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般若?

心經


一般譯成智慧,但是因為智慧有兩種,一種是有漏慧,也就是不能斷卻煩惱的,不一定為善抑或是善而力量不足以斷卻煩惱;另一種是無漏慧,不與煩惱並存,亦可斷絕煩惱,而般若主要指的是後者,即能斷卻煩惱的智慧


日本民間傳說中有一種鬼怪叫做般若,是女人嫉妒心化成的。算是之前朋友們答案的一個補充吧


今天我講的主題是《般若波羅蜜》,那麼波羅蜜呢,用漢語譯成的話,就叫做「智慧」。有十種智慧(一般人的話,基本上就會說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方便、願、力,智。後面的這些就先不講了,因為這些是菩薩乾的,現在講大家可能聽不懂。這些就先不說,今天先來講般若。

1.般若波羅蜜的核心及到達方法

般若的話,用漢語翻譯就是「大」,說大智慧那就是說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核心就只有一句話:於中無有二。這就是他的核心。

什麼叫「於中無有二」呢?就好像一個硬幣,它一體兩面,如果在外面看它,你會發現這個是正面、這個是反面的。但是如果你在這個硬幣的內部向外看,你是分不出哪個是正面、哪個是反面。或者你會覺得說人家覺得那個是正面,你覺得那個是反面,或者根本上下左右都沒有,這就叫「於中無有二」,就是說,我們沒有分別的時候,就是在裡面,發現一體的嘛,什麼正啊、反啊,都沒有,這就是核心思想。

如果說到方法的話呢(做到於中無有二的方法),叫做:中道。

什麼叫做中道?

中道就是:不失善惡的時候,就叫做中道。不失善惡不是沒有善惡,本來是有善惡的,但是你不去想這是善還是惡。這就叫中道。如果當你是真的連善惡的標準都沒有的時候,你根本不覺得那是善、還是惡,那麼你連中道都沒有。所以中道只是一個入門的法,一個法門而已。

當你覺得有善惡或者人家告訴你有善惡的時候,你可以覺得,哦,這個其實沒有善惡的。然後可以用頭腦也好怎麼也好或者靜心也好,體會這個沒有善惡的感覺、或者這個念頭。但是當你真的達到一體的狀態時,連中道都沒有,因為那根本都沒有分別了,因為如果你沒有外面的話,那根本裡面也不可能存在,就沒有這個分別。所以方法就是中道。

2.六祖壇經和金剛經對中道及如來的解釋

《六祖壇經》也說,「見不見是兩邊,痛不痛是生滅」。就是當你覺得我現在看到這個真的嗎?還是假的,或者我們摸到的這個東西是真的嗎?還是假的。其實這也是相對的,就好像做夢的角度來說,你做夢的時候你覺得那個都是真的,你夢醒了什麼都假了。但是你能說做夢的那一刻,哪些都不是真的嗎?都是假的嗎?如果都覺得不是真的時候,那就根本沒有真情實感這個東西,那就不好玩了。但是你痛苦過後,或者開心過後,要跳出來,發現那些都是空的。

所以《金剛經》也說:「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但這只是見的程度。如果你能做到見諸相非相的程度,那這一切都是假的,但在某一個局部環境,它又是真的,就可以了。但如果你是「是諸相非相」,那你就是如來了。如果你真的做到「是」,就好像剛才我說的,如果都是一體的時候,中道也沒有。如果你「是諸相非相」,因為你自己也在體驗嘛,那你自己就是如來。

3.以西遊記為例,講解中道法與戒律法

但是中道法呢,不太容易。西遊記大家都有看過,最老那個,八幾年那個,我當時還很小,還在小學,那最後一集不知大家還有沒有印象,有條大河,河上只有很小的獨木橋,旁邊就是很深的河,又找不到其他的路,又只有這麼一條獨木橋,這個就是「中道」。然後唐僧試了好幾次,不敢下去,但孫悟空,去了一次又回來,去了一次又回來,還勸唐僧趕緊走,但最後唐僧還是沒辦法過去。所以說,中道這條路,不是每個人都能走到,當你真的沒有恐懼的時候,你才能過得去。

很明顯,唐僧是有恐懼的,所以中道這條路不太適合他,因為他還沒有做到沒有善惡或者說沒有分別的狀態。然後那怎麼辦?唐僧(我不是說唐玄奘啊,我只說西遊記那個),最後西遊記里就有人渡船過來,唐僧看那個渡船的船底是空的,那怎麼能夠坐人呢?他很怕,很怕自己從船底掉下河,結果孫悟空就一腳把他踢下去,結果發現沒事。唐僧是個信心很足夠的人,他從大唐到天竺來,那麼遙遠。他知道有風險,但他沒有預計到風險有那麼高,但他也很有信心佛菩薩是會保佑他的,但他的勇氣實在不夠,因為他遇到很多事情的時候,基本不是他自己來過關,都是靠徒弟來過關。所以就算到那一腳,渡船渡過去的時候,也還是靠孫悟空推他一把。孫悟空走的是中道的路,所以呢,中道的路是可以指導一下走戒律路的人。因為唐僧是戒律很重的人,他一點點都不敢犯戒的,但是戒律這條路很安全。

中道這條路則比較快。所以看各人的方式了。如果大家覺得自己慧根是夠的,覺得中道那個比較適合你,那麼你可以嘗試中道,那麼你就可以直接走到般若這個智慧裡面。如果大家覺得資質不太夠,那就把布施、持戒,這些福德資糧弄好之後,然後在慢慢的走向這條路。「般若」是沒有創造的,因為它一直在哪裡。但「方便」是有創造的,「方便」創造的基礎,是在「般若」這裡。如果你真的沒有善惡的時候,那你就隨便創造吧,隨便創造你喜歡的方法,但一定要記得,基礎是般若。

OK,我的分享完了。

---------------------------------------------------

下面是這個演講的視頻鏈接,歡迎點擊:

https://m.v.qq.com/x/page/f/l/t/f0542o9rwlt.html


「般若波羅蜜多」,為梵文音譯,翻譯成中文,就是「智慧到彼岸」的意思。其中的「般若(Prajna)」,勉強 可以翻譯為「智慧」。之所以沒有在經文中直譯為智慧,而仍保留梵音「般若」,是因為「智慧」二字只能詮釋出般若的一部分意義,卻不能代表「般若」的全部深遠妙義。

般若波羅蜜多可分為四種:第一種,是經典般若,也稱文字般若,包括大、中、小三種般若經;第二種,是基般若,也稱本性般若,即一切萬法的基礎——空性;第三種,是道般若,也即見道、修道等五道;第四種,為果般若,也即證悟空性的智慧。

這四種般若也可以分為能詮般若和所詮般若。所詮般若包括三種,即自性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萬法離一切戲論的本體,就是自性般若;佛陀以其智慧而圓滿通達 的萬法離一切戲論的真相,就叫果般若;依靠什麼途徑而通達的呢?是依靠諸佛菩薩的智慧,諸佛菩薩的智慧就是道般若。這是所詮的三個般若,也可以說是所詮三 種智度。

-索達吉堪布 《心經講記》


謝邀。

可以是一切形式和內容。

結果上引導眾生趨向解脫即是般若。

否則就是萬佛出世,恆沙經藏也是過眼空花。

簡而言之,看療效。


梵語,智慧


一念愚即般若絕

一念智即般若生

般若是無上的智慧 是本體

遊離世界間 化身般若


「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著真如有,不著真如非有,不著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有,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非有;

不著真如常,不著真如無常,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常,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無常;

不著真如樂,不著真如苦,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樂,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苦;

不著真如我,不著真如無我,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我,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無我;

不著真如寂靜,不著真如不寂靜,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寂靜,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不寂靜;

不著真如空,不著真如不空,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空,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不空;

不著真如無相,不著真如有相,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無相,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有相;

不著真如無願,不著真如有願,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無願,不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有願。

 「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著苦聖諦有,不著苦聖諦非有,不著集、滅、道聖諦有,不著集、滅、道聖諦非有;

不著苦聖諦常,不著苦聖諦無常,不著集、滅、道聖諦常,不著集、滅、道聖諦無常;

不著苦聖諦樂,不著苦聖諦苦,不著集、滅、道聖諦樂,不著集、滅、道聖諦苦;

不著苦聖諦我,不著苦聖諦無我,不著集、滅、道聖諦我,不著集、滅、道聖諦無我;

不著苦聖諦寂靜,不著苦聖諦不寂靜,不著集、滅、道聖諦寂靜,不著集、滅、道聖諦不寂靜;

不著苦聖諦空,不著苦聖諦不空,不著集、滅、道聖諦空,不著集、滅、道聖諦不空;

不著苦聖諦無相,不著苦聖諦有相,不著集、滅、道聖諦無相,不著集、滅、道聖諦有相;

不著苦聖諦無願,不著苦聖諦有願,不著集、滅、道聖諦無願,不著集、滅、道聖諦有願。

 「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著八解脫有,不著八解脫非有,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有,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有;

不著八解脫常,不著八解脫無常,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常,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無常;

不著八解脫樂,不著八解脫苦,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樂,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苦;

不著八解脫我,不著八解脫無我,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我,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無我;

不著八解脫寂靜,不著八解脫不寂靜,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寂靜,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不寂靜;

不著八解脫空,不著八解脫不空,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空,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不空;

不著八解脫無相,不著八解脫有相,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無相,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有相;

不著八解脫無願,不著八解脫有願,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無願,不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有願。

「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著空解脫門有,不著空解脫門非有,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有,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非有;

不著空解脫門常,不著空解脫門無常,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常,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無常;

不著空解脫門樂,不著空解脫門苦,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樂,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苦;

不著空解脫門我,不著空解脫門無我,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我,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無我;

不著空解脫門寂靜,不著空解脫門不寂靜,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寂靜,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不寂靜;

不著空解脫門空,不著空解脫門不空,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空,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不空;

不著空解脫門無相,不著空解脫門有相,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無相,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有相;

不著空解脫門無願,不著空解脫門有願,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無願,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有願。

「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著一切陀羅尼門有,不著一切陀羅尼門非有,不著一切三摩地門有,不著一切三摩地門非有;

不著一切陀羅尼門常,不著一切陀羅尼門無常,不著一切三摩地門常,不著一切三摩地門無常;不著一切陀羅尼門樂,不著一切陀羅尼門苦,不著一切三摩地門樂,不著一切三摩地門苦;

不著一切陀羅尼門我,不著一切陀羅尼門無我,不著一切三摩地門我,不著一切三摩地門無我;

不著一切陀羅尼門寂靜,不著一切陀羅尼門不寂靜,不著一切三摩地門寂靜,不著一切三摩地門不寂靜;

不著一切陀羅尼門空,不著一切陀羅尼門不空,不著一切三摩地門空,不著一切三摩地門不空;

不著一切陀羅尼門無相,不著一切陀羅尼門有相,不著一切三摩地門無相,不著一切三摩地門有相;

不著一切陀羅尼門無願,不著一切陀羅尼門有願,不著一切三摩地門無願,不著一切三摩地門有願。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著一切智有,不著一切智非有,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有,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非有;

不著一切智常,不著一切智無常,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常,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無常;

不著一切智樂,不著一切智苦,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樂,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苦;

不著一切智我,不著一切智無我,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我,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無我;

不著一切智寂靜,不著一切智不寂靜,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寂靜,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不寂靜;

不著一切智空,不著一切智不空,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空,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不空;

不著一切智無相,不著一切智有相,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無相,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有相;

不著一切智無願,不著一切智有願,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無願,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有願。

「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著預流果有,不著預流果非有,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有,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非有;

不著預流果常,不著預流果無常,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常,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無常;

不著預流果樂,不著預流果苦,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樂,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苦;

不著預流果我,不著預流果無我,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我,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無我;

不著預流果寂靜,不著預流果不寂靜,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寂靜,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不寂靜;

不著預流果空,不著預流果不空,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空,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不空;

不著預流果無相,不著預流果有相,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無相,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有相;

不著預流果無願,不著預流果有願,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無願,不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有願。

「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有,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非有,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有,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非有;

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常,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無常,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常,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無常;

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樂,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苦,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樂,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苦;

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我,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無我,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我,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無我;

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寂靜,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不寂靜,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寂靜,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不寂靜;

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空,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不空,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空,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不空;

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無相,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有相,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無相,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有相;

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無願,不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有願;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無願,不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有願。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有法離法界者,不見法界離諸法有,亦不見諸法即是法界,不見法界即是諸法。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作是念:『法界能為諸法因緣。』不作是念:『諸法能為法界因緣。』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作是念:『此法能證法界,此法不能證法界。』何以故?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尚不見法,況見有法能證法界或不能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色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色相應;不見受、想、行、識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受、想、行、識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色處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色處相應;不見聲、香、味、觸、法處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聲、香、味、觸、法處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色界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色界相應;不見聲、香、味、觸、法界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聲、香、味、觸、法界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地界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地界相應;不見水、火、風、空、識界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水、火、風、空、識界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因緣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因緣相應;不見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及從緣所生法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及從緣所生法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無明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無明相應;不見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內空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內空相應;不見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真如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真如相應;不見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法界乃至不思議界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苦聖諦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苦聖諦相應;不見集、滅、道聖諦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集、滅、道聖諦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一切智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一切智相應;不見道相智、一切相智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道相智、一切相智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預流果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預流果相應;不見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相應。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相應;不見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相應。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諸相應中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為最第一、最尊最勝、最上最妙、最高最極、無上無上上、無等無等等。何以故?舍利子,此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最第一故,即是空相應,即是無相相應,即是無願相應,由此因緣最為第一。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不作是念:『我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不作是念:『我得受記,定當作佛,若近受記。』不作是念:『我能嚴凈佛土。』不作是念:『我能成熟有情。』亦不作是念:『我當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度無量眾。』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不見有法離於法界,不見法界離於諸法,不見諸法即是法界,不見法界即是諸法,不見有法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見有法得佛授記,不見有法當得無上正等菩提,不見有法嚴凈佛土,不見有法成熟有情。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起我想、有情想、命者想、生者想、養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儒童想、作者想、使作者想、起者想、使起者想、受者想、使受者想、知者想、見者想故。所以者何?我、有情等畢竟不生,亦復不滅。彼既畢竟不生不滅,云何當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及得種種功德勝利?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不見有情生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見有情滅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知諸有情空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知諸有情非我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知諸有情不可得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知諸有情遠離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知諸有情本性非有情性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智慧。


推薦閱讀:

夢似花落(五)
凈慧長老:理悟和事修
如何做到金剛經裡面提到的 云何應住 云何降服其心?
對心經的理解是不是千人千面,心經是有終極理解還是高就高在千人千面?

TAG:佛教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