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釋個人品牌塑造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 Branding

個人品牌塑造是職業生涯規劃內的重要一環,在本文中,我將從簡歷、作品集、平台和社群四個維度來簡要介紹個人品牌塑造方法。

2017年6月5日我在 Fireworks 公司內部做了一個小型分享會,分享了我自己對於個人品牌塑造的一些淺見。現將分享會的內容整理成文字版,與知乎的各位知友一起互相交流、共同進步。

個人品牌塑造 (Personal Branding) 是指人們將自己及自己的事業生涯像對待品牌那樣包裝運營的一種行為。它包含了兩個面向:一是一種自我提升的努力,二是一種自我包裝的傾向。

階段性的自我提升後,需要靠自我包裝的過程來總結收穫;在自我包裝的過程中剖析自身優缺點,為下一階段的自我提升指明方向。

可以說個人品牌塑造的這兩個面向互為補充,構成一條人完善自身的良性循環。

個人品牌塑造,簡單地說包含四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構成他人第一印象的簡歷和作品集,與構成他人長期印象的平台和社群。下面我就這四個部分分別做介紹。

構成他人,特別是僱主對自己第一印象的元素,最重要的應當是簡歷。

在高度信息化的現在,簡歷可以分為電子版與紙質版,其中電子版的使用頻率尤為高,需精心設計安排。

領英 (LinkedIn) 作為全球最大的職場社交平台,是每個職場人士最為重要的一份線上簡歷。

作為一個相當成熟的產品,領英能夠讓它的使用者在清晰的步驟指示中,完成一份內容詳實的線上簡歷的製作,並以此為基礎展開職場社交。

儘管如此,我在此依然要向各位推薦一個名為「領英秘籍」的知乎專欄 (Link: Linkedin / 領英秘籍),就一些領英新手不易察覺的小的方面做一些指導。

  1. 領英默認分配給新用戶的 URL 常常是由用戶名字、連接符「-」和隨機數字組成,這樣的 URL 並不適宜用於印刷在名片或者放在電子郵箱簽名檔中,於是我們需要利用領英的客制化 URL 功能,設置簡單易記的屬於自己的領英 URL;

  2. 註冊領英時的初始語言決定了你的領英頁面所使用的語言,但是在接觸國際化的應聘或者業務往來的過程中,會遇到使用各種語種的聯繫人,這時就需要利用領英的多語種簡歷頁面製作功能,將你的簡歷頁面自行翻譯成不同語種的版本;

  3. 微信是當下中國最為流行的社交 App,在微信個人資料頁關聯顯示領英賬號,有助於和微信好友在領英上開展職場社交;

  4. 領英的「尋找校友和同事」的功能,可以幫助考生通過調研目標學校校友的生涯發展來進行擇校,幫助求職者通過調研目標公司職員的職業軌跡來進行求職上的選擇。

傳統的一頁紙的簡歷,在今天依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對於在藝術設計領域升學求職的各位,需要對簡歷進行精心的設計。

中文網路世界現有的各類簡歷模板,大都是千篇一律的「爆款」,委實無法刺激每日閱簡歷無數的 HR 挑剔而又麻木的眼睛。

這時候不妨求助於外文的世界,把 Behance、Dribbble 之類平台上的優秀英文簡歷模板拿來做漢化改造,是一條捷徑。

利用現成的設計,改造製作一個屬於自己的養眼版簡歷,如我在一篇知乎回答中提到的那樣 (Link: 有什麼有創意的簡歷嗎?) ,大致分四個步驟:

  1. 從 Behance / Dribbble 等平台找到自己喜歡的模板;

  2. 在 Photoshop / Illustrator 等設計軟體中進行編輯修改;

  3. 如需中文版,則要挑選合適的字體,安排合宜的版式來進行漢化;

  4. 導出不同的 PDF 版本,應用於網頁 / E-mail / 列印等不同目的(網頁需 RGB 色彩 / 電子郵件需小體積 / 列印需 CMYK色彩)。

除 LinkedIn 外,這裡還推薦3個我個人使用過的比較優秀的簡歷工具:

  1. 萌鹿簡歷 (Link: DeerCV) :使用 MarkDown 語法,支持閱讀密碼保護隱私,一鍵輸出 PDF,完美適配移動設備;

  2. Remote (Link: Remote) :生成一個簡單的響應式簡歷網頁;

  3. CVMaker (Link: CVMaker) :生成詳實、專業、多語種的 PDF 簡歷。

作品集是衡量個體專業實力的一個重要載體。作品集一般有兩種呈現形式:PDF 和個人網站。

PDF 版的作品集的流行,在於其體積較小,便於在郵件等場合傳輸;格式支持上優於 PPT 等演示工具,對 Windows / macOS 均支持。

在製作 PDF 版作品集之前,我會在 ISSUU (Link: issuu) 這一全球最大的 PDF 分享網站上,以「Portfolio」等關鍵詞進行搜索,閱覽他人的優秀 PDF 作品集,學習他們的排版設色、思路演繹、成果呈現等方面的技法,然後才開始自己作品集的創作。黃梵真 (Link: Haung Van Jen Portfolio)、陳泳勛 (Link: CHEN Y.H. design portfolio)、邱采榆 (Link: tsaiyu graphic design portfolio) 和 Trish Preuss (Link: Graphic Design Portfolio) 的作品集就是我欣賞和借鑒的對象。

在知乎問答「交互設計作品集應該準備哪些內容?」(Link: 交互設計作品集應該準備哪些內容?) 中,不少答主的回答其實跳開了交互設計這一細分領域,道出了不同藝術設計門類在製作作品集時共有的守則:

  1. 清晰地描述出你的創作所要應對的議題;

  2. 展示出你的設計思考歷程;

  3. 展示出你的專業能力;

  4. 展現成果和亮點。

依循這樣的指導思想去進行作品集的創作,則可最大化地通過作品集強化個人品牌的塑造。

一份出彩的 PDF 版作品集的製作,常常曠日持久,一般來說1-2年徹底更新一次已屬不易。如以月份為單位進行小版本迭代,時刻保持能把新近項目納入作品集中,亦是一種可取的做法。

個人作品集網站的建立,也是時下非常流行的做法。網站可以擺脫電子郵件附件的大小限制,只需一個鏈接,就可載入到高清晰度的作品圖文,而對網頁樣式的探索,可以讓作品集擁有比靜態的 PDF 強大得多的交互體驗。

在此我要特別推薦 Cargo Collective (Link: Cargo),全球知名的藝術與設計建站工具。

在眾多建站工具中,Cargo Collective 因其面向的多為非程序員的藝術與設計創作者,所以有著相對友好的後台界面,採用「所見即所得」的方式,直觀呈現建站進程中的每一步的效果。

豐富的網站模板樣式,滿足不同版式愛好者的需求。

這裡有攝影師、詩人任航 (Link: Ren Hang),有 UX / UI 設計師趙天然 (Link: Lackar Zhao),有新銳平面設計師何庭安 (Link: Ting-An Ho) 和楊維綸 (Link: Echo Yang),他們在 Cargo Collective 建立的站點,給我在此建立的自己的站點帶來不少啟發。

Cargo Collective 有著相當完備的 Support 頁面 (Link: Cargo Support),指導建立個人作品集站點的步驟:

  1. 在 Cargo 首頁留言,留下你想使用 Cargo 的原因以及聯繫郵箱,來獲取註冊新賬戶的邀請鏈接;

  2. 選擇喜愛的網站模板,上傳作品;

  3. 在 GoDaddy 之類的域名服務商購買域名,導向 Cargo 頁面;

  4. 如有前端代碼基礎,可通過修改源代碼來對網站進行客制化改造。

其他建站工具,在此僅推薦3個:

  1. Adobe Portfolio (Link: Adobe Portfolio) : 充值了 Adobe Creative Suite 信仰的朋友可以使用,模板相當優質,只是在國內訪問速度比較慢;

  2. Uemo 魔藝 (Link: Uemo) :模板相當驚艷,Web 和手機端的適配都很好,國內訪問速度快,價格小貴,預算高的可考慮;

  3. GitHub Pages (Link: GitHub Pages) :有編程基礎,又喜歡折騰的,可利用 Hexo + GitHub Pages 或者 Jekyll + GitHub Pages 等途徑免費建站。

個人品牌塑造的第三項,是平台。這裡的平台特指平日里輸出創作作品的平台,選擇合適的平台輸出你的創作,有助於讓你的作品接觸到更精準的受眾群體,獲得更專業的點評互動,結交更對味的良師益友。

在此我要推薦設計師趙天然 (Lackar Zhao) 主導創設的導航網站 AnywhereAnything (Link: AnywhereAnything)。它集結了互聯網上各個方面值得訪問的門戶平台。以此為地圖,我們可以開掘自身品牌塑造所要依託的網路平台。

對設計師而言,Behance 用於完整項目的展現,Dribbble 用於碎片化靈感的記錄,Cargo 用於建站,站酷用於中文網路世界內的交流,Pinterest 用於採集素材。

在不同平台註冊自己的賬號之後,千萬不要平均用力,疲於同步更新。專註於某一平台的創作,有助於使你在該平台上有較好的收穫;平衡國內外平台的輸出,有助於結交遠近不同的朋友。

比如專註在 Dribbble 創作的 Elvis Ferreri,有了以他的 Dribbble 用戶名命名的 MBE 風格,效仿者無數。

植根於鄭州本土的「你好大海」品牌設計,除開在站酷頗受好評的一系列熱門作品外,也是為數不多在 Behance 上持續輸出且能贏得較好反饋的中國大陸的設計者。

對寫作者而言,微信公眾平台無疑有著無與倫比的誘惑力。然而強調分享知識、經驗與見解的知乎,是全網日漸上升的中文原創內容發祥地。我們的精神角落豆瓣,依舊代表著文藝情懷的制高點。優雅的書寫平台 Medium,則是通往海外曝光的重要路徑。

將自己的寫作作品投向氣質匹配的平台,則可進行更有效率的傳播,收穫更有價值的反饋。

對學術研究者而言,在 LinkedIn 發布對行業的洞見,是十分合宜的。通過 ResearchGate 或 Academia 開展學術社交,在 arXiv 提交論文預印本,都是匹配學術研究者之專業性的做法。

對程序員而言,在 GitHub 擁有較高的貢獻值,是值得驕傲的事情。而國內的 V2EX、SegmentFault、掘金等平台,亦為日常的問題和資訊交流帶來便利。

微信公眾平台體量龐大,公眾號數量達千萬級,已然超過現有中文網站百萬級的總數量,可以說囊括了中文網路世界的絕大部分原創內容。然而微信受限於其自我審查體制,以及設定上的封閉性,決不能作為個人所作文章唯一的曝光平台來使用。

國內的網易LOFTER、字裡行間、行距,乃至國外的 Medium,都具有更大的書寫自由度,故在微信這一主體平台之外尋求其他平台的輸出,是有必要的。

個人品牌塑造的第四項,是社群。參與多個優質的社群,可以加快自我提升的速度。

通常而言,找尋或建立社群的方式有如下幾種:

  1. 通過領英找尋校友或同事,加入校友會或行業協會;

  2. 參與符合自身興趣的沙龍、講座,結識興趣相投的主講人及觀眾;

  3. 主動通過發電子郵件等形式聯絡網上所見的有意思的人;

  4. 在自己創作輸出的作品後附上聯繫方式,讓別人找到你。

微信群顯然是現下建立社群最便捷也最常用的方式。不過微信的功能設計上考慮到龐大的用戶基數,其實更新得非常保守,能承載的社群功能也非常有限。

Telegram、Slack、Skype 等國外通訊工具的使用,有助於擺脫微信的局限性,獲得更大的社群組織上的自由度。

小密圈的出現,帶來私密性的同時,也提供了知識變現的一條思路。

下面我再介紹幾個個人加入的比較有意思的社群,各位也可將自己加入的優質社群通過評論的方式推薦出來。

利器 (Link: liqi) 採訪優秀的創造者,邀請他們來分享工作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使用工具的方式和原則。進而探索人與工具,人與科技之間的關係。除日常採訪之外,利器建立了多個微信群,集結了各行各業的創造者,分享從工作到生活的各種利器,有著相當好的討論質量和高度的群內自治。

單向空間 (Link: OWSpace) 植根於無處不在的閱讀,旗下有著出版物品牌單讀 / 講座品牌單談 / 設計品牌單選 / 餐飲品牌單廚 / 社交品牌微在這5個各具特色的子品牌。

單向空間發起的「單讀 Classics 閱讀計劃」,邀請全中國最熱愛閱讀的人,來同步閱讀單向空間精心製作的最新出版物。在「單讀 Classics 閱讀計劃」所建立的一系列微信群中,社群成員可以分享自己的讀書筆記,相關影音資料,延伸閱讀素材等。

SOSReader (Link: SOSReader) 來自台灣,是專為優質、原創內容而生的集資訂閱平台,是付費閱讀模式的探索者。SOSReader 以高品質的時政批評起家,現已鋪陳開來,涉及藝文創作的方方面面。在它的作者社群中,可以認識對岸到很多有趣的寫作者。

構成他人第一印象的簡歷和作品集,構成他人長期印象的平台和社群,從這四個維度入手,開始個人品牌的塑造。

個人品牌塑造是一項長期工程,起步時也許會有些困難,但是假以時日,就能通過優質的個人品牌,來自證過硬的專業能力,獲得他人的欣賞和自我內心的滿足。

感謝大家的觀看,本 Keynote 的 PDF 版本可在此鏈接 (Link: 淺釋個人品牌塑造) 下方下載區域獲得。

如需轉載本文或私下交流討論,歡迎私信。


推薦閱讀:

「阿迪王」品牌被轉讓給阿迪達斯後,adivon下一步如何發展?
美羅城一層調整圖報
為什麼知乎看得起無印良品的貴看不起名創是10元店?
絲巾什麼品牌比較好?
特別能代表紐約的時尚設計師有哪些?

TAG:設計 | 品牌 | 職業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