橋塌了,誰之過?
一封萬字長文,記述了王猛從小到大與父母相處的種種流水賬,這位北大留學生,從小「別人家孩子」的前高考理科狀元,在30歲而立之年,對自己的過往毫不留情地展開了手術療法,將從小到大壓抑的種種不忿,一吐而盡。
而在此之前,他已經12年不回家過年,拉黑父母已經6年之久。考慮到王猛獨生子的身份,對於年歲漸長的其父其母來說,可謂相當「慘痛」的後果。
一、
根據王猛信中的闡述,可以得知,這是一個普通之家,並沒有重大家庭變故。作為家裡的獨生子,考入北大、留學美國,怎麼看都會是一件足夠勵志的事情。
然而,在王猛成長的波瀾不驚的十幾年裡,處處暗藏洶湧,但卻沒有一次造成引人矚目的洪峰,起碼,這些過往的小波小浪,並沒有引起王猛父母的足夠重視。
直至,2012年,一封決裂信抵達王猛父母手中,從那以後,他們也失去了兒子的影蹤。
如果這只是王猛的家庭事,那麼作為外人的我們,再怎麼有理有據地評論,其實都是徒勞的。
中國有句古話,「清官難斷家務事」。
但王猛自己主動找媒體公布長信,「希望給這些已是或即將為人父母的同學一些參考,說說哪些事情不能做。另一方面,他也想自己找到答案,在傷害已經發生後,自己還可以做些什麼。」
這樣的極端的案例背後,是中國這片廣袤的家庭教育土壤,不可迴避的諸多問題。
二、
王猛的長信里,屢次透露出幾個關鍵詞——「肆意操控」、「衝突」、「炫耀」。
王猛第一次覺察到父母的越界,源於「肆意操控」。
母親沉醉於生個女兒的幻想,在王猛小的時候,多次將兒子打扮成「女兒」。這其實並不罕見,現實中也有很多父母出於玩鬧,會將還沒長開(即性別意識淡弱)的小孩反性別裝扮。但從後續發展來看,王猛的母親將這種執念延續到王猛上了中學,這……就有點不可思議。
王猛認為,從一開始父母就沒有充分接納自己,包括自己的性別。所以,從小到大,一切都由父母操縱,自己並沒有發言權。
但沒有發言權,並不意味著不會發言。
隨著王猛的成長,自我意識逐步覺醒,與父母的衝突也不可避免地多了起來。但其實到這一步,也只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所有家長都會遭遇的處境。
「衝突」並不可怕,甚至「衝突」里還蘊藏著釋懷的火種。關鍵在於,父母如何引導和化解這種「衝突」。
很可惜,我們看到的是王猛給出的另外一個關鍵詞——「炫耀」。
這個詞非常微妙,但放在王猛這種從小「別人家的孩子」身上,就不難理解了。
根據王猛的舉例,一次參加父母單位的家庭旅遊中,「一路上,母親都在不停地講述著我如何優秀和培養我的體驗,讓人很不舒服,尤其是她的表情卻是愁眉苦臉的。」
很多人看到這可能並不理解,這有什麼不舒服的?父母誇你優秀難道不好嗎?
作為曾經也是「別人家孩子」的我可以告訴你,就是很不好。儘管我的父母已經相當克制了,但偶爾我見到或者無意中聽到母親在別人面前誇我,我就是很不舒服。有什麼好誇的呢?做到那些我本身就很擅長的,很值得誇讚嗎?我並不覺得。就因為我剛好能考好試,所以你們一堆大人們就對我稱讚有加?我尤其受不了父母誇完後外人一臉羨慕地看著我的眼神,好像巴不得要把我拉過去當自己的孩子。
大人們越是羨慕誇讚我,我就越鄙視這些成人們。我鄙視他們的炫耀與嫉妒,把孩子當成可以衡量的社交貨幣;我鄙視他們的無知與膚淺,你自己家孩子的天賦你看不到,光知道拿自己孩子的短板跟別人家孩子的長板比,還每天口口聲聲來幾句,「看看人家孩子……!」
好自私的成人啊,你們這樣自己擺弄來擺弄去,有考慮過我們小孩子作為夥伴今後還怎麼平等相處嗎?
三、
如果說,成長中的種種間隙只是讓王猛與父母之間出現了一條裂縫的話,那麼真正讓這條裂縫發展成很難逾越的鴻溝,則拜王猛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傲慢所賜。
中國父母的三大神句,我們再來複習一下:
「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我每天辛辛苦苦都是為了誰?……」
「你還是年輕啊!我吃的鹽比你的飯都多,再過些年你就知道了……」
神邏輯。
任何家長里短的事,三言兩語就能「上綱上線」,最終用這三句來完成致命一擊。你還有啥可掙扎的?
夏蟲不可語冰。
當王猛嘗試一次次與父母溝通時,父母並沒有意識到王猛發出的信號,也就習慣性地沒當回事了。直到,收到那封長長的斷絕信,父母依然沒搞懂為什麼會這樣。
事實是,一團纏了二十多年的迷,又怎麼能一下子說解開就解開呢。
四、
到了這裡,已經沒有繼續分析王猛案例的必要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而王猛的心有多「寒」,起碼從12年不回家和拉黑6年的時間尺度上,可見一斑,並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
一個曾經的理科狀元,最終職業方向落在了心理學研究領域。對王猛來說,這也是一種主動治癒自己傷痕的方式。
而在,「失去」兒子6年之後,王猛年邁的父母,也終於開始自我反思。畢竟,兒子親手給他們的「回擊」,真的太過沉重了。
五、
在這起被當成警示的「案例」中,沒有贏家,無論是曾經「強勢操縱」的父母,還是如今「猛烈還擊」的兒子,大家都傷痕纍纍。
而更引人深思的是,這個家庭的傷痕,幾乎流行於中國的絕大多數家庭,只不過大部分,沒這麼慘烈罷了。
為什麼會這樣?如果只是個例,那可能存在偶然因素;但如果普遍出現,那就一定有什麼原因在深藏。
而這樣的代際矛盾,在80後、90後這撥人身上,表現格外明顯。
這也源於對比,70後相對還比較傳統,與父母保留有相當多的共同的家庭文化基因;00後的優勢則在於其父母也是處於開放變動中的一代人。
作為計劃生育時代的80、90後,作為迎著時代變革浪潮顛簸的80、90後,與父母之間的時光記憶,註定以時代的恢宏旋律作為背景曲。
能不能經得起考驗,需要兩代人共同來成長應對。任何一方脫節,就會不可避免地漸行漸遠。
六、
在充滿變革的時代里,在思想碰撞更新加快的節奏里,學會「表達」與「溝通」,是每個家庭成員的必修課。
但對於絕大多數內斂羞澀的中國人,對於相當一部分還有「長輩」包袱的父母,對於不少缺乏支援和啟示的懵懂少年,要完成這樣的「代際溝通」,實在比高考和考研難太多了。
前幾年親子節目特別火熱,某電視台第一期邀請的嘉賓有林志穎和Kimi父子,吸引了我的注意,但沒想到,節目開播後,我立馬成了當時最沒什麼名氣的張亮和天天父子組合的狂熱粉。
雖然這只是一檔娛樂節目,但其展現出來的家庭教育還是很值得觀察和學習。
我最欣賞的父子關係,就是張亮和天天那樣。作為爸爸,張亮從不擺譜,和兒子天天以一種近乎「哥們」的方式相處,也因此,天天擁有了十分陽光和爽朗的性格。即便是在很嚴肅的事情上,張亮也很少發火,但也正因為他很少發火,所以語氣稍一嚴肅,天天也就敏感地覺察到嚴重性了。
再抬頭看一下我們周遭,多少父母因為孩子犯了一點小錯就狂暴發怒,請問,就諸位父母這種發怒頻率,孩子能不養成「免疫力」嗎?也難怪你越生氣小孩反而越不聽話了。
七、
平等和尊重,在一個家庭中有多麼重要?可以這麼說,只會越來越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
眾所周知,天后王菲是一個極具爭議的明星。但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沒有任何爭議,只能讓人舉手稱讚。
竇靖童說,王菲對她的「管教」就是平等、尊重。說到自己不叛逆,竇靖童是這樣說的:「我們家不管年齡大小,包括我妹妹,大家交流、決定事情,都是非常平等的,所以我沒必要去叛逆。」
看看竇靖童如今多麼討人喜歡的性情和修養,看看先天唇裂的李嫣現在多麼自信陽光,起碼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王菲身體力行,真正為大家展示了什麼是「天后級」。
八、
願意溝通、學習表達、多多展現愛意,是中國家庭太缺乏的基因。
但這並不是意味著不可征服,只不過,其努力並沒有耕耘的對稱性。一個人努力,事倍功半;但兩個人、三個人願意努力,事半功倍。
最後,以一個我親眼目睹的例子結尾:
大學時我有一位同學,還是老鄉,是我大學裡見過的性格最好的女生了。
放假了我們一起坐火車回家。
出站口,是朋友的姨媽在等她,
走近時我才發現,原來阿姨不止臉上洋溢著笑容,手裡還拿著一束新鮮的紅玫瑰
送給了我的朋友,她的侄女,然後擁抱,回家。
我想,這是我在那個凋敝的冬天裡,見到的最燦爛的風景了。
推薦閱讀:
※愛是想放手,又緊握不放
※嫁給一個永遠把你當情人的人有多重要?
※台灣往事——大爺爺的歸家路
※北大狀元留學美國發萬字長文數落父母,12年春節不歸家拉黑父母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