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對於世界的認知來提升自我的生活品味?
一提到生活品味你能後想到什麼?是閑來無事的時候在家中品一碗茶,還是午夜黃昏之後調上一杯酒?亦或是與朋友下一盤棋,再或者就是睡覺前打上幾把LOL?
其實具體是什麼,對於你自己來說,找到一個適合的方式就好。
而今天我想講一講這一年來,我自己通過學習哲學,體會到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通過提升自己對於世界的認知能力順帶提升一下生活品味。
其實,我覺得,生活品味用另一個詞來講,就是審美。審美能力的內在形式就是品味,而外在形式就是可以將自己的審美能力投射在物體之上,雕塑,音樂,繪畫,書法等等這些實體。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兩個概念。就是康德哲學當中的表象[現象]與物自體。我更喜歡用表象因為這個能從英文representationn當中直接得到一個本意,就是一個re-反覆,再次 present-表現 就是在此表現,顯現,呈現在你眼前。我們所看到的世界都是表象,都是他本身[物自體 thing-it-self]的表象。然而,我們的認識能力僅僅只能認識到表象,而物自體是不可知的。因此,這裡就有了一個表象與物自體,可知與不可知的二元對立。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知不知道物自體並不重要,本來你能觸碰到的就是表象世界,而且我們還得生存。那麼有哪幾種途徑可以讓我們更好的去接近物自體?康德說了有三條路,宗教,哲學,審美。
我覺得康德在那個時代給信仰留下餘地也是時代的局限,到後來尼采出來直言上帝已死,正是破除了西方的這種宗教恐怖。這裡暫且不談。
而哲學與審美對於普通人來講,並不是那麼輕而易舉就能獲得的。我自己的經歷是通過哲學的學習,提高了對於世界的認識水平,從而發展出了審美的能力,引起了生活品味的提升。
既然我們明白了表象與物自體的二元對立。接下來這個概念可以類比,但不對立。我們的歷史於文化可以當做一個不斷隨著時間變化的存在物來進行看待,而承載著歷史於文化的可以是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所去研究的那個對象。但是,這個存在物並非單獨存在,在這個大歷史文化背景下面,人類會通過自己的才能,進行出各種各樣的創作,來對這個存在進行再次呈現representation。而這些representation就是我們所知的文學,詩歌,神話,音樂,戲劇,建築,雕塑,美術,藝術等等這類帶有一定技藝與記憶程度的物品。
在每一次歷史變革的過程中,都有一大批這種非凡之人留下了他們的作品,在文學方面,荷馬的《伊利亞特》《奧德賽》,但丁的《神曲》,米爾頓的《失樂園》,莎翁等等。在藝術方面,古希臘時期的雕像,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在音樂方面,古典音樂,搖滾樂,民謠。建築方面,古希臘的神廟,中世紀的教堂。還有很多很多。我也就不一一列舉了。
而時代與精神結合最為密切的莫過於哲學與哲學史。外在條件為歷史大環境,內在條件則就是這些哲學家。每個時代的主題很大程度上都是對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回應。如諸子百家,魏晉清談,中世紀經院哲學,近代認識論的轉向等等。
而想提高自身的審美水平,對於這種歷史的再現物的理解能力一定得有。而我們在認識的過程中有兩種方法可以選自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我選擇的是自上而下,因為這樣子的話你首先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之後再去看這些時代的再現物的話,你會發現他們回應的東西其實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表達方式的區別。
因此,通過這種自上而下的方法,可以同時對這些文學,詩歌,神話,音樂,戲劇,建築,雕塑,美術,藝術來進行了解,與此同時更加加深了對於時代精神的把握[自下而上]。是一種相互促進的方式。
而對於過去不怎麼聽歌,以及對於藝術審美及其欠缺的我來說,在一些節目的幫助下,大幅度的提升了我對於音樂,美術的認識。[看理想]當中的[一千零一夜][聽說]和[藝術很難嗎]我覺得非常適合跟我一樣零基礎的人。而[局部]和[呼吸]都會稍微有一點難度。不過,我們如今有這樣的好的節目,閑來無事看一看提升一下審美能力,我覺得是再好不過了。
如果想先把握宏觀一點的,可以先從文化史,哲學史,思想史上來進行了解,之後就可以學習學科史,建築史,美術史,音樂史,文學史。這樣相輔相成,你對於世界的認識能力就會大幅提升,而世界的表象在你的眼前也會呈現出一個與之前截然不同的樣子。
推薦閱讀:
※【表態寶典】百達翡麗鸚鵡螺入門指南
※如何選擇百搭、有品、顯瘦又舒服的牛仔褲?
※蘋果手機的優點貴嗎?
※男人著正裝時有哪些細節可以體現品位檔次?
※如何品味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