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訪談| 看懂這篇文章,就看懂了中國早教市場。

從美國回來後,我常常問身邊的老師和家長一個問題「你知道國內幼兒教育的課程有哪些嗎?」她們中的大多數都會告訴我蒙台梭利。其實現在國內主要有四大主流的國際幼兒教育課程,包括蒙台梭利Montessori、高瞻High-Scope,還有略為水土不服的瑞吉歐Reggio Emilia和華德福Waldorf。雖然國際上現有的幼教課程類型很多,但是在中國,主流課程就是以上這幾種。

此前有很多家長來向我尋問如何在這些課程里做個選擇,我的回答一直是「因材施教」,根據自己小朋友的性格特點以及家長自己的需求決定。比如小朋友太過愛動專註力不夠,或者你希望寶寶學習能力、操作能力可以得以提升,那麼蒙式教育就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小朋友太內向不愛跟小夥伴玩耍,那麼要嘗試華德福或瑞吉歐。之前參加會議時遇到蒙台梭利和瑞吉歐教育的專家,他們紛紛表示,蒙台梭利的理念在中國的教育里沒有完整的表現出來,也同樣沒有真正的瑞吉歐。

我問過很多國內的老師對這些課程的認識,發現大家對這些課程都沒有非常清晰的概念,下面我會將這四種主流國際幼兒教育課程作一下系統的介紹和對比,拋磚引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幼兒教育課程這一課題。

下面我分別闡述下這四個課程的"前身今世"。

一、MONTESSORI蒙台梭利

The goal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should be to activate the child』s own natural desir to learn.

------Maria Montessori

1.課堂:主要由小朋友們自行選擇學習區域進行工作,老師會在學習過程中找幾個小朋友以小組學習形式進行一些教學。所以蒙式課程都比較安靜、和諧。

2.歷史:Maria Montessori於1907年在義大利開了第一個舉世聞名的幼兒園 —「兒童之家」,並通過多年的觀察、實驗與研究,逐步創立了自己獨特的幼兒教育理論和方法,即蒙台梭利幼兒教育。20多年前,隨著《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文譯本的出現,蒙氏教育傳入我國。

當時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評價蒙台梭利說:「她的努力和功績,揭開了幼稚教育新篇章,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1914年,江蘇省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會」,1923年,國立北平女子師範大學附屬蒙養園,開辦了兩個蒙氏教育班,這些是蒙氏教育傳入我國之初的情況。

蒙式教育體系在發展的過程中衍生出兩個分支:the 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 (AMI) (1929)和 the American Montessori Society (AMS)(1960)。在美國,蒙式教育也是倍受推崇的教育理念。

3.教育理念:作為建構主義支持者,Maria Montessori非常強調兒童的智力開發(這也是為什麼蒙式教育在中國長久盛行的原因之一,中國家長要成績,要學習成果,而蒙式教育帶來的教育成果是非常顯而易見的 『learning visible』)。

Evans(1971)總結過蒙式課程三個階段,即實際生活,認知發展教育及語言的活動(包括讀與寫)。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年幼的孩子還不能清楚地區分現實與想像,涉及到想像的活動應該推遲到孩子在現實中打穩了基礎之後。所以在蒙台梭利的班上,孩子的任務和活動是具有現實性的。蒙台梭利說,兒童對玩具的喜愛是一種錯誤,如果沒有與大小、數字相聯繫的智力興趣,孩子不會真正長久的對玩具感興趣,幼兒通過操作來學習閱讀和算術。

蒙特梭利最大的特點就是科學完整的教具和教學環境。兒童通過感官操弄這些教具而學習。每一個教具,從形狀、大小、甚至顏色,都是有其背後的理念來支持,需要通過專業培訓的教師來引導兒童學習。蒙式的每一種操作材料和用具都有操作說明,並且伴隨明確有教學目標。蒙台梭利教室是一個開放的教室,有許多孩子可以從事準備好的活動,大部分活動,孩子以自己的速度獨自進行,每一位孩子在一塊小毛毯上做著與別人不同的事,老師們稱之位—工作。只有當孩子提出要求,才能得到老師的幫助。

蒙台梭利教室里,孩子可以隨心所欲走動,一天的活動不分學習、休息或遊戲,孩子分為幾個混合年齡組,3至6歲、6至9歲,9至12歲,各為一組,孩子們自由選擇他們的活動,以個人化的方式進行。總而言之,蒙式教育有三大要素:教師、有準備的環境、作為活動對象的工作材料。其最大的特點在於(1)視學習為一個在環境中自然進行的過程;(2)老師起主導作用,同時也是一個觀察者,根據自己獨特的教師培訓法進行培訓;(3)學習發生在有準備的環境中,即有豐富的教育材料,能促進兒童主動學習與探索的環境;(4)兒童發展總結為九大敏感期(語言敏感期0-6歲,秩序敏感期2-4歲,感官敏感期0-6歲,關注細小事物敏感期1-4歲,動作敏感期0-6歲,社會規範敏感期2.5-6歲,書寫敏感期3-4歲,閱讀敏感期4-5歲,文化敏感期3-6-9);典型的蒙台梭利教室分為日常生活、感官、數學、語言、歷史地理、文化科學、藝術表現七個區域,各個區域為兒童提供不同的工作材料,並隨兒童的發展不斷更換,以滿足兒童發展的需要。

4.課程特色:蒙式課程體現「工作」而非「遊戲」,所以不是一套遊戲課程(play-based curriculum), 該課程關注兒童的組織能力,因此像角色扮演或者在錯誤中提升小朋友創造力的活動較少。蒙式教具具有教學及自我糾錯的功能,也並不是大人直接幫小朋友糾錯。蒙式教具是該課程最大的亮點,對幼兒的邏輯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5.優缺點

優點:(1)符合幼兒認知發展的特點,有完整的課程和教具;(2)把握兒童的敏感期;(3)培養兒童獨立自主的操作能力,培養兒童專註力;(4)為幼兒社會化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混齡班。

不足:(1)在一度程度上限制了兒童天性的釋放和社交能力的提高;(2)藝術教育課程看重的藝術的工具價值而非本體價值,不利於兒童的創造力的培養;(3)過分強調了事物的真實性,反對神話故事,忽視了想像的價值。

二、High-Scope高瞻

「對孩子來說,遊戲不是和現實對立。在這兩種情況中,相信(belief)都是武斷的,沒有什麼邏輯理由。孩子把自己玩的遊戲看作現實,就像他把現實看作願意和成人一起玩的遊戲,我們必須承認孩子的遊戲構成了一個自製的現實,而孩子對『真正』的現實理解,他的真實感低於我們成人。」

------皮亞傑(Jean Piaget)

1.課堂:計劃——工作——回顧。小朋友們在不同的區域進行遊戲,通過遊戲進行探索和學習。

2.歷史:High/Scope高瞻課程由Dave Weikart 和 Connie Kamii 在 Perry Preschool Project項目(1962)中發展而來。理論基礎是以皮亞傑的認知導向為中心,認為人類發展順序是可預測的,當個體成熟時,新的能力就會出現。在某一特定的時期特別有利於某種事物的學習,某些教學方法會特別適合發展中的某一階段。他又認為學習就是發展上的轉變,是幼兒通過與外界互動,進而建構對真實概念的理解。高瞻課程也被建構主義學者推崇,他們認為幼兒通過與他人或環境的互動而產生學習。雖然在這些交互過程中可能會犯錯誤,但那也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

建構主義和蒙式理論都主張兒童通過操作達到學習的效果,但兩者是不同的。比如,蒙式是通過讓兒童操作具有教學性的、自我修正功能的教具而避免錯誤的發生的。兒童通過嘗試在錯誤中尋找答案。高瞻課程更關注兒童的探索過程,尤其重視角色扮演類遊戲。但是蒙式課程對於生活體驗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建構主義是關於學習而非教學的,因為,高瞻課程主張兒童通過與人、事、物、環境的互動而產生學習效果。

2.教育理念:高瞻教學的老師是觀察者、傾聽者,學習模式是將一天的時間分成幾個固定的時間段:計劃——工作——回顧時間、小組活動時間、大組活動時間、戶外活動時間、過渡時間。每個時間段都有一個固定而靈活的活動內容,各時間段之間的轉換是順暢而自然的。

高瞻教學模式認為,通過建立一日常規,會使幼兒的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工作——回顧時間是最重要的活動時間。它由三個活動組成,在教室的幫助下幼兒自主、自由地計劃自己將要做什麼;然後把自己的計劃與想法付諸實施;在實施後,幼兒分組討論回顧自己的活動,並可以展示自己工作的成果。

高瞻教學模式不僅重視幼兒自發的活動操作,也相當重視幼兒的反思、回顧。這個時段是一天里各時段中最長的一個時段。這個時段的目的是順著幼兒的興趣去發展他解決問題的能力。計劃——工作——回顧主要表現為:1)計劃時間。所有時間都是由幼兒自行選擇和決定的;2)工作時間。當幼兒在工作時,成人要時時刻刻在旁觀察,並適時予以協助和支持。工作45~55分鐘,幼兒開始收拾工作場所,並將為完成的工作收至櫥內,工具材料歸回原處,進行下一階段的活動;3)回顧時間。在這一環節中,幼兒聚集在一起,一起分享、討論他們當天做過的活動。幼兒通過各種方法再現相應的活動經驗。

回憶的策略包括:回憶做了什麼,如何做的,回憶計劃和口述發生過的事情。回憶時間使幼兒更清楚他們的計劃和行動,提供表達經驗和想法的機會,教師支持這種活動和最初計劃之間的聯結。小團體時間:教師為了特定的目的設計好的活動,讓幼兒通過實物操作解決問題。通常是5~10個幼兒一組,有一位成人帶領。大團體時間:通常這時候做的活動是:唱歌、律動、說故事、演戲等。在大組活動中,整個班的幼兒聚在一起,與成人一起遊戲、唱歌、做手工、練習基本動作、演奏樂器以及進行其他的特別活動。戶外時間:每天有1~2次,每次30~40分鐘,讓幼兒有機會做大肌肉活動,有機會與同伴玩,並在玩中發明新的遊戲方式與規則。轉接時間:當幼兒從某一經驗轉換到另一個經驗時,常需緩衝的轉接時間,例如早上從家裡剛到幼兒園那一段時間、小團體轉換到大團體的那一段時間、離園的時間等。

3.環境方面:1)材料相當豐富,區域教學;2)主張讓兒童自主選擇區域,激發兒童的探索力;3)教師在環境創設時會關注兒童的社交發展,並且通過不同的區域活動促進小朋友各方面的發展與學習。 一般高瞻課程的教學模式圍繞關鍵經驗為幼兒設置九個活動區:積木區、娃娃家區、安靜區(也稱規則遊戲區)、木工區、音樂區、沙水區、動植物區和運動區。這些興趣區的數量不是固定的,興趣區的內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或改變。教師的主要工作包括提供材料、劃分活動區、建立一日常規、傾聽幼兒的聲音、記錄幼兒的發展等。教師的作用在於提供豐富的材料,明確要求幼兒運用某種方式制定計劃,並通過提問與建議為幼兒獲得關鍵經驗創造條件。

4.課程特色:「Key experiences,」 「plan-do-review,」 & High/Scope Child Observation Record

5.優缺點:

優點:1)強調孩子的主動學習過程,幼兒是學習的主體;2)在遊戲中學習,尊重孩子個人的興趣;3)關注關鍵經驗。

不足:1)對環境的安排和調和的安排有一點的控制性,幼兒的選擇是有限的選擇而非完全的自由選擇;2)因為課程安排統一化,靈活度不夠。

三、瑞吉歐Reggio Emilia

In the Reggio Emilia preschools, each child is viewed as infinitely capable, creative, and intelligent. The job of the teacher is to support theres qualities and to challenge children in appropriate ways.

------Louse Boyd Cadwell

1.課堂:小朋友早上來到學校,走到窗前,告訴老師:「老師,今天的太陽好大。」老師說:「不如,我們今天就去外面花園曬太陽吧。」老師帶著小朋友出門,小朋友A和B對草地上的花感興趣,小朋友C和D對花園的小昆蟲感興趣,然後A和B就問老師:「為什麼這朵花是紅色的?」C和D問:「為什麼蝴蝶會飛?」然後老師就說:「哇,我們一起來學習了解一下吧。」然後小朋友各自開課題收集各種資料,A和B研究花朵,C和D研究蝴蝶。資料可以是生活中的任何東西,對於展示研究成果,小朋友也可以用任何方式,圖畫、手工製作、表演等等。

2.歷史:瑞吉歐是義大利東北部的一座城市,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洛利斯·馬拉古齊(LorisMalaguzzi)和當地的幼教工作者一起興辦並發展了該地的學前教育。數十年的艱苦創業,使義大利在舉世聞名的蒙台梭利之後,又形成了一套「獨特與革新的哲學和課程假設,學校組織方法以及環境設計的原則」。人們稱這個綜合體為「瑞吉歐·艾米里亞教育體系」。

3.教育理念:

(1)走進兒童心靈的兒童觀。瑞吉歐課程視兒童為一個自己能認識、思考、發現、發明、幻想和表達世界的栩栩如生的孩子;一個是自我成長中主角的孩子;一個富有巨大潛能的孩子。因為,該理論主張要以孩子的思維、兒童的立場來看待一切,且不能壓制孩子,應讓孩子充分表現其潛能。

(2) 瑞吉歐採用彈性課程,以兒童為中心,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在幼兒園中,教師必須儘可能減少介入,更不可過度介入,他們把文字、動作、圖象、繪畫、建築構造、雕塑、皮影戲、戲劇、音樂等都作為兒童語言,歸納為:表達語言、溝通語言、符號語言(標記、文字)、認知語言、道德語言、象徵語言、邏輯語言、想像語言和關係語言等等。鼓勵孩子通過表達性(動作、表情、語言、體態等)、溝通性及認知性語言來探索環境和表達自我,認為兒童的自我表達和相互交流特別重要,是兒童探索、研究、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基本活動。

(3) 「個人—學校—社區」的理念,瑞吉歐理念認為幼兒與成人共存於社會文化和社會現實之中,並通過每日的文化參與發展自我。將幼兒的成長與發展處於整個社會背景之下,使個人與社會過程兩者各自的作用以及兩者之間的本質有更深切的理解;同時,這一理念還代表在共同分享中,每個人均可提出最好的想法,提升和加強團隊間意見交流,並刺激新奇或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而這些是無法靠個人力量獨自完成的。這種獨特的看法雖然不是出於某些理論的指引,卻是瑞吉歐教育取向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對兒童的觀察、了解及經驗的總結,是與幼兒發展相關的實實在在的事實,是一種新的理念。因為,基於環境影響論,瑞吉歐主張給孩子最好的環境。

(4)強調「互動關係」和「合作參與」。「互動合作」包括教師和學習者的互相溝通,關懷和控制的不斷循環,以及教育活動相互引導的過程。在環境方在,和Montessori 學校有些類似,和蒙式教室一樣重視美感,但是在瑞吉歐的教室里,環境通常被看作是「第三個老師」,非常強調環境的重要性。

3. 課程特色:瑞吉歐課程強調個人(Individual)-學校(School)-社區(Community),讓兒童「更健康、更聰明、更具潛力、更願學習、更好奇、更敏感、更具隨機應變的適應能力、對象徵語言更感興趣、更能反省自己、更渴望友誼」。

主要有以下四種特點:(1)以萌髮式的課程(Emergent Curriculum),方案教學(Project)為特色。課程不是教師預先設定的,而是基於與小朋友之間的互動。因為瑞吉歐認為兒童具務學習的潛能和對事物的好奇心,教師本身應該深刻地了解兒童的潛能,以建構式的提問引導開放性的探索,並依據兒童的經驗與興趣做適當的回應,使其從社會、環境互動中學習;(2)多元化的視覺藝術表徵系統:孩子的工作以多樣的視覺媒介不斷的探索主題,並被鼓勵以「圖示語言」來呈現他們的記憶、預測、假設、想法,並且以各種方式進行觀察;(3)記錄(Documentation)瑞吉歐的教師詳加保存兒童學習過程的各項文件資料,教師之間也憑介此互換心得,與家長進行溝通。(4)強調合作的關係:至少包括教師與小朋友之間,小朋友之間,教師之間,學者專家與教師之間,與家長之間,學校與社區間的關係。

香港大學此前請到瑞吉歐在義大利的教授來作學術訪問,她就談到了她在中國大陸或者香港看不到真正的瑞吉歐,哪怕是幼教最好的上海,也無法真正領略到瑞吉歐的精華,反而是台灣的幼兒園做得最好,我想這與中國的文化有很大的關係。瑞吉歐教育重視「個人」,而中國歷史都是重視「集體」。而中國的家長又希望孩子的學習成果是「visible」 (可見的),瑞吉歐在這一點上很難滿足中國家長的需求,哪怕是本土化也需要很大的調整。

4. 優缺點:

優點:(1)自由、開放、創新、尊重兒童的發展潛能;(2)對互動關係和合作參與的強調,有利於教師、兒童、家長等積極性的發揮。

不足:(1)缺乏統一的教學目標;(2)主要適宜小班教學,對教師素質要求較高;(3)在實施中有許多不確定因素,使得教學穩定性有所限制。

四、華德福Waldorf

The need for imagination, a sense of truth and a feeling of responsibility—there are the three forces which are the very nerve of education.

------Ruldorf Steiner

1.課堂:在華德福幼兒園裡,有許多從樺樹樹榦上鋸下的圓木頭,有海邊的貝殼,有用於服裝或蓋房子的長條絲綢或棉布,特別是柔軟的布娃娃,臉上點綴著最簡單的特徵,為她們在遊戲中扮演的角色留下豐富的想像。相比之下,華德福教育認為孩子是在節奏中茁壯成長,如大自然中的日夜交替、四季輪迴。

有時候大家在一起作為一個群體參加活動,有時候和小朋友一起玩,或一個人自己玩。有做手工、畫畫、做麵包的時候,有扮演一個故事,做手指遊戲,或者看木偶劇的時候。在孩子們的遊戲和活動中,老師觀察孩子的特點,設計出能讓不同個性的孩子相互平衡、和諧互助的集體活動。老師圍繞四季的力量結合到藝術活動中,利用故事、唱歌、兒童詩等激發孩子的興趣和想像力。

主課教師會一直跟隨小朋友從幼兒階段到高中的學習。學習在沒有競爭的環境中進行。進到華德福的學校裡面,會看到小朋友有的在畫畫,有的在種花,有的在做烹飪。它認為0-7是人類身體的成熟期,而7-14歲是情感的成熟期, 14-21歲是精神的成熟期。

2.歷史:華德福教育根基於魯道夫,史代納博士RudolfSteiner自創的人智學的「Anthroposophy」,注重孩子的「身、心、靈」的成長與注重原始的、自然的情境與規律的、重複的教育原則。提倡「做中學」。藝術被整合到每一門課程中,會有謎語、民謠和神話的學習來提高想像力和多元文化學習。

華德福教育是伴隨社會的巨變而來。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戰敗。國內的經濟也跟著一敗塗地,饑荒遍地,示威、罷工四起,暴動頻頻。當時,隨著自然科學研究的發展,物質主義瀰漫了整個歐洲社會,開始有人懷疑,一昧地追求物質的滿足是否正確。當時Rudolf Steiner(1860-1925),認為傳統的教育方式無法解決當時的文化困境及因應社會遽變,必須有一套能照顧孩童身、心、靈整體發展的教育方式,來擴展每個人的內在潛能及生命視野,為一個更美好的人類未來奠基。所以很多人評價華德福教育是一種靈性的教育,甚至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3.教育理念:幼兒期的華德福教育理念主要有八點:(1)重視人性的接觸和愛(混齡班);(2)盡最大可能給予幼兒世界上一切最好的;(3)重視與大自然世界接觸與探究;(4)重視柔和的聲、光、色彩;(5)重視反覆的、規律性的課程安排;(6)重視模仿的能力(典範);(7)重視自由活動;(8)重視好的觸覺感官的玩具材質—環境(家+四季桌+廚具)。它的教學有六大特色:(1)強調個別化的教學與指導,強調「個體」;(2)藝術化的教學設計,以說故事的方式進行教學;(3)根據兒童身心對韻律節奏的需求來安排教學,比如在數、量、形上都進行調整;(4)啟發兒童創造與想像能力的教學方式;(5)以自然生活的方式來教學,如口語教學、自然、童話故事、手工、優律思美舞蹈等,兼重本土內容與各國文化精華;(6)在地文化研究的期許。

4.教育特色:華德福哲學把」play」(遊戲)看作是幼兒的學習過程和激發想像力的過程,遊戲富有生機,是老師作用於孩子的一個完整部分。老師還把講故事和想像力溶入課程中。華德福教育中,我們覺得玩具能幫助孩子重新感受從現實中來的體驗,這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越是簡樸的玩具,越具有開放性,教育作用越大,因為它越能激發孩子的想像力。

「用想像的素材填滿概念的缺口,忽視所有的差異」這是孩子遊戲的本質。重要的原則是:表面上是遊戲,實質上是學習。兒童的心智作用在概念大腦部分而不改變它。對孩子而言,時間總是現在,地點總是這裡,行動的總是我,他還沒有能力具備成人關於想像和真實世界的觀念。他只知道一個世界,他所置身的遊戲就是真實的世界,他不是在生活中做遊戲,遊戲就是生活。在華德福教育中沒有唯智力的推動,而是活躍和豐富孩子健康的想像力和創造思維,孩子自身擁有這種能力。當孩子從一個階段發展到另一個階段,他的潛能就像一朵花的花瓣漸漸開放。

5.優缺點:

優點:(1)有利於兒童形成善良、感恩等美好品質;(2)與其他的課程相比本土化成功率更高,而且對環境要求相對較低。因為它不需要過多過專業的環境設置,自然就是它的教室。

不足:(1)帶有「神聖」色彩,儘管其美好的目標令人嚮往,但是「心靈」、「和諧」、「生命」等詞語放到具體的課程中會模糊,令人難以把握;(2)對教師專業素質有所質疑。

在一定程度上,蒙台梭利和華德福在教育理念上可以說是差別最大的。高瞻課程和瑞吉歐就比較介於中間位置。我個人認為蒙式對兒童認知和智力的開發以及對幼兒獨立選擇的培養十分重要,但我不同意它對兒童想像力的限制。我也喜歡華德福教育的回歸自然,但是我認為幼兒也需要有系統的學習。我們尊重課程的多元化,我也喜歡每個課程本身獨有的特色。相對於課程本身,更重要的應該是老師。正所謂「擇師不擇校」,同樣的課程不同的老師來教,效果都是不一樣的。

其實除了這些課程,還有許多有趣的幼兒教育課程。比如在美國,還有紐約Bank Street College 開發的遊戲課程,它強調以兒童為中心,認為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探索者、實驗者和藝術家。教師只是引導和作用。通過豐富的社會活動學習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該課程重視家校聯合。在環境與內容方面主要重視:藝術、積木、角色扮演、認識發展、音樂與運動發展,郊遊等。

去年在日本參加學術會議的時候結識了一批日本學者,和他們交流的時候我提到一個問題:在中國,目前有一個以開發兒童右腦為主的日本教育理念在業界非常盛行,幼教峰會時該課程的隊伍是整個展館中最長的。但是日本學者們給我的信息是,在日本他們還有更多更有趣更好的教育理念和課程。在經過各種觀察和研究之後,我發現在幼兒教育領域,課程的多元化不僅僅只局限於課程本身,還在於在全球範圍內它的豐富性。有許多系統性國際化的課程和教育理念我們都還並不熟悉。通過這個平台,我們將定期和大家分享在全球範圍內,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各個地方的幼兒教育理念和特色,還有更多好玩的課程。

教育無國界,每一個幼兒教育課程最共通的地方還是愛,是對兒童成長與發展最直接、最本真的守護。

文獻出處:

Amy,S.K.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eaching: Comparing Three Preschool Programs

Arleen,T.D.(2011).Reggio Emilia, Maria Montessori, and John Dewey: Dispelling Teachers』 Misconceptions and Understandi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rseven, A. (2014). 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gr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Carolyn,P.E.(2002). Three Approaches from Europe: Waldorf, Montessori, and Reggio Emilia

Carolyn,P.E.(2003). 『Fine Designs』 from Italy: Montessori Education and 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 Montessori Life, 15(1), 34-39.

Edwards, C. P.(2002). Three Approaches from Europe: Waldorf, Montessori, and Reggio Emilia.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 Practice,

Gabriela,K.(2013).The Reggio Emilia method, a modern approach of preschool education.

何畔,蒙台梭利,華德福和瑞吉歐教育法全對比

Ingrid,P.S., Sonja S,& Pia.W.Five preschool curricula-comparative perspective.

Kelemen,G.(2013).The Reggio Emilia method, a modern approach of preschool eduation.Journal Plus Education / Educatia Plus, 9(1), 87-92.

Laura,L.B. Comparing Preschool Philosophies: Montessori, Waldorf and More

推薦閱讀:

「問答分享」孩子如何交朋友
這一年你都是怎麼當媽的?看完自己已經淚流滿面
多多成長日記20180214
暖男篇:媽媽,我什麼時候才可以結婚呀?
最正宗的蒙特梭利幼兒園,長什麼樣?

TAG:早教 | 蒙特梭利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