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遺珠——《恐襲波士頓》

一直以來主旋律電影都是一個很無聊的存在,

觀眾沒看就可以預見電影主題,不用思考就能知道故事結尾。

主角一定是大寫的「偉光正」形象,崇高的精神和堅定的信仰。

弘揚著老生常談的價值觀,愛與和平、正義戰勝邪惡、愛國團結。

正是因為對主旋律電影有這樣的心理預期,去年我完美錯過了一部好電影——《恐襲波士頓》。

恐襲波士頓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

2013年4月15日,第117屆波士頓馬拉松如期舉行。就在一片熱鬧祥和之際,發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

兩枚炸彈被先後引爆,造成3人死亡,近200人受傷。

事件發生後,美國聯邦調查局迅速介入,將事件定義為恐怖襲擊,並鎖定兩名嫌犯。

在追捕的過程中,嫌犯一被警方槍擊身亡,嫌犯二則被警方抓獲。

影片最厲害之處是,將這一個大眾早已清楚開頭經過結尾的事件,拍得扣人心弦。

電影巧妙的採取了群像式敘述方式,將每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和零散式經歷,拼接到一起,構成了整個事件的全貌。

全片沒有絕對的主角,馬拉松運動員、警長、夫妻、亞裔青年、FBI、州長…………每個人都有一段故事,他們各自正常的生活瞬間就被一場恐襲改變了人生軌跡。

電影通過這種敘事方式,展示了恐襲帶給每個普通人的傷害,同時也讓觀眾感受到普通人身上閃閃發光的勇氣和善良。

導演多處直接加入紀錄片片段,讓整個故事更真實更具震撼力。

影片脫離了傳統性的主旋律,將讚頌的基調定在了「群眾」與「家園」層面,

而比較少的表現國家意志和個人英雄,這點是此片明顯高於其他類型片之處的。

其傳播的價值觀是每個個體都能爆發出超凡的力量,閃亮的人性光輝是戰勝邪惡的唯一力量。

電影中有一處情節非常打動人,

在波士頓爆炸案中,一位8歲孩子當場死亡,他是這場爆炸中的三位遇難者之一,他的父母身受重傷被送往醫院進行救治。

FBI出於維護現場保護證物的角度考慮,對街道進行封鎖清場,

空蕩蕩的大街上,只躺著孤零零的男孩。

此時,無名的警官自發的守在屍體旁邊,就像擔心他一個人會孤單害怕一樣,默默的陪伴著他。

最後一趟救護車開來,帶走孩子早已冰冷的身體,

警官對著孩子敬禮,救護車斑斕的紅藍燈合著夕陽在他的臉上閃耀。

這樣細節的描寫,表達出了濃厚的人文關懷,如潤物細無聲一般向觀眾傳達連綿暖意。

「警察」、「商人」、「政客」、「運動員」所有這些職業背後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他們為什麼團結?不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民主自由,不是為了信仰,他們團結是為了保衛家園,他們團結是出於自己的良知,他們團結是出於他們心中有愛。

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每個普通人都有力量,每個個體都能釋放人性光輝。這是本片所傳遞出來的價值觀。

這尤為讓我為我國社會中展現出的價值觀感到難過,

記得前幾年有個新聞,短道速滑運動員周洋,在獲得冬奧會冠軍後接受了記者的採訪,面對鏡頭激動的感謝了父母的養育。

對此體育總局方面馬上做出了批評,原因是必須先感謝黨和國家。

此新聞當時鬧得非常大,輿論對周洋的影響非常嚴重,周洋此後自我封閉,一度抑鬱,最終告別國家隊。

這是一種多麼可怕的意識形態,多麼畸形的價值觀。

如果每一個普通人對身邊活生生的人沒有善意,他如何會對那些抽象的意識形態有善意呢?我們社會中出現的大批的喊著「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口號,打著愛國旗幟,卻充滿戾氣的人。

是因為在扭曲的價值觀多年熏陶下才養成的扭曲人格。

在我們的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無數天災人禍,埋葬了無數冰冷的身體和鮮活的生命。歲月更迭,時光流轉,那些逝去的生命最終變成了幾個數字,留給我們的只剩冷冰歷史,漸漸的被人們遺忘。

我們社會從來沒有認真歌頌過生命本身,沒有展現過對個體的尊重與關懷,卻不斷的讓我們愛黨愛政府愛國。

但是沒有個體又何來國家?一個熱愛他人充滿善意的人,難道不會比那些抵制日韓充滿戾氣的人更愛國一些嗎?溫暖我們的難道不都是我們身邊的那些陌生人嗎?

帶給我們力量的是愛,帶給我們溫暖的是人,我希望活在人人皆被尊重的地方,而不是高喊口號的地方。


推薦閱讀:

為什麼飯桌上坐錯了位置可能會要了你的命?
北美實體版電影的秘密 —— 實體版送電子版
看著都覺得疼的打鬥場景——《精武英雄》
《南極之戀》楊子姍演技入心,戀愛的小女人戰勝全世界
奇物販賣店(下二)

TAG:電影 | 恐襲波士頓電影 | 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