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的木偶人生之二:成為領袖
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內再也沒有人有他那樣的崇高威望,國民黨原來由孫中山一言九鼎的總理制已經無法再繼續實行,國民黨大會宣布孫中山為國民黨永遠的總理,今後不再設立總理一職,而改為委員制,實行集體領導。委員中地位最顯赫的是當時國民黨內的三巨頭胡漢民,廖仲愷與汪精衛。如同毛公死後留下的老幹部,四人幫與華國鋒共治的局面一樣,這三人也形成了國民黨內部的左中右三派共治,實現了微妙的力量平衡。
三人中勢力最大的是右派領袖胡漢民。他是辛亥革命後的首任粵督,當時也擔任廣東省長一職。他在反袁,護法等歷次鬥爭中一直追隨孫中山,並在孫中山離粵時曾多次代行大元帥職權,孫中山北上之時,也是由胡漢民留守廣州代行大元帥職權。雖然胡廖汪三人均為粵籍人士,但是胡在廣東深耕多年,樹大根深,勢力最為深厚。一時被認為是接替孫中山的最有利人選。但是因為胡堅定的右派立場,堅決反對孫聯俄聯共的三大政策,所以在孫晚年多次遭到打壓,這也成為阻撓其成為接班人的一大障礙。
三人中勢力居次的是左派領袖廖仲愷。其實廖仲愷與其稱之為左派,不如稱之為孫派。廖仲愷對孫中山有著神一般的崇拜,自從他追隨到孫中山帳下後,多年來一直唯孫中山馬首是瞻,從未在任何問題上與孫發生過分歧,說他是孫中山最親密的戰友名副其實。他被稱為革命的錢荷包,多年一直擔任革命政府的財政部長,並擔任黃埔軍校的黨代表。他的地位雖不如胡漢民顯赫,更沒有強烈的個人政治野心,但是他的身後有中共和蘇俄的堅定支持,也是廣東政壇上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汪精衛是三人中的中派。辛亥革命成功後,作為革命功臣的汪精衛並未趁機撈取一官半職,而是出人意料的宣布不做官,不當議員,攜帶新婚妻子陳璧君一起到法國留學,意圖淡出政治舞台。後來在二次革命與護法鬥爭中他多次應孫中山之召喚從法返國,參與革命鬥爭。但是他一反早年的激進熱血立場,往往採取妥協軟化的立場。宋教仁遇刺後,他主張對袁和解,護法戰爭後又贊同南北議和,聯省自治,意見每與孫中山相左,二人關係一度疏離。但是汪才華橫溢,精於演講,且待人親切,長於溝通,非個性剛硬的孫可比。所以孫在外交上對汪甚為倚重。無論是對外爭取日本法國的貸款,國內聯絡張作霖、盧永祥等軍閥,還是協調與陳炯明,唐繼堯等革命政府內部的軍事勢力之間的關係,一概都由汪出面負責。孫北上與張作霖會面之時,也特意帶著汪作為助手。孫在北京期間,為方便辦公,將國民黨中央政務委員會遷至北京,汪精衛作為孫的代表,負責處理日常事物。作為孫中山遺囑的起草者,汪獲得了巨大的政治資本,被外界視為孫的繼承人,政治地位迅速躥升。
孫中山去世後,胡漢民正在廣州代理大元帥和中央政務委員會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是名副其實的黨政軍一號領袖。但是到7月1日大元帥府改組為國民政府後,汪精衛成為國民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廖仲愷依然擔任財政部長,而胡漢民則僅僅被任命為外交部長。胡漢民的地位之所以在短短數月內迅速下降,並最終被汪精衛所取代,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首先是胡在平定楊劉叛亂的問題上心存私念,處置失當。孫中山去世後,廣東革命政府中的滇軍司令楊希閔與桂軍司令劉震寰聯手發動叛亂,勾結滇系軍閥唐繼堯,北洋軍閥段祺瑞和廣東叛軍陳炯明,妄圖攻取廣州,改組大元帥府,推舉唐繼堯為大元帥,實行聯省自治。當時代理大元帥的胡漢民態度猶疑,難下決心。他不願以武力鎮壓叛亂,而想同楊劉進行談判謀求和平解決,實則是想利用楊劉牽制廣東其它軍事勢力。但是左派領袖廖仲愷在俄國軍事顧問加倫的支持下,堅決要求果斷鎮壓叛亂,反對胡與楊劉妥協。胡迫於無奈,只好下令讓正在東征討伐陳炯明的許崇智立即回援廣州。許在參謀長蔣介石的謀划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揮師西向,突然出現在叛軍營前,迅速平息叛亂,驅逐楊劉。叛亂平息之後,胡漢民因對楊劉姑息養奸而威望頓減。
其次就是胡漢民與廣東軍界的關係一向緊張。胡漢民和粵軍總司令許崇智當初本是好友,但是後來許崇智平定陳炯明叛亂時戰敗,派胡漢民到上海去向孫中山彙報工作。結果陳把自己責任推卸的一乾二淨,完全諉過於許崇智,說了許崇智很多壞話。許崇智得知後怒不可遏,從此與胡反目。這次平定楊劉叛亂,許立下大功,在政府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他自然不會支持與自己結怨的胡漢民。而胡平日里言語尖刻,喜好罵人,廣東的其它軍事勢力中,無論是黃埔黨軍的蔣介石、湘軍的譚延闓、還是滇軍的朱培德,對胡漢民都素無好感。沒有槍杆子們的支持,胡漢民自然是難以更進一步。
而最主要的因素則是廖仲愷與蘇聯對汪精衛的堅決支持。廖仲愷作為左派領袖,雖然在群眾當中威望卓著,但是他多年來手握重權,以鐵面無私、嫉惡如仇而著稱,因秉公執法,不徇私情而樹敵甚多,尤其是被強大的國民黨右派勢力視為眼中釘,所以沒有成為國民政府領袖的機會。而廖本人亦沒有問鼎最高權力的野心,作為孫中山三大政策最堅定的擁護者,他的原則是誰贊同三大政策他就堅決支持誰。
當初孫中山在決定聯俄聯共之時,曾徵求黨內同志的意見。當時廖仲愷表示贊同,胡漢民表示中立,而汪精衛持反對意見。但是後來汪見到蘇俄援助源源不斷到來,意識到蘇俄支持對國民黨幫助甚大,開始逐漸轉變立場,主張容共。汪的主張是要以國民黨為主,逐步消化中共,在以三民主義為原則的基礎上吸收中共的部分主張進行改良,所以他堅決反對無產階級運動等辭彙,而代之以群眾運動。而胡漢民則在對共產主義有了深入了解之後,由中立轉為敵視,公開反對國共合作。同胡漢民相比,汪精衛的立場屬於中間偏左。在廖仲愷無望成為新領袖的情況下,以廖為首的國民黨左派決定支持表態繼續三大政策的汪精衛成為國民政府領袖。而右派勢力出於同樣的政治考慮,在胡漢民無法成為新領袖的情況下,決定兩害相權取其輕,與其讓政敵廖仲愷上位,不如接受立場相對溫和的汪。
而蘇聯人在對汪精衛與胡漢民進行了比較之後,也傾向於支持立場相對左傾的汪精衛,蘇俄一表態,當時對共產國際亦步亦趨的中共也自然只有緊跟表態支持。當時廣州國民政府對蘇俄依賴甚大,全靠蘇俄金錢,軍火與顧問的支持,才能在四面楚歌的不利局面中逐漸壯大。蘇俄的支持在汪精衛的政治天平上加上了一個決定性的沉重砝碼。於是在這場令人眼花繚亂的政治爭奪中,汪精衛出人意料的漁人得利,取代了眾望所歸的胡漢民,成為了國民政府的領袖。
說起汪當選國民政府主席,還有一段趣事。在選舉之前,汪一再表示,自己堅決不當國民政府主席,所以後來當投票結果交到監票委員會主席伍朝樞手裡時,伍愣了一下,才宣布汪以15票全票當選。估計汪事先也沒想到自個會以全票當選,於是自己也投了自己一票,結果做的一大番表演功夫全白費了!
我的微博和微信公號都是衍水青雲,喜歡歷史和國際政治的童鞋,可以關注一下。
推薦閱讀:
※汪精衛的木偶人生之七:七一五的悲劇
※試論國民黨的轉型出路?
※2020台灣領導人大選前瞻:吳郝配vs蔡賴配?
※黨主席選舉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