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巫史傳統對風水的影響

李澤厚指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是巫史傳統。巫史傳統緣何而生?如何發展?其演變有哪些特點?給風水的傳承帶來哪些影響?本文將從巫史傳統的背景、發展、演變及對風水的影響四個方面展開論述。

巫史傳統的背景:北極星崇拜

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這不僅是伏羲畫卦的參照依據,也是華夏民族文化發展的一貫模式。

茫茫天地之間,自然的強力深不可測,人類顯得如此渺小。華夏先祖在嚴酷環境下力求生存,試圖從看似無序的環境中找出規律,尤其是尋找萬變之中不變的、可以作為參照和指引的東西。

他們注意到北斗七星有規律地圍繞北極星旋轉,而北極星恆久不移。於是華夏民族對北極星的崇拜長達幾千年之久。

即使是面對同樣自然事物的解讀,不同的民族氣質也會造就截然不同的文化視野。

同是對北天區的觀照,希臘人想到了卡利斯托媾和宙斯的風流韻事;中國人則通過北斗圍繞北極的規律運動,以及北極的恆定不動,悟出了「永恆的秩序」。

希臘人把天界看成奧林匹斯諸神隨意封賞的園地,中國人則把它看成是至高無上的「神宮」。

——陳江風

毫無疑問,華夏民族早已習慣於「仰觀天文」,從自然星象之中尋找規律,並主動要求人類社會秩序與自然相對應協調;而以希臘神話為代表的西方諸民族,則是以人類族群之中的秩序去想像和解讀自然,由此創造了浪漫不羈的諸神故事。

塗爾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書中提到,我們以社會事務為模型構想出來的觀念,是可以幫助我們去思考另一部分自然的。從社會推及自然,這正是西方諸民族思維模式。

這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關。游牧民族慣於遷徙,對自然的依附程度不高,面對變幻無常的生活境遇,他們自覺結成團體以求生存,不可避免地首先要處理社群內部關係。

而農耕文明固著在土地上,更容易受到自然變遷的影響,人們要按天時、季節來組織生產活動,不得不對自然採取合作態度,因此「法自然之道」來組織社會秩序,實是生活經驗所賦予。

在自然現象中,最神秘、最深不可測且無法抵擋的力量是浩瀚蒼穹。經過長久觀察,華夏先民認定:恆定不變的北極星是神聖而至上的天之中心,是宇宙萬事萬物的本源與最高準則。孔子說過: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衛)之。(《論語·為政》)

北極星崇拜後來發展為以「帝星」為中心,以「三垣、四象、二十八宿」為主幹的組織嚴密、等級森嚴的龐大的空中社會。它也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帝王崇拜的理論依據。

巫史傳統的發展:從巫君到德君

從《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書的思路出發,與塗爾乾的結論社會是宗教力的源泉相參照, 得到這樣一個推論——自然是巫術力的基礎。這一論點不僅得到了弗雷澤的肯定,而且還有李澤厚的佐證。李澤厚在《說巫史傳統》一書中,進一步指出,中華民族的文化正是以巫史傳統作為發源起步的。

遠古先民們從自然崇拜之中找到了人間社會秩序的理論依據,建立了以氏族首領為中心的等級制度。而上古氏族首領都是能夠溝通天人的大巫,例如神農氏嘗百草、伯鯀腹禹、大禹治水變熊、黃帝大戰蚩尤時風伯雨師旱魃相助、西王母接見周穆王等等,這些史書記載的故事,都有很濃厚的巫術色彩。

隨著生產發展,社會分工逐漸細化,原來由巫君擔任的一部分職能轉移到了史官和巫官等人身上,巫君的神秘功能經過上千年的演化被逐漸理性化、人文化,成了對政治首領品格才能的要求。「氏族、部落、部族等的首領們以自己突出的道德和才能的修養,獲得氏族成員們心悅誠服的衷心擁戴,從而進行領導和統治。」

彼時各群落之間並無明確國界,若是首領失德、統治無方,百姓會扶老攜幼競相奔逃,依附臨近的有德之君,這種情況到春秋戰國時代還甚為普遍。而在農耕時代,勞動力尤為重要,人口流失就意味著統治危機,故首領們為期百姓歸附,大為注意修德養性。

及至周朝,周公尚有某種巫師事迹的殘留,如《尚書·金滕》中所述,為周武王禱病等,但主要是以具有崇高品德和傑出才智而「制禮作樂」的鮮明世俗形象出現了。後來再經過孔子大力提倡「周禮」,進一步修訂四書五經、整理禮儀制度,規範上下尊卑、君臣父子、出入規格等;歷代儒生士大夫又對孔子學說加以闡發和應用,中國的巫史傳統經過了徹底的理性化和理論化,逐漸得以發展完備。

如上所述,巫史文化以「自然」為師,先是以「巫」為尊(溝通天人),後來以「德」為繼(「內聖外王」之道),再以嚴明等級的「禮制」為行為規範,又形成一套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終於形成華夏民族獨具特色的主流文化。

巫史傳統的演變:從王道到霸道

由於儒家文化在歷朝歷代的統治中大多佔主流地位,看起來巫史傳統的發展似乎一脈相承。但事實上,以北極星崇拜為前提和背景的帝制,在歷史進程的曲折中早已偏離原本的走向。

華夏遠古氏族首領作為大巫君,通神明,有法力,能溝通天人,求雨治病,祛災降福,領導氏族的生存發展。也即是說,首領往往是智慧通達、德才兼備、仁愛百姓、身為表率的。到了夏商周時代,先民掌握一定的生產生活技能之後,對自然的依賴性減弱,巫君巫史漸漸褪去巫術色彩,後人仍以上古聖王的傳說作為道德範本和歷代帝王之訓。

自夏啟「家天下」,以往禪讓制那種選賢任能、以自身道德修為來感化百姓的情況逐漸不復存在。至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作樂」,基本上完成了巫史傳統的理性化與制度化。等級制度逐漸確立,群臣如眾星拱衛一般圍繞在「天子」(北極帝星)周圍。

由於「天子」之位凌駕於諸臣之上,缺乏有效的外部制約,「內聖外王」的道德要求又全憑自我熏陶和自覺內省,本意在規範「君臣秩序」的禮制在後來的實踐中對「君王」的約束作用逐漸被忽略,成為單方面規範和約束臣民的工具。再隨著朝代更替歷史發展,禮製法度大多成為形式上的走過場。

孔子呼籲「克己復禮」,實是要求回復到周天子時代那種謙恭的內心狀態去。提倡「仁」「禮」,其實也就是注重內心情感的培養。由「內聖外王」的要求引申而來的「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本是對於首領、君主提出的要求,作為君子規範普及到了文人士大夫,而君王本人卻從這要求里缺席了。

東周末年春秋戰國時期,天子失威,禮崩樂壞,諸侯開始以「武力」奪權而非以「德」服眾。後世在這方面做到最極致的莫過於宋太祖趙匡胤,他手握重軍,兵變奪位,坐上王位後擔心舊事重演,於是廣開科舉,以分散官員職權,以至於國家冗兵冗員,積貧積弱。這樣單憑君王意願操縱君臣秩序的行為,早已悖離了北極星崇拜中巫君養德的前提條件。

縱觀幾千年來,封建王朝的制度建立得越來越完善,隨之發展的一套文化解釋也越來越系統化,但是與「內聖外王」的上古巫君傳統已經所涉不多了。提倡恢復周禮的孔子門生在歷代淪為帝王的統治、宣傳工具,孔子所謂「君子不器」的教誨也許只有在他那個時代才成為可能。

巫史傳統影響下的風水史:

從獨立到附庸

在生產力低下,防禦能力極為落後的遠古年代,擇居無疑是一門事關生死的學問。在與相鄰聚落的對比之中,華夏先祖們注意到一些特徵類似的居所(低洼、濕冷、透風等)會明顯導致群體抵抗力變弱甚至死亡,於是細心觀察實踐、總結經驗,逐漸形成一套不斷完善的風水理論。

遠古時代的巫君和貴族,大都了解一些堪輿常識。隨著生產發展社會分工細化,出現了專司其職的「地理先生」。作為事關重大的專門技能,地理堪輿與天文觀測一樣為官方所壟斷,民間不得私授。

有名的堪輿家深受統治者重視,如著名堪輿家楊筠松曾為唐代國師,授「金紫光祿大夫」。後來由於統治者控制程度減弱,風水才有機會流入民間。

最初,風水作為華夏先祖總結的避風保暖、便利飲食與生產活動的經驗之談,後來隨著住地遷移,生產居住條件改善而加入了許多新的內容。

隨著夏商周時代封建制度的發展,「禮制」的提倡、「君臣父子」之道引申出「孝道」(尤其漢代選官實行舉孝廉制度),於是選擇墓地也成為「風水」的重要話題。但這時墓地擇址並不與子孫興旺或做官為政產生必然聯繫。

何況春秋戰國到三國兩晉南北朝,尊卑等級分明,家族門閥勢力雄厚者世代為官,等閑百姓最好如孔子所言,各安其職,休存非分之想。隋唐開科舉取士,也有篩選條件需要考察出身背景。

只有自宋朝開始,科舉政策放寬,平民百姓也可參加考試。在這一時期,風水才更普遍地與後代的功名福祿掛上鉤,從此被附會以神秘色彩。

縱覽風水史,可以說,如果沒有巫史傳統的經驗傳播,風水理論不會作為「官學」如此完整地一脈相承下來;

如果沒有巫史傳統的「禮制」提倡君臣父子而及「孝道」,陰宅擇址觀念不會如此受到格外重視;

若是沒有「霸道」的統治者改變科舉政策、放寬參與考試的出身和年限,若是父爵子襲的悠久傳統仍有沿用,陽宅觀念與功名福祿也未必會關聯那麼緊密。

科舉制度給人看似平等的機會入朝為官,改變命運,於是百姓一門心思熟讀經書參加科考,從初識筆墨考到垂垂老矣。不僅如此,他們還費盡心思擇地而葬,意圖蔭蔽子孫「官運亨通」,為統治階級服務。唐太宗曾得意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至此,原本獨立發展的風水,成為統治階級文化政策的工具,其基本精神受到世俗名利慾望的熏染。

在除了科舉出仕少有其他改善生活出路的封建時代,這種情況難免,需要我們客觀看待。而今天研究風水的首要任務,就是正本清源,辨明不符合時代的部分,接納並傳承風水的合理成分。

這篇文章意在整理思路,也僅僅是研究風水學問的一個開始。日後的研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陳江風.天文與人文——獨異的華夏天文文化觀念[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 9.

陳怡魁.生存風水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8.

李澤厚.說巫史傳統[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6.

林漢達 曹余章.上下五千年[M].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11.

塗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4.

顏廷真 孫魯健.中國風水文化理論演變和實踐[M].西安:陝西師大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1.9.

袁騰飛.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M].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8.


推薦閱讀:

TAG:風水 | 風水學 | 風水相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