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廣告入門,這一篇就夠了
這篇內容主要整理給剛接觸移動程序化廣告的銷售、商務、市場口的朋友看(似乎也適合廣告主閱讀,能更好的了解移動廣告市場),算是一個普及貼吧,老司機繞行即可。想來想去,開篇還是先啰嗦下移動廣告市場規模,畢竟有誘惑才有動力嘛。
市場調研公司eMarketer預測,移動廣告投入將在2016年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占所有數字廣告投入的比例將首次超過50%,相比2013年翻了三倍。而從2016年到2019年,移動廣告投入將會幾乎再翻一倍,上漲到1955.5億美元,占所有數字廣告投入的70.1%。
如此快速增長的市場規模,作為移動廣告從業者(廣告產品、運營、銷售等等),要想分到一塊蛋糕,比較熟悉的掌握移動廣告相關的知識結構是基礎,下面就對整個移動程序化廣告的各個模塊進行拆分介紹,進入正題。
『 一 』
常見廣告術語
既然是面向初入行的朋友,有必要先解釋幾個在互聯網廣告行業中常用的術語。
Advertiser:廣告主,花錢做廣告的人。
Publisher:發布者,負責將廣告發布出去的人,在廣告交易中一般是收錢的一方。
Creative:一般指的是實際被展示出去的圖/視頻等。
Impression:Creative被顯示了一次就是一個Impression。
Click: 圖/視頻中通常帶有鏈接,這個鏈接每被點了一次就是一個Click。
Conversion / Action: 用戶在點擊鏈接之後又發生了廣告主所期待的後續行為,如下載安裝,將商品加入購物車等,統稱為一次轉化。
CTR: Click Through Rate Click數/Impression數。
IR/CR: Install Rate / Conversion Rate 轉化數/Click數。
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躍用戶數量。
MAU:月活躍用戶量。
ARPU: (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即每用戶平均收入,用于衡量電信運營商和互聯網公司業務收入的指標。
KPI:關鍵績效指標法,是企業績效考核的方法之一,其特點是考核指標圍繞關鍵成果領域進行選取。
PV:(page view)即頁面瀏覽量或點擊量,是衡量一個網站或網頁用戶訪問量。具體的說,PV值就是所有訪問者在24小時(0點到24點)內看了某個網站多少個頁面或某個網頁多少次。PV是指頁面刷新的次數,每一次頁面刷新,就算做一次PV流量。
UV:(unique visitor)即獨立訪客數,指訪問某個站點或點擊某個網頁的不同IP地址的人數。在同一天內,UV只記錄第一次進入網站的具有獨立IP的訪問者,在同一天內再次訪問該網站則不計數。UV提供了一定時間內不同觀眾數量的統計指標,而沒有反應出網站的全面活動。
『 二 』
RTB
RTB(Real Time Bidding)是現代互聯網廣告行業中新興起的一種流量交易方式,有以下幾個顯著的不同於傳統的互聯網廣告的特點:
1、在用戶剛打開流量的載體(App或是Wap站點)的時候,該廣告位要顯示的東西還尚未確定,只有當競價結束的時候,才會最終確定實際被展示的內容(Creative)。
2、競價時間非常短,一般100ms之內就要完成,所以對參與各方的技術要求很高。
3、完全以CPM計價。
RTB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的優勢:
1、RTB可以很好地匹配流量的需求和供給。
2、RTB可以充分利用長尾流量。
3、通過RTB可以很容易買到世界各個地區的流量,打破了地域限制。
在RTB業務中,主要的參與方有下面幾個:
DSP:Demand Side Platform 需求方平台,需求方平台可以視為是Advertiser的集合。DSP方一般對銷售隊伍的能力要求比較高,能夠拉到很多的Advertiser把預算放到自己的平台來投放廣告。
SSP: Supply Side Platform 供給方平台,供給方平台一般會有自己的廣告SDK,他們會和很多的App的開發者合作,讓App開發者去集成他們的SDK,這樣集成了SDK的App裡面就可以顯示出廣告,SSP所要供給的商品就是這些展示機會。
Ad Exchange:Exchange是溝通需求方和供給方的平台,Exchange同時連了大量的DSP和SSP,因為RTB各方之間的集成工作還是比較複雜的,如果我和某個Exchange之間接好了,我就可以省下很多時間和精力的同時還是能獲得很多流量。
DMP: Data Management Platform DMP是提供數據的平台,對DSP而言,從SSP一側獲得的信息可能不足以支撐DSP做出決策,DSP可能會從DMP那裡購買一些數據,DSP報一個android id或者IDFA給DMP,然後DMP返回相應的用戶標籤。
一次沒有Exchange的情況下RTB的流程如下:
1、用戶打開集成了SSP的SDK的App,廣告即將被展示。
2、SSP收到自己SDK上報的信息,然後向和SSP已經接好的所有DSP發送Bid Request,讓他們為這次展示機會出價。
3、DSP收到Bid Request後向SSP發送Bid Response,這裡所有DSP之間互相是不知道彼此出價的,Bid Response中含有一段JavaScript代碼,這段JavaScript會返回實際的廣告的Creative,DSP在此時還可能向DMP發出查詢請求。
4、SSP選取出價最高的作為勝利的DSP,然後勝利的DSP只需要支付第二高的出價的價格。
5、SSP將勝利的DSP給出的JS代碼下發給SDK,在嵌入了SSP的SDK的APP內展示廣告。
6、SSP向勝利的DSP發送Win Notice,通知DSP該次Impression已經競價成功。
至此,RTB交易結束。
有Exchange存在時,SSP也將Exchange視為一個DSP,DSP將Exchange也視為一個SSP。對於Exchange本身,Exchange把從SSP收到的Bid Request發給DSP,然後從DSP收到Response,從中選出勝者的價格再向SSP去競價。
RTB是怎樣出價呢?一般採用的都是密封的第二價格拍賣,也稱Vickery拍賣,之所以採用這樣的制度是因為,在Vickery拍賣中,每個人誠實地按照自己的保留價格出價是一個Nash均衡。同時,每個人的出價又不可能比自己的保留價格更高,所以這是一個最簡單的使得SSP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和第一價格拍賣相比,(假設每個人的保留價格服從相同的均勻分布)有n個人參加的第一價格拍賣最後的均衡價格會是,是比第二價格拍賣所得結果要低的。
RTB交易過程中的技術難點又有哪些呢?
1、數據量很大,每個Bid Request的JSON文件約1KB大小,一秒鐘處理2000個Bid Request,一天可以積累幾TB的日誌文件。
2、對於延遲要求較高,需要良好的服務端程序性能。
當然,RTB模式也並非完美,有這樣幾個劣勢:
1、傳統行業的Advertiser的對RTB廣告較為陌生,不一定能夠接受純粹的按照CPM計價的方式。
2、RTB大多是長尾流量,也就是沒有什麼知名的App。
RTB交易中的套利行為:
RTB交易中本身是按照CPM結算的,並不追蹤後續轉化情況,但是很多廣告主選擇按照CPA的方式付費,也有少量按照CPC方式付費的,如果DSP一方可以保證自己買到的展示有很高的比率發生轉化,就可以從中獲利。
舉個例子:假設廣告主出價5元購買一個APP新增安裝,如果我可以花10元買到1000個展示,這些展示的CTR是10%,那麼我們就有100個click,這100個click如果有3%的比率安裝了這個App,那麼我從廣告主那邊可以掙到15元,但是我買這些展示只花了10元,就成功實現了套利。
『 三 』
Ad Exchange
前面提到了Ad Exchange(簡稱ADX),已經有了比較詳細的介紹,上一張ADX運行模式圖,有助於你在大腦中建立印象框架。
『 四 』
中國RTB市場生態圖
有了這張圖,一分鐘即可了解目前中國整個RTB市場的生態,對於敏銳的銷售或商務人員,看到這張圖已經知道自己下一步的行動計划了,這可是一個尋寶圖不是嘛!
(圖片來源:rtbchina)
『 五 』
常見移動廣告形式
1、Banner廣告
Banner是指橫幅廣告,是最普遍的移動廣告形式,一般在APP界面的頂部或底部出現,有靜態圖、GIF圖、文字鏈,也有多幀圖片滾動的動畫圖。
從形式上,Banner可以分為:靜態橫幅、動畫橫幅、互動式橫幅。
從內容上,Banner可以分為:純圖片、圖文、純文字。
2、插屏廣告
插屏廣告在遊戲類或視頻類APP較為常見,插屏廣告也分靜態圖和GIF圖,一般都是精準廣告推廣形式,視覺衝擊力更強,廣告效果更好。廣告效果與用戶體驗一般成負相關,插屏廣告比banner的廣告效果好、收益更高,但比較影響用戶體驗。
3、全屏
全屏廣告(Full Screen Ads)幾乎每家APP都用過。當用戶打開APP時,以全屏方式出現3秒左右的開屏(一般可跳過),可以是靜態圖片,也可以是多幀的動畫,也可以是Flash效果。
除了進入APP時的開屏廣告,有時在使用APP過程中也會插入全屏廣告。
4、信息流廣告
信息流廣告(Feeds Ads),常常在timeline上和正常的信息混在一起,不容易被識別,用戶不知不覺中將廣告閱讀完了。常見在社交類APP,例如朋友圈、微博、Instagram,還有資訊類APP,例如今日頭條、網易新聞、16WiFi等。
5、移動視頻廣告
在愛奇藝優酷等移動視頻平台,常見的廣告形式主要是兩種:貼片和角標。
1)貼片:如果是非會員,一般在視頻開始之前都會看到一小段精準推送的短視頻廣告。
允許觀看幾秒後跳過貼片廣告是種很聰明的選擇,觀眾不喜歡看還強迫看,用戶體驗差,對廣告主也沒有收益。
不如允許用戶跳過,並且通過標記跳過時間點來判斷這個用戶對哪類廣告更感興趣,進而做到更精準的廣告推送。
2)角標:以透明的樣式出現在視頻播放窗口旁邊的廣告形式,一般有動態效果,以便能在觀看過程引起用戶的注意。角標是允許用戶關閉的。
『 六 』
常見廣告售賣方式
CPM:按展示付費,英文全稱Cost Per Mille 或者是Cost Per ThousandImpression。CPM是一種展示付費廣告,1000次的展示=1CPM,只要展示了廣告主的廣告內容,廣告主就為此付費。這種廣告的效果更趨向於品牌廣告投放,追求品牌曝光為第一目標。能給有一定流量的APP、網站帶來最大化的廣告收益。
CPC:按點擊付費,英文全稱Cost Per Click。CPC是一種點擊付費廣告,根據廣告被點擊的次數收費。如搜索引擎關鍵詞廣告一般都採用這種定價模式,比較典型的有Google的AdSense for Content、百度競價廣告以及淘寶的直通車廣告等。
CPA:按行為付費,英文全稱Cost Per Action。CPA是一種按廣告投放實際效果計價方式的廣告,即按訪客回應的有效行動來計費,而不限廣告展示量。一般而言,CPA的計價方式對於流量方而言收益是縮小的,因為跳過了CPM和CPC兩個層面的流量。但若廣告投放成功,其收益一般比CPM的單價要高。
CPS:按銷售額付費,英文全稱Cost Per Sales。CPS是一種以實際銷售產品數量來計算廣告費用的廣告,這種廣告更多的適合購物類、導購類、網址導航類的網站,需要大流量或者精準的流量才能帶來轉化。比如淘寶客、京東聯盟都是這種廣告形式的典型代表。
CPT:按時長付費,英文全稱Cost Per Time。CPT是一種以時間來計費的廣告,國內很多的網站都是按照「一個月多少錢、一天多少錢」這種固定收費模式來收費的,這種廣告形式很粗糙,無法保障客戶的利益。如果銷售能力強,CPT的確是一種很省心的廣告,能給APP、網站帶來比較穩定的收益。阿里媽媽的按周計費廣告和門戶網站的包月廣告都屬於這種CPT廣告。
相比而言,CPM和CPT對APP、網站等流量方更有利,而CPC、CPA、CPS效果類投放方式,則對廣告主更有利。目前移動廣告市場銷售比較流行的計價方式是CPM和CPC。以流量主的角度,我們可通過一個計算公式來對比不同售賣方式帶來的不同收益。如下:
基礎數據:信息流廣告位,展示量1,000,000次(1000個CPM)
CPM方式售賣:1000個CPM×15元/CPM=15000元
CPC方式售賣:1,000,000×3%CTR=30000個click×0.3元/C=9000元
CPA方式售賣:1,000,000×3%CTR=30000個click×2%CVR=600個A×8元/A=4800元
作為一名廣告銷售人員,如果你的數學不是體育老師教的,相信一眼就能看出哪種售賣方式是自己想要的吧?
結束語:通過上面的內容,如果你不是一個純互聯網小白兔,再談及移動程序化廣告,相信你一定能夠像模像樣的裝逼一把了。程序化交易在不斷挖掘廣告的價值,從業人員也要與時俱進提升自身價值,在變化中應對變化。
(特別說明:部分內容整理自知乎及其它網站)
在我的公眾號【朱老濕】中,會陸續分享移動廣告相關的乾貨內容,馬上公眾號內搜索【朱老濕】關注可第一時間獲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