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有什麼好,為什麼我那麼喜歡他
2月14日,西方情人節,木心先生的誕辰。謹以此文紀念他。
1
有人問,木心究竟有什麼好,為什麼我那麼喜歡他?簡言之:木心有智性,有詩性,有赤子之真,有情人之心,有貴族氣質,有遊戲精神;讀他的書,從頭到尾一個又一個句子,讓我從心底拍手叫絕欣喜共鳴,彷彿把我心裡說不出的話都說出來了,而且還說得那麼聰明,那麼漂亮。
可惜的是,很多人對木心先生的了解只停留在他是《從前慢》的作者上,而這首詩不過是他作品中極為普通的一首,遠遠不能代表他。
2
木心是全能型的藝術家。是詩人,畫家,也是音樂家。這裡只說他的文學。
木心先生的文學作品大體分為:散文、詩歌、小說、俳句、演講。許多人以為其中《文學回憶錄》最好,這就像將《從前慢》看作木心最好的詩歌一樣。也有些人,認為散文最好。認為詩歌最好的也有,但不多,很多人都覺得木心的詩不像詩。唯小說與俳句,幾乎未見過有人說是木心寫得最好的。
木心的小說,總體看,我也覺得不如他的詩歌、散文,並非每一篇都好。散文可以隨心而寫,小說不得不苦心經營,很難每一篇都寫得好。但如果單個的作品去看,木心小說中也有許多非常好的作品,比如《五更轉曲》、《此岸的克里斯朵夫》、《遺狂篇》、《草色》等,尤其《溫莎墓園日記》,比他大部分的詩歌、散文都好,甚至不下於《哥倫比亞的倒影》。
至於木心的俳句,就像一粒粒的珍珠散落在木心的各本集子里,幾乎每一句都經得起咀嚼、回味,都包含了廣大的解碼空間,是最能體現木心之詩性思維的。
3
總體看,木心的詩文充滿形而上的沉思,他所關注的大多是一些存在向度上的問題,比如美、藝術、文化、人性、宇宙等等。即使寫日常生活,他也不會停留在日常上,而往往是從一個平常、日常的細節開始,然後直抵根本性的問題。總而言之,木心的書寫充滿了詩與哲學的意味,好像和普通人的生活沒什麼關係,因此有些人便覺得他的文字太遠離現實,不接「地氣」,甚至認為他很冷漠,沒有人間味。
對此,我的看法是,不接「地氣」是真的,冷漠與否就見仁見智了。在我看來,木心一片赤子之心,其刻薄、優雅,都是可親可愛的。他的文字好像總能觸及你的內心,使你為之感動。他帶給讀者的,是靈魂的共鳴與對話,是更能觸及生命本真的審美體驗。
4
木心的作品既可淺讀又可深讀,淺讀有淺讀的樂趣,深讀可以讀出另一重意義。他就像一片大海,浩瀚而精深,能從中看到什麼樣的風景,取決於讀者自身的才識經驗性情,所以陳丹青才說,閱讀木心,就是在閱讀自己。
木心是什麼樣的,我想每個讀者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因為閱讀和審美都是很主觀的東西,對同一部作品,每個人的理解和感受,看到的景觀、氣象都會不一樣。對於一些偉大的作品,可以說,讀者自身有多少風景,就能看到多少風景。
此外,讀者與作者之間,一定是精神氣質有相似之處,心意相通,才能產生共鳴。如果精神血脈不相通,自然無感。所以,有人對木心一見傾心,有人怎麼也喜歡不來。這正如木心說的:「各有各的音,各有各的知音。」
木心的知音註定只能是少數,他的思想、格調和境界,都很難讓大多數人產生共鳴,甚至有些地方難免要被一些人所排斥。阿城說讀木心需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其實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什麼呢?是心意的相通。當然知識儲備也是必要的,是基礎。但只有心意相通了,才可能領悟。
5
木心的文字,似乎大多不是思考出來的,而是出於瞬間的體悟,靈光一閃,然後直接寫下來的。這種文字具有頓悟式、直覺式的特點,因此極具穿透力與概括力。同時,這樣的文字也很難只用邏輯去理解,所以很多人讀不慣木心的作品。
許子東曾說,木心的《文學回憶錄》像音樂會,相比起來錢鍾書就像博物館,我深以為然。逛博物館,觀者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展品。聽音樂會則不然,有的人會覺得妙不可言,有的人會覺得不知所謂,關鍵在於是否能夠聽出其中的意味。在博物館中,需要的是對展品的了解,換言之各種相關知識。而聆聽音樂,最重要的乃是對音樂的感受和審美力,而非音樂知識。對音樂沒有感覺的人,擁有再多關於音樂的知識,也體會不到音樂的美好。
6
木心是經歷過戰爭、WG的人,遭遇過那個年代的種種磨難,幾次入獄,青年時期寫的作品全被銷毀,但他很少去訴說那些苦難,最多也不過是一句輕描淡寫的「我曾是一隻做牛做馬的閑雲野鶴」。
單看詩句,很輕,很漂亮,但這背後是什麼呢?坐牢房、掃廁所、被批鬥……不過是在這苦難中保持一份閑雲野鶴的精神自由罷了。
木心沒有訴苦,也不屑於訴苦,而是用詩情將這種苦難在心中化解開了,將那樣的生命體驗升華成一種詩境。他是那種能夠把生活中的各種事情都升華成詩境的人。
比之現實中遭遇的苦難,木心更在意的是藝術。他的一生都被藝術所佔有,即便在牢獄中,他也依然是與藝術為伴:在紙上彈奏無聲的莫扎特,用寫交代的紙偷偷寫作……
7
在木心身上,有老莊的氣息、魏晉的風度以及承接自《詩經》的純樸;又有古希臘酒神與日神精神、尼采哲學、西方文學及現代藝術的影響。可以說,木心同時具備了東西方文化的底蘊,而且二者在他身上渾然一體,不是二元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的作品,就像《溫莎墓園日記》中的那枚生丁,連通了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藝術與哲學,此岸與彼岸,使兩端得以對話、融合。
木心說自己的文字有一點與陶詩相通,像風。風是什麼?是自由,飛翔。風沒有界限。從木心的詩文和講學中,我們可以感覺到他的自由,他對現代、古典、東方、西方以及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的界限的超越。這種超越,使他的作品呈現出世界性的格局,並具有永恆的意味。
8
曾經有一場關於木心是不是大師,是不是被高估的爭論。我想,這樣的爭論對於木心本人是毫無意義的。高估也好,低估也罷,都是評者自己的事。至於是不是大師……老實說,我從未將木心和文學大師聯繫在一起。因為總覺得這世上大師太多了,比如周作人、錢鍾書和老舍,都可以說是大師。而木心這樣的人,卻是極罕見的,他是一個完成了的天才、詩人。
有人說陳丹青吹捧木心,可是我所看到的,除了「木心可能是我們時代唯一一位完整銜接古典漢語傳統與五四傳統的文學作者」外,他並未對木心作出任何評價,他更多談的是木心對藝術的熱誠與摯愛,這算吹捧么?但老實講,陳丹青先生的這個評語我也不那麼認同,因為覺得這麼說把木心給拉低了,木心實在還要廣大得多,五四、民國哪裡放得下他。
李劼說木心是毋庸置疑的天才,其最出色的散文足以媲美《道德經》,而作為詩人的木心則堪比但丁,是中國式文藝復興的啟明星。至於我,我對木心是偏愛的,在我心裡,他足以和莊子並列。
9
木心曾說:「他人即天堂,進入天堂的窄門要兩個人才能通過。」他的意思是,靠愛才能進入天堂。但他一個人,也進入天堂了。他愛的是藝術。
木心將他的一生變成了藝術。於他而言,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二者是一體的。
木心彷彿天然就具有藝術的象徵性,與美共依存。許多人因愛藝術而愛他。其中有些讀者更是對他懷有一種近乎虔誠的熱愛。那樣的熱愛,一般人或許是難以理解的,甚至會覺得不可思議。我有時也覺得那樣的熱情確實有點超乎尋常,說是猶如門徒對耶穌的愛也不為過。
但我理解他們,我知道他們是因為遇到一個美好的靈魂,而為之欣喜、共鳴,乃至親之、慕之。我也知道他們之所以熱愛木心,其實是出於對美和藝術的熱愛。而木心,就是美,就是藝術。
微信、微博、頭條 @讀者風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