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單身女老師不結婚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我們都被孝文化綁架了

摘要: 「單身女老師一定都經歷過學校同事好心介紹男朋友......難道有沒有伴就是犯了大錯了嗎?」

一年一度的春節,我們回到家,與父母團圓,卻也註定要面對父母的許多焦慮:什麼時候結婚?結了婚的什麼時候要孩子?即使最叛逆不羈的兒女,在面對父母的白髮和節日的氛圍時,內心也會感到無形的壓力,更可能生出懷疑:是不是我太不孝順了?

中國人最強調「孝順」,但「孝順」是什麼呢?無條件的順從嗎?我們更很少會去檢視「孝順」背後的文化和權力邏輯。過往「君父一體」的社會機制,將順從之孝,和對君主的忠誠結連在一起,而這種幾千年觀念的根深蒂固並沒有真的從中國人內心退場,如今老一輩人對年輕一代的最大的「孝」的要求,來自於婚姻,來自於生育,來自於服從。

但一如今天這篇文章所指出的,對父母的「孝」,與對父母的「愛」,差別太大了。

如果我們搞不清楚自己是怎麼被孝文化綁架的,不但依然會對春節的逼婚話題無所適從,而且大概也永遠都不會明白怎樣去真的愛父母。

選於

一首魔性的神曲《春節自救指南》又誕生了,惟妙惟肖的各地方言在歌曲里輪流難堪著過年回家的小孩,歌里這麼哀怨地唱著:

「人生就像一塊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味道,就像你每一次回家,也完全不知道你的親生父母和各種親戚,又要給你出什麼樣的考題。這種期待見面卻不知道對面招數的設定,我

們稱之為『薛定諤的春節』」。

「薛定諤的春節」規模宏大。短短一個月期間即有 29 億隻大型哺乳動物的遷徒,將是多麼恐怖的景象?可在中國,這種遷徒年年發生。

2016 年春運結束,全國旅客發送量超 29.1 億人次,2017 年,也不會有太多變化。

不結婚,不生孩子,

就是「不孝」

支撐著這種遷徒的深層原因,來自於兩點:一是城鄉差異。農村的到城市打工,縣城的到省會打會,省會的到北上深廣打工;只有出來打工,才能稍為撫平一點這種經濟的鴻溝。

二是,鄉土情節與孝順文化。在大多數打工者都沒有能力在自己打工的經濟發達地區給父母多買一套房、或者把兄弟叔伯都安置到城裡的情況下,他們必須定期返鄉探親,尤其過年過節。

「薛定諤的春節」之「測不準」,主要在於,熟悉了城市規則、現代社會價值觀之後的年輕人,已經很難想像鄉下的父老鄉親們的鄉土秩序和傳統倫理,是如何匪夷所思了。

其實,那僅僅是一代人的差距。

這幾天的新聞,說一位 38 歲女白領被母親強行安排相親水泥工,女兒不願意,母女二人鬧翻。母親說女兒不孝,現在都沒男友,父母的臉都被丟光了,讀書太多太有主見才嫁不出去。——這

是親媽嗎?

一看評論,原來這真是親媽啊,還很常見呢。

有網友稱:「我媽還曾經讓我和一個 gay 結婚,說我結婚了她就完成任務了。」

「我 36,事業單位高工,一線城市有車有房無貸,被介紹過電工、無業等拆遷的遊民。」

「我三十多歲,研究生畢業,我家盡給我介紹五十歲以上離婚喪偶的男士。」

「我當年北外研究生畢業,被我媽安排去跟一個拉架子車的相親。」

……

很難想像,父母送女兒上大學、高學歷高工資,培養得這麼優秀,就是為了給不認識的水泥工、中老年失婚喪偶人士、或男同性戀送一個老婆;他們還會說,這是為女兒好。這一類父母根本不

在乎你嫁的是誰,也不在乎你幸福不幸福,只要你結婚了,他們的臉面就保住了。而來自這種父母的指責,也很常見:「你怎麼可以這麼自私,為了自己的快樂,竟然不顧我們的臉面?」

而且,不要以為女性才有被迫嫁出去的壓力好嗎?男性也一樣。

一旦到了春節國慶這些必須闔家團聚的日子,那些大齡男青年同樣無比焦慮;他們不是被要求帶個女朋友回家,就是要求回家相親,而且,媒人的本本上都排好日程了,一個不行還要下一個,

相親相到吐為止。

我就曾親見過一些師兄或男同事們,憂心忡忡地過年返鄉,迎接父母給他們安排的一天三場相親會;每一次,都是一個「測不準」。

▲ 來源:Flickr

不結婚,不生孩子,就意味著「不孝」。從這些父輩們歇斯底里的催孩子結婚來看,這甚至比是否有給贍養費、是否願意陪父母這種「孝」,都重要得多。因為在很多老一輩眼中,仍然是「不

孝有三,無後為大」——雖然這句話出處的原意並非如此,但這一層意義卻被以訛傳訛、流傳最廣。

老一輩人對年輕一代的最大的「孝」的要求,來自於婚姻,來自於生育,來自於服從。

現在的中國,不管看起來如何光鮮靚麗、如何都市奇觀後現代,本質上仍然是一個宗族社會,讓宗族延續是頭號大事。婚姻的本質就是子嗣和財產繼承,儘管很多逼婚的家長們,並沒有多優良

的基因或者李嘉誠一樣的財富值得繼承,但他們,仍然鍥而不捨地想把這種傳統沿續下去。

大概也是因為在他們的人生價值序列里,實在是找不到比結婚生育更有意義的事了,也不允許孩子們有;他們要求子孫們把自己乏味的經驗,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

我們為什麼被孝文化綁架

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孝」是一個貫穿始終的文化內核。

梁漱溟指出:「說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沒錯。」學者謝幼偉亦說:「中國社會是徹始徹終為孝這一概念所支配的社會。中國社會是以孝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

不過,我們現在遵循的「孝」的原則,顯然是偷工減料的。如果真要按傳統來說,理應是「父母在,不遠遊」「父母在,不遠嫁」。但只要條件允許,很少人這麼做了,連父母也不敢提這種要

求了。在巨大的經濟鴻溝面前,在現實的利益面前,這種傳統毫不容情地被打破了;中國的留守老人、留守兒童數量是驚人的。

而且,「孝文化」當中的祭祀文化、喪葬文化,又隨著國家的移風異俗等等政策的推行,已經被消滅得差不多了。孝用來綁架下一代的利器,能有效地體現長輩威權的,也就是掌控子女們的婚

姻和生育了。

這才會湧現「子女不結婚,父母沒面子」的普遍現象。要不然,上海的「相親角」全是父母在相親、淘寶和論壇上這麼多「過年求租女友」的小廣告,也就不會成為年年吐槽年年有的奇觀了。

把子女的婚姻與自己的面子掛鉤,並不在於他們真認為孩子結婚、生子了就一定過得好。這一代人的婚姻家庭關係質量堪憂的太多,婚姻是什麼玩意兒他們心知肚明;他們只是認為,幸福和痛

苦都不重要,和別人一樣才是最重要;強制你和別人一樣,是父母的責任;強制之後你過得好不好,會不會被家暴打死,那是你自己的事。

父母的「面子」,其實就是權力。

不能改變子女的生活,便是對孩子體現不出足夠的權力,證明了父母的威權不夠,對孩子沒有控制能力——這才是那些強迫孩子嫁給水泥工、強迫孩子嫁給男同性戀的父母的「面子」。

所謂的「不肖子孫」,「肖」的意思是,肖似、相似。孩子,不管你對我好不好,只要你不像我,不跟我過著一樣的生活,就是不孝。

台灣學者孫隆基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殺子文化」,暗示對方有敬畏自己、服從自己、服侍自己的義務。長輩不會把年輕一輩的人視為一個平等的人;一個有挑戰性或者不服從自己的

年輕人自然被淘汰出局。

當然,在「孝」的旗幟之下,人是永遠不應該成熟,不允許獨立的;人格也是不應當有的。

比如說,「戲綵娛親」,行年七十,言不稱老,著五彩斑斕之衣來討好他的媽。——這種撒嬌方式,卻被千古傳頌。「郭巨埋兒」,去年還被某地政府畫成宣傳畫,畫在城市的公共場所,這種

「殺子」的孝順方式,被官方蓋了印戳廣為宣傳呢。

「殺子文化」,使文化永遠不能成熟,也導致中國人的人格兒童化和小丑化。

我知道,很多人會跳出來反駁說:怎麼可能?現在的熊孩子太多了,家長們寵溺得不得了呢。

這沒錯。實際上,孩子之所以成為人格不鍵全、完全沒有行為邊界的「熊孩子」,正是因為孩子是這些家長人格的投射,熊孩子們滿足了這些父母們小丑化的人格,「肖似」其父母。而孩子真

正的人格成長和獨立,是被父母們有意無意地扼殺掉的。這些「熊孩子」,一旦離開了父母就難立足。而且,等這些小孩長大之後,還會很完美地重現父母們破損的人格。

在傳統的關係當中,就算是成年人,只要有長輩在,他們也是沒有尊嚴和人格的;只能依附於順從長輩而存在;他們的尊嚴,必須等到有了孩子,有了可供控制的對象,才算凸顯出來。「多年

媳婦熬成婆」,與其說是婆媳關係,不如說是親子關係;從現代人際關係來說,不存在有問題的婆媳關係,那只是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畸形的託詞。

而長輩極力催促著子輩結婚生子、生兒育女,正是要求這種「長尊幼卑」「尊卑有序」的生活延續下去;他們很擔心這種有序的鏈條被打破。

無父無母,孝文化也能綁架你

孫隆基還談到,中國人是一個「母胎化社會」;對家族、家鄉、祖國的熱愛,都帶著依戀母胎的意味。

為什麼提倡孝文化?很簡單,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結構是「家國同構」,從而形成「家國一體」、「君父一體」的社會機制,也正因此如此,「以孝事君則忠」(《孝經·士章》),「臣事君猶

子事父」(《漢書·李廣蘇建傳》)。對父親的順從之孝,必能移於君主的忠誠與忠貞,即所謂「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

▲ 《二十四孝圖》,來源:Flickr

而且,「孝道」已成為中國傳統法律之核心價值。夏後氏之時,「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及至殷商,「刑三百,罪莫重於不孝」。周公制禮,更以「親親、尊尊」為禮之大本,作

為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則。

為什麼這麼重視「孝」?孝的原則,就是不問任何理由的順從、服從、跟從;必須是拋棄掉自己的個性人格,嚴格遵照長輩的意志生活。從小培養出這種順從的奴化人格,在面對需要絕對服從

的君王面前,角色轉換就非常輕鬆了。這也正是「忠」與「孝」的共生關係。

無父無母,孝文化也能綁架你

其實,對父母的「孝」,與對父母的「愛」,差別太大了。

前者,父母是主體,不管對錯,你都只有聽從的份,傳統法律也絕對不允許你舉報父母;後面,你自己是主體,你有了個體的感受,才能去「愛」父母,「愛」別人。而後者,不帶有道德意味

的溫情和親昵,從來都是被取笑的。

魯迅曾在文章里寫道,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現在青年的精神為克制,在體質卻大半還是彎腰曲背低眉順眼,表示著老牌的老誠的子弟、馴良的百姓」。馴良意味著什麼呢,「於是無問題、

無缺陷、無不平,也就無解決、無改革、無反抗。因為凡是總要『團圓』,正無需我們焦躁,放心喝茶、睡覺大吉。」(《論睜了眼看》)

這樣的世界,好穩定,好有序。

即便到了今天,我們仍然能夠看到,這種潛藏在高樓大廈里的壓抑著的『孝文化』,仍然以不同面貌發生作用。年青人仍然必須按著長輩的意志相親結婚生子,按著長輩的意志干著自己不喜歡

的工作,只為了能穩定地延續那種一成不變的生活;對世界的變化與潮流,開始是力不從心、後來變成了譏笑「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最後,他們活成了跟他們曾經反感過抵抗過的長輩一模

一樣的樣子。

我只記得,曾有兩個正面的英雄,擺脫了孝文化的束縛,敢於反抗。一位是哪吒,父親李靖嫌他生事,竟然在大敵當前時要殺他,那時,哪吒才七歲啊。年幼的哪吒心灰意冷,剔肉還骨,用極

為酷殘的代價,來換取「兩不相欠」的「不孝」的資格;可惜,後來還是被勸父子和好、同列仙班、歸於體制了。

另一個,則是石頭裡蹦出來的無父無母的孫悟空。當然,他在大鬧天宮之後,一番折騰,最終不僅歸於體制,還當上了體制的領導。

是的,就算你剔肉還骨、無父無母,孝文化一樣能綁架你。這就是可怕之處。

本文由FM820·APP發布,想查看更多內容,請移步APP端。


推薦閱讀:

掙到人生第一桶金的時候,你給爸爸媽媽送了什麼禮物?
過年回家又要被父母逼婚去相親,女人就一定非要嫁個有錢人嗎?
眼看著父母去世是怎樣一種體驗?
自己沒錢,父母卻不斷索要該怎麼辦?
爺爺奶奶沒看好孫子出事後家庭關係變得如何糟糕?

TAG:父母 | 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