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很多人說茶行業越來越不好做了?

文/阿甘近幾年,瀰漫在茶行業里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行情不好,沒以前好做了"。事實如此嗎?

2000年之後,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茶葉從傳統農產品過渡到禮品,個性化、稀缺性產品在資深茶商與茶客中被追捧為奢侈品,品牌化公司如雨後春筍般鋪天蓋地而來。品牌化公司如何運營——百年傳承,自己家祖上沒有做茶也該去編個歷史,這樣師出有名、名正言順;地理標誌基因,強調最正宗的原產地產品;高大上的包裝、富麗堂皇的門店裝修,經銷加盟一起上。批發市場以及普通的零售店門口貼著廠家直銷、一斤也是批發價,店裡堆著些貨,再強調自己是原產地的人,或者有親戚是原產地的人,又或者在做茶的時候一定要去原產地拍些照片發到朋友圈,給予賣茶者強大底氣,似乎商家與消費者都得在博弈與套路之中求生存。

雷軍說過,只要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13年之前,中國茶行業確實處於風口,而且是龍捲風,所以很多人總是誤以為當初生意好就是自己能力的體現,如今不好做就歸結於大環境的問題。

大環境的好壞確實決定了大部分企業的生存情況,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高端禮品市場需求量大,這也是眾多品牌與茶商爭奪的市場,也是毛利最高的市場。這塊市場需要一定的品牌,或者與採購人員的關係,又或者僅僅只是感覺。因此在大多數行業人眼中形成賣茶葉就是暴利的假象。如今,這塊市場沒以前大了,傳統茶行業的低門檻必然造成高端禮品市場競爭慘烈,這就是大部分人所抱怨的行情不好。可日常的飲茶或者平價的禮品茶呢?

中國的大部分茶葉以非品牌化的形式銷售,這塊市場普遍存在如下問題:1.效率低下:迷茫導致的效率低下,每天只能浪費時間在選禮盒、買包裝和打包上,進而沒有時間開發新客戶;2.注重買的信心,沒有做好賣的服務。賣散茶本身就是一種能量傳遞的過程,銷售的好壞取決於產品本身,因此"稀缺性"、"山場論"、"資源論"、"大師光環"才成為需要。但是,個人行為的能量傳遞會存在遞減現象,只有品牌化的故事才有可能標準化。如今散茶市場大部分只追求買的信心,卻沒有在真正需要加強的消費體驗,知識傳遞,售後服務上花心思,或者說也沒有以標準化的流程來服務;3.過強的行內優越感:"鐵觀音是綠茶,大紅袍是紅茶,安吉白茶是白茶",諸如此類的易錯觀點成為業內人士嘲笑消費者耳熟能詳的段子,可是,幫助消費者了解以及正確消費茶葉不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么;4.目標客戶不明確:散茶市場很大程度是以批零兼營(批發零售同時進行)的模式,因此要區分優質客戶和普通客戶。有些客戶是一輩子的,但更多的並不是,無所謂忠誠,只因利益夠不夠。隨著交通的便利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到來,認識一個人並不難。因此,你只要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客戶有離不開我的理由嗎?如果有,那他就是你的客戶;如果沒有,那就是公眾的客戶。

品牌企業每況愈下的主觀因素:大品牌的定位與服務把大眾消費者越推越遠。1.零售價格高的同時並不能提供相應的線下體驗;2.商品定位從生產端指導銷售端:這也是目前茶行業的普遍現狀。也許我們覺得理所當然,可對於消費者來講識別成本真的太高,要在眾多同質化的產品中做出選擇,加深了消費者的選擇恐懼症;3.傳統店面的流量有限:利用好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並不僅僅只有淘寶、天貓,大企業本身有線下的鋪墊以及底蘊,在互聯網時代只要願意花精力做線上即可事半功倍。

歐陽道坤老師說過一個數據:中國喝茶的老百姓很少,中原以北所佔比例不到10%(非產茶區),中國的人口基數如此龐大,只要人均喝茶量提升一點點都是非常巨大的量。只是,我們有沒有了解到消費者的需求,或者啟發出消費者的潛在需求。產區企業的優勢,很大程度上也是劣勢,因此去產地化才是大茶企的可持續發展之道。只有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了解消費者的真實訴求,如傳統茶企八馬的轉型,電商基因的藝福堂,批發市場出現的傳成/行好韻模式,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消費者的品牌需求、消費慣性以及消費體驗。當然,稀缺性資源以及匠人精神也會造就小而美的企業,但,這畢竟是沒法量化以及標準化的。

中國茶店千千萬,一年倒掉一大半。有舊人出去,當然有更多新人進來,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茶是一種非常好的媒介,正如互聯網,人人都可以展現自己,也可以創造奇蹟。這世上有很多不公平,傲慢與偏見,但是,有了互聯網,有了茶葉,我們不就有了相對公平的平台?不是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更多內容歡迎訂閱公眾號:fjyghcy,想和更多的圈內人交流請加微信:asd7533773(需備註「知乎茶友」)

推薦閱讀:

長期喝茶是怎樣一種體驗?
茶最突出的「 鮮甜 」口感是來自什麼成分?
正山小種 大紅袍 金駿眉有什麼區別?
粗人細福 — — 塵世之茶
有兩個地方的大雪山普洱茶,你喝對了嗎?

TAG:思考 | 行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