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若干原則

1、原則與規則不可破。

家庭教育中,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建立和制定規則」。讓孩子從小就有「規則意識」,明白「事事有規則、人人有任務」。

我們常說一個人的「底線」,而這個「底線」的形成與高低,就與從小接受的「規則教育」有直接關係。

規則一旦建立,就要所有家庭成員嚴格遵守和執行,且做到絕對的前後一致。不能昨天制定了規則,明天就忘了,或者說媽媽制定了規則,爸爸悄悄縱容孩子不堅持,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家長要讓孩子明白:規則,是不可打破也不容妥協的。一旦打破,我們就要有措施,這個放在第二點談。

2、設立「反思角」

建議家長們在家中設一個反思角,這個反思角一定是一個沒有人的區域。當孩子犯錯或打破規則的時候,我們先請他去「反思角」獨自呆五到十分鐘,不建議小於五分鐘也不建議超過十分鐘。這個時間的界定可以看具體情況,比如小錯五分鐘,或者初次犯,五分鐘。較嚴重的錯誤或者反覆犯的錯誤,十分鐘。

一定要堅定且堅持,且越是細節小處越要注重。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們的規則是——垃圾一定要扔進垃圾桶里,不可以隨手、隨地扔。

那麼,假如孩子用完一張紙巾或吃完一包餅乾,隨手將紙巾或包裝袋扔在地上時,我們一定不要跟在他後面隨手幫他撿起,或者隨口說一句:「不可以隨便扔啊」就了事。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先溫和讓孩子撿起來,然後告訴他:「現在,我請你去反思角呆五分鐘,想一想剛才錯在哪裡」把孩子送到反思角後馬上轉身離開,不要停留,一切都不要在這個時候談。無論這五分鐘之內孩子怎麼哭鬧,都絕不過去,也絕不妥協。等時間到了,馬上過去,先幫助他平復情緒,這時候在溫和與他談這件事,說出錯在哪裡,並鄭重約定下不為例,雙方認可,這件事到此結束,全家人都不要再反覆提起和談論。

3、溫和的堅定

這也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基本原則。剛剛第二點中,我舉例時說「溫和與他談這件事」。這裡的溫和是指「語氣溫和」,也就是「好好說話」,但態度一定要堅定。處理其它事情(比如面對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也當如此。這也就是美國心理學大師因茨·科胡特所提出過的:「沒有敵意的堅決」——這裡強調的是「非敵意」:無論你怎樣,我都不帶有敵意。

在家庭教育中,訓斥與打罵,除了一時間的震懾力外,並沒有很大用處,長此以往還可能給孩子的心理帶去負面影響甚至傷害。當我們處理孩子的錯誤,或者面對他們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時,我們必須以堅定的態度堅持「原則與規則不可破」,但我們的語氣一定是溫和的,並且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雖然批評、懲罰或拒絕了他,但我們依然是非常愛他的。

舉個例子,商場里,孩子看到喜歡的玩具,很想要,家長拒絕了,孩子哭鬧不休,甚至躺倒地上。這個時候怎麼辦?

有的家長惱羞成怒、嚴厲訓斥,甚至一走了之。有的家長心軟妥協,買下玩具、滿足要求了事。還有的家長「冷處理」,就讓孩子在那兒哭,完全不理他……其實這些方法都不是最合適的。

我們應當允許孩子提出要求、表達想法,並在心裡迅速判斷這個要求到底能不能滿足。如果不能,拒絕一旦出口,就一定要堅定且堅持到底,絕不能妥協於尖叫或哭鬧之下,否則孩子下一次還會用同樣的方式來試圖達到心愿(這裡順勢插一句題外話,不再單獨講:我們甚至應該讓孩子有這樣一個概念:原本一件我可以答應的事情,一旦你用叫嚷、哭鬧甚至威脅的方式來表達,那麼我也不會再答應。要讓孩子明白,無論什麼事情,這種極端且粗暴的表達方式都是非常錯誤的)

但在堅持原則的同時,我們要幫助孩子做情緒引導。比如,當面對一個非合理要求,我們在堅定拒絕之後,可以輕聲問孩子:「我沒有答應你,你是不是很傷心、很難受?」哭鬧中的孩子大多數會表示認可,這時候我們可以蹲下來,拉拉他的手,抱一抱他,告訴他:「我非常理解你的傷心,我可以在這兒陪你一起傷心一會兒,然後我們一起和它(孩子想要的東西)說再見。」無論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怎麼抗拒,都要堅持。孩子的哭鬧一方面是在「爭取」,另一方面是情緒的宣洩,當他知道「爭取無望」(因為我們的態度是不容妥協的堅決)同時又在我們的引導與共情之下,將情緒慢慢表達出來,他就會停止哭鬧。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既意識到了「規則」和「原則」的不可打破與不容妥協,同時也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愛。

當我們的家庭一直用這種態度對待孩子的時候,孩子也學會了「好好說話」,他未來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去面對他人、處理事情。

4、絕不吝嗇愛的表達、積極給於愛的回應

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適合且健康的愛」。既然談到「適合與健康」,就一定不是無度溺愛,我們前面幾點中也在表達這個觀念。在這個前提下,家長應該抓住一切時機,堅定且溫柔地讓孩子知道:你非常非常愛他。這一生無論他遇到什麼事情,你都會和他站在一起,幫助他,支持他。

我有一次在某餐廳無意中聽到一對兒母子的談話。媽媽大概剛生了小弟弟,孩子問媽媽:「媽媽,有了弟弟,你還愛我嗎?你還要我嗎?你會不會扔了我?」媽媽是這樣回答他的:「只要你聽話,我就不扔你」

這種表達方式,在我看來,很不可取。當孩子在用各種方式與你進行「愛的確認」的時候,你一定要積極正面地堅定回應他——我很愛你,無條件地愛你,且不管到任何時候,我都不會拋棄你。

就像上面第三點中談到的——即使在批評、懲罰或者拒絕孩子的時候,我們也一樣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我們與他在一起。且我們此刻之所以這樣做,也正是因為我們愛他。

比如我個人從來不完全贊成「孩子摔倒了絕對不能扶」的觀點。教育從來都不是一件極端的事情,如果小摔了一下,孩子自己很自然地爬起來,那我們當然不要去過分去關注和強調這件事。但是如果孩子確實摔得挺嚴重,甚至受傷了,趴在那裡大哭不止,那我們為什麼不去扶他一下呢?如果是你的同事、朋友、鄰居,或者哪怕僅是一個陌生人,重重摔在你旁邊,你大概都會本能地扶一把,為什麼你的孩子你不扶呢?

我不覺得在那種時候對著孩子喊「自己起來!勇敢!」他就一定會變堅強。長此以往,冷漠倒是有可能,我希望我的孩子在每一個受傷害、傷心無助、需要我給他幫助、陪他一起的時候,我都能及時給予他「愛的回應」。

這一點也許每個人因要求不同觀點也不同,我個人更注重孩子內心的愛與溫暖。一個成長在愛里的孩子,會更有自信和安全感,他也會自然而然地愛別人、散播愛。這是我覺得最珍貴的東西。

5、一個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就是他最需要愛的時候

這是接著前面第四點說的。先舉個例子:很多孩子在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家長會發現怎麼毛病多了呢?原來自己能走,現在要抱,原來能說得通道理,現在動輒哭鬧……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分離焦慮」,也是孩子在進行「愛的確認」。

有一些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他心裡甚至不確定「爸爸媽媽把我送到這裡來了還會不會來接我」。所以這裡也插一句,對於初入園的孩子,「認真的告別」很重要。每天早上,送到幼兒園,分別的時候,你要特別認真且鄭重地告訴他:「我下午一定會來接你,這一天希望你過得愉快,我也會想你」然後好好地和他再見。小孩子有時候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的,這會讓他心裡很安定,這種心理上的安定就能幫助他舒緩情緒和焦慮。

再比如,有的孩子讀《大衛不可以》之後,就模仿大衛的行為,大衛怎麼搗亂,他也怎麼搗亂,只是因為大衛媽媽的那句「我愛你」。很多孩子就會誤以為——只要像大衛一樣搗亂,就能聽到我愛你(所以講這本《大衛不可以》的時候家長也是需要技巧的)

一個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就是他最需要愛的時候。愈是這種時候,愈需要家長耐心的引導,不要在孩子最需要我們的時候,選擇粗暴地對待他。

接著這個話,又可以談到另一個問題——用犯錯誤引發關注。

為什麼剛才我們談到「反思角」,為什麼我們批評或拒絕時語氣也要溫和,為什麼我們剛才說結束反思之後、談一下、達成共識之後,就不要再提這件事……皆是出於對「犯錯誤」的淡化。

比如,一個孩子成長要經歷31個敏感期,其中三到四歲階段有一個「詛咒敏感期」。就是在這個階段,孩子會特別喜歡說一些「髒話」、「狠話」……讓孩子絕對遠離髒話環境是一方面,其次,當孩子有了這種語言之後,我們可以告訴他這種語言非常難聽且沒有意思,但同時,我們絕不能有很強烈很過激的反應,我們反應越強烈,孩子就有可能越興奮。淡化它、忽視它,讓孩子自己感覺到沒趣,說了之後沒人回應他,他自然慢慢就不再說了。

犯錯誤也是這樣——家長要用明確的態度讓孩子知道:犯錯誤是不會得到關注的。「關註失衡」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所以要在最初階段進行堅定地干預。

6、在「感受」中教育

上一點談到「淡化錯誤」,反過來,積極的事情和情緒我們就要「感受」和「強調」。

比如,我們希望孩子學會分享。不是說反覆對他說「你一定要分享」甚至「強迫分享」就能夠達到的。

我們要讓孩子一點點感受到分享和被分享的快樂,在這個過程中,讓他自主去分享。

舉個例子:媽媽今天下班買兩塊蛋糕回家,告訴孩子,一塊是媽媽的,一塊是寶寶的。寶寶想不想嘗嘗媽媽的?孩子一般會表示想(媽媽的那塊可以盡量選擇孩子喜歡的口味)這時候媽媽就要告訴他:我非常願意分享給你,因為媽媽很愛你,與愛的人分享,是一件特別快樂的事情。

當孩子品嘗了媽媽的蛋糕,媽媽可以問孩子:媽媽把蛋糕分享給你,你開不開心?我們和孩子一起確認這種開心,告訴他這就是被分享的快樂。然後再問他:「媽媽這塊兒分享給你了,你的那塊兒願意分享給媽媽嗎?」

也許一天他不願意,兩天他不願意,但媽媽堅持這樣做,堅持讓孩子感受到「被分享」的快樂,總有一天他會願意分享給媽媽。當他一旦表示出「願意分享」的時候,媽媽馬上要做這種「情緒強調」:太謝謝你了,媽媽真的特別特別開心,你很愛我才會願意把你最喜歡的東西分享給我,媽媽這一天都會因為你的分享而特別快樂。

包括其它所有事情,都一樣,比如打招呼,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在小區里勇敢地和鄰居們大方打招呼,當鄰居給予回應時,我們就可以對孩子進行「情緒強調」:「你和爺爺打招呼,你看爺爺剛才多開心,他可能一天都會因為你跟他打招呼而開心呢……」讓孩子切實地感受這種情緒,就像感受到分享和被分享的快樂,感受到和別人打招呼的快樂以及和別人打招呼這件事帶給別人的快樂,他一點點的感受到這種快樂,他慢慢就會主動去做這件事,從而變成習慣。

讓孩子知道「犯錯誤不會得到關注」的同時也讓他知道「做了好事情就會得到關注」。讓孩子在一點點的感受中學會許多事,比「強行要求」要強千百倍。

7、自由選擇、自我承擔

在不違反「大原則」的前提下,有些事情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但是後果,也要自己承擔。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孩子不吃飯。甚至一到吃飯時間就哭鬧,追著喂都喂不進去。那麼這時候,我們可以放下筷子勺子,嚴肅問他:「你現在想吃飯嗎?」如果孩子表示「不想吃飯」,那麼我們可以再次確認:「你確定不想吃飯嗎?」孩子如果再次確認不想吃飯,好,你可以不吃飯。但是,現在是吃飯時間,不可以做其它事情。你不可以去玩玩具、看電視,你不吃飯沒問題,但是站在旁邊,看著我們吃。

這時候大人們各吃各的,誰也不要關注他,誰也不要和他說話,更不要去談論他。吃完飯,收拾碗筷,無論孩子怎麼反悔、怎麼哭鬧著說餓,都不再單獨給飯。一定要堅持到下一頓飯的時間再讓他吃飯。比如這是晚飯時的事,那就一定要堅持到第二天早飯,期間也不允許吃零食。

這就叫「自由選擇,自我承擔」。選擇了「不吃飯」,就要承擔「飢餓」的代價,每次都這樣堅持,不吃飯的毛病很快就會糾正過來。孩子會切實明白,吃飯的時間不吃飯,其它時間就沒有飯吃,那我就會很餓,餓很難受。他就會珍惜吃飯的時間。

也比如孩子哭鬧著不寫作業,那就不寫好了。這時候要和老師私下聯繫,請老師配合,讓孩子第二天自己去承擔不完成作業的後果。

這裡講我自己的一個例子,我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裝病不想上學。我就假說肚子疼,其實裝得可假了,但我媽媽什麼都沒有說,而是很溫和地同意了我休息一天的要求:「那好吧,那就休息一天吧」

然後我媽媽去學校幫我請假,並給我拿回了八張卷子,說這是老師要求在病假這一天完成的。

其實我媽媽早看出我裝病,但她沒有戳穿我,反而是私下請老師配合,給我帶回了超量的卷子。

我心裡本來就虛,寫了一天卷子,第二天上學老師不點名地批評了裝病行為,我更羞愧。下次再也不敢裝病。

這就是「自由選擇,自我承擔」。

一百次的說教不如一次的承擔後果——在這個過程中也讓他慢慢學會謹言慎行,自我擔當。

8、品行問題,再小也絕不姑息

我常和我的學生們說:「如果你某天貪玩,沒完成作業,你直接告訴我,偶爾一次,我完全理解並絕對原諒,補上就行了。高中階段還沒有完全長大,貪玩不寫作業很正常。但是,不要用說謊的方式,什麼沒帶啊,什麼作業本丟了啊,什麼昨天我生病了啊……一旦被我發現,我絕不姑息」

我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傳播學課上,一位同學遲到了,他背著書包從後門進來,傳播學老師問他怎麼才來,同學隨口說:「我去上廁所了」。上廁所怎麼可能背著書包呢?而且剛剛點名時也沒有他,且老師並沒看到他出教室,所以顯然是謊話。傳播學老師停下講課,很鄭重且嚴肅地說:「遲到,是一個太小的錯誤了,人這一生誰也難免偶爾遲到,我也遲到過。但是說謊,卻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不要為了掩蓋一個很小的錯誤,而再犯一個很大的錯誤。」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這也應該是家長們恪守的一個原則——品行問題,再小也不姑息。

有時候可能就是孩子一個隨口的小謊言,很小,家長覺得沒必要小題大做。但是再小的謊言,也是謊言,每一個大錯誤,最初都是從一個很小的錯誤發展來的。

我們要讓孩子明確知道,說謊話(或偷東西等)是非常非常嚴重的錯誤,處理方式也可以和小錯誤有所區別。要更嚴肅、更堅決。當孩子試圖用一個謊言掩蓋錯誤的時候,我們就一定要讓他知道——本來你犯的錯誤很小,媽媽可以原諒你。但是說謊這個錯誤很大很大,我們就要有更嚴厲的懲罰。

讓孩子意識到「嚴重性」,他不會再去碰。他未來的三觀、原則、底線……就是從這時候家長們對細微小處的堅持中一點點來的。

9、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家長要求或者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家長就要首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比如你希望孩子愛讀書,那你家裡是不是有很多書?是不是所有家庭成員都能做到手邊不離書?你做到了,孩子自然而然會去模仿,你都沒做到,你憑什麼要求孩子呢?

有一次在一個快餐店,點餐員多找了一位母親二十塊錢,孩子發現了,要提醒,媽媽捂住孩子的嘴,迅速帶離她。那麼有了這樣的行為,這位母親再對孩子說一萬遍:「要誠實守信、不貪便宜」都是蒼白的,因為她就是孩子的「榜樣」。

點滴生活皆教育——當你當著孩子不拘小節時,你一樣是在「教育」。孩子的洞察力和敏感度超越大人,大人的行為,比多少口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力都更大。

以此類推,生活中點點滴滴所有小事,都是如此。

10、不攀比,尊重孩子的成長方向。

真正好的教育,是「讓玫瑰長成玫瑰,讓松樹長成松樹」。不違反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我們應當尊重孩子的成長方向,發掘他的閃光點、他的興趣愛好,尊重他。要讓孩子成長為真正的他自己,而不是你期待他成為的模樣。

所謂快樂教育,是孩子快樂,而不是讓孩子滿足你的快樂。

11、家庭所有成員保持統一的教育態度,不當著孩子起分歧

對教育的態度、規則的堅守,家庭中所有成員都要保持一致。當一個人教育孩子時,其他家庭成員即使認為有不認同,都不能當著孩子去表達,在孩子面前,你們態度必須一致,不要讓孩子覺得有「撐腰的人」

其次,絕不能出現這種語言和行為——「這件事不要告訴你媽媽啊」、「我帶你吃這個不要讓你爸爸知道啊」……這是非常錯誤的,會產生很多極負面的不良影響。應絕對杜絕。

1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原則——堅定、堅持

以上若干,僅是家庭教育原則中的一小部分,絕非全部。但無論什麼原則,都要堅定且堅持。教育是牽著蝸牛散步,反思角也好、感受教育也好、自由選擇自我承擔也好,都不是一次見效的。很多家長覺得堅持了一兩次或一兩個月不見效,就不再堅持,那你等於放棄了教育的機會,我剛剛說過——點滴生活皆教育。越是細微小處,越是對孩子的教育。

世上一切珍貴的事情,收效都很慢。

教育是積累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教育是漸變的過程,不是一夜之間。這個過程需要所有家庭成員長期的堅持和絕對的耐心,如果你都沒有耐心,那你什麼家庭教育原則都不需要學習,也什麼都不要去要求孩子,因為你沒有資格。

我們接新高一的班,跟每個孩子大概接觸一下,就能基本了解他父母的層次和給予他的教育,這就是老師的眼睛,也是職業本能。因為所有的孩子,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體現了他的家庭環境和所受教育。

自己不付出,不堅持,偶爾衝動時,比如今天聽了個講座,明天看了本書,後天在網上讀了段雞湯,一時熱情,一時起興,過兩天就堅持不了,那還希望孩子成長得特別好,這是痴人說夢。

就像每一個和我談孩子問題的家長,我都會告訴他們一句話: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都是家庭教育的問題。想改變孩子,第一步,是從根本上徹底改變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改變,單純改變孩子,是不可能的。

你給孩子什麼,孩子就給世界什麼。

最後,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願每一個家庭都充滿愛與溫情。

推薦閱讀:

如果孩子在路邊拾到錢,應該交給誰?這麼做對嗎
如何培養孩子的勇氣?
如何看待父母物質獎勵激勵孩子學習?
為什麼現在八零九零後的家長依然熱衷讓學習書法音樂舞蹈而不是趁早教孩子擁有正常的人格智慧和股票投資呢?

TAG:家庭教育 | 兒童教育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