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中五個位置的大致分工是怎樣的?在現在這個分工還重要嗎?
謝邀。
夏天寫過文。直接貼了。
上世紀20年代,籃球跟早年足球一樣陣線拉開,二後衛後場,一中鋒中場,二前鋒前場。1932年,瓦特·蘭伯特倡導五人攻五人防,遂變成現在的樣子。
40年代,籃球更多習慣2-1-2落位。位置是二後衛外、二前鋒翼側、單中鋒內。
那時單打少,麥肯說能做到「球不沾地,靠跑和傳到前場」,就和我們中學體育課練二人快攻上籃似的。60年代是快攻對轟時代,跑、傳、接是主流。
半場進攻也有,罰球線一帶穿花繞步,尋機內切上籃是主打手段。參考哈林籃球隊打法。那時代的中鋒,許多是到罰球線做策應,找機會內切,要到位後接球,直接勾射(麥肯許多球皆出於此)。 後衛和前鋒的半場進攻,單打的少,主要是接球內切上籃。沙曼、阿里津這類跳投高手也會找空位跳投。
60年代,雙弧頂後衛+雙翼側前鋒+單中鋒配製依然主打,但單打黨多了。韋斯特用一年多時間糾正自己姿勢後的運球中投,大O的變向運球,貝勒的翼側單打,張伯倫的跨步低手拋也出現了。但這時代基本上:因為運球翻腕吹得較今日嚴,所以庫西、大O這種運球大師都顯得樸實。 背身是全民皆會的手段,靠背身護球、移動、鑽、突破是單打高手們必會的招式。大前鋒和小前鋒的職能依然有點模糊,所以前鋒單打高手們基本還是拿背身護球,找機會鑽籃下勾手或中投的。所以貝勒的進攻手段和射程,其實更趨近於如今的大前鋒。
溫特老師2000年說1971年雄鹿已經用了三角進攻。實際上當年雄鹿的確打過許多次「強邊三角,外圍給天勾吊傳,然後切弱側,天勾選擇背身打或轉移球」的三角起手套路。
70年代,因為UCLA那邊1-2-2套路的滲透,陣型漸生變化。原先的「二後衛弧頂,二前鋒翼側,單中鋒中路」的配製,變成了「一後衛弧頂,二翼側,二內線」的套路。由此,2號位逐漸和3號位併攏,成為搖擺人;4號位則從原先不三不四亦三亦四的搖擺前鋒,變成內線,二中鋒開始流行。
面筐進攻方面,70年代阿奇巴爾德、門羅、槍手等大批華麗流的加入,後轉身、體前變向等遂流行。依靠體前變向突破的後衛們漸多。而出色的小前鋒如巴里、J博士、馬奎斯·約翰遜等也開始在背筐能力出色的前提下,開始有一手漂亮運球,施展面筐進攻技。
內線進攻方面,麥卡杜的中投和面筐、海耶斯的翻身投籃等招數日益精進。背筐進攻的手段比面筐進攻完備得早。 還是有一些較傳統的小前鋒,固守於老式小前鋒的背身套路,利用背身靠打、勾射、翻身中投等手段展開近筐進攻。早年伯納德·金、麥斯維爾等皆是。80年代,1-2-2的位置排布漸成氣候。西克瑪的「西克瑪步」、范德維奇的「范德維奇步」推廣開來之後,中距離單打的手段已很齊全。丹特利、金、阿奎爾、人類電影精華、馬奎斯之流超級前鋒得分手數不勝數。喬丹入行之初,被認為是貝勒和門羅的合體,大致可以理解成門羅的一對一面筐擺脫進攻和貝勒的運動能力優勢+襲筐破壞力。但(這個得一再重提)喬丹、伯德、威爾金斯在80年代瘋狂得分時,他們的進攻依然以無球遊走為主、中距離要位單打為次,三分線距離的面筐單打相對要少得多。
阿奇巴爾德、刺客、哈達維和KJ這四位突破怪,開始讓後衛的背身單打變得不再必要。自那之後,體前變向、變速、擺脫突破上籃、中投成了弧頂型後衛們的標準一對一進攻配置。
90年代,進攻招式的大範圍融會貫通成為主流。
羅賓遜作為中鋒而以速度及中投打造的面筐進攻;尤因的跳步中投;鯊魚的背身靠打、底線霸王步強翻;大夢則將中距離面筐突破、底線翻身中投、勾射、上下步等融匯在其無止境的搖擺里。90年代,全聯盟已完全適應了三分線,所以以中鋒要位單打為軸、射手群拉空間接應打法一度非常主流。 巴克利的可怕之處:雖然缺乏身高,但他屁股之強可以讓他隨便要到位置,力量、速度、爆發力之強讓他可以自由選擇背靠、撤步面筐、中投、翻身強突等手段進攻。至於身高的缺陷,有他匪夷所思的籃下爆發力來彌補。 喬丹90年代的一大創舉是,把無球移動、面筐單打和背身單打都練到了同位置中的極致(當然前三冠和後三冠,面筐背筐各有側重),不只是運動能力,而且是在進攻純技巧的完美上樹了標杆。90年代前三冠的他在進攻端諸般技巧間達到了極佳的平衡。實際上,他是僅有的一個面筐主打、背身主打、兩者融匯都攬到得分王的進攻魔頭。皮爾斯、科比在2002年之後都算是在面筐+背筐進攻技巧方面都大成了,自那之後也就是精純火候和調整投籃選擇的事了。他倆之後,甜瓜是最完整的單打技巧博物館。
對比今昔:
2011年比之於80年代,快攻及機遇戰有減少,陣地戰無球移動也少,但進攻發起點更多元了(當然代價是組織後衛們開始個人攻擊居多)。以2005年規則變化為界,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1、2、3號位遠距離持球擋拆日益頻繁。
對小型後衛來說,背身單打已成陳跡。除了比盧普斯、基德們用來護球、觀察、分球外,用到的極少。面筐用運球擺脫為主的單打已成主流。
總之,拉遠一點看,時代趨勢大致是:持球進攻增多,無球移動減少;半場攻防增多,快攻機遇減少;面筐單打增多,背身單打減少。球員技術在日益全面化,但因為身高、體型的差別,功能側重依然存在,所以分工還是必要的——攻防兩端都還需要周全。
這個問題看過一篇說的非常好的文章,但是找不到原文了,盡量表達:
1、組織後衛。為什麼這個要叫衛?他首先是個防守者,是球隊的外線屏障。然後他是組織後衛,所以其主要作用是球隊的布署與串聯,並不是說組織後衛就是傳球-得分的人,而是說在場上他要執行教練部署的或者自己選擇的戰術,比如他會喊:打5.然後等中鋒地位要球,其他人拉開,傳給中鋒,然後中鋒可能做了內傳內。所以說,實際上助攻數量並不是評價一個好的組織後衛的全部,而是要優秀的防守,清醒的頭腦,堅決的執行力,可以順利的發起教練的戰術意圖。今年,書豪不被 很多美國專家認同,主要原因就是防守不好。2、得分後衛。首先,他還是個衛!因此,他必須防守好。在進攻上,得分後衛傾向於外線得分,並且以接球中遠距離為主,比如雷吉米勒這種。如果他還有一定的突破能力就更好了,但是得分後衛在戰術的接球位置一般都更遠離籃筐(相比小前鋒),所以他的突破難度更大。
3、小前鋒。一般意義上來說的核心外線得分球員,要求最高,要非常能突破,且能夠中遠投,比如皮爾斯這種,他的戰術上接球位置一般在三分以內三秒以外,他的突破方式相對簡單直接,不需要太多的運球,基本上就是一步突破後上籃或者跳投。總之,不能突破的小前鋒不算合格。4、大前鋒。英文是PF,P是POWER,顧名思義,強力前鋒。從其定位來講是最主要的籃板手,和部分內線進攻者,對他最高的要求就是強壯的身軀,有足夠的力量佔據位置,擋住對手從而進行籃板擋拆等。5、中鋒。他也確實是場上的中軸。在防守上,中鋒具有場上最寬敞的視野,是防守的指揮者和各種角度的協防補防人。在進攻上,他需要能夠在內線牽制,給外線球員以空間和分配球。在籃板上,他要能擋住對方,讓其他球員有卡位和沖搶的機會。總之,好的中鋒是身體、技術與籃球智商的綜合體。但是,在現代籃球中,各個位置的混合趨勢是非常明顯的,所有位置的職能都會因為球員能力的強弱而變化,所以我們看到喬丹、詹姆斯、科比等等的內線背打,也看到普林斯頓打法。應該這麼說,在現在的籃球場上,你被分配的位置變得不重要,但是你站的位置非常重要,你站在中距離就要做小前鋒的堅決突破,你站在三分線就要做好投籃或者是戰術發起,你站在內線就要做好卡位。在場上,明白什麼位置做什麼事情,充分執行戰術意圖,仍然重要。所以說很多球迷希望中國隊的後衛也像NBA的後衛那樣,非常能突破,憑個人能力就能搞定,其實既無可能(個人能力沒到),也無必要(從職能上來說並非必須)。非常重要,我不知道你看籃球多久了,但是這個位置劃分確實很重要。中鋒是最後一道防線了,所謂得內線者得天下;控衛,NBA聯盟有個好的控衛的球隊排名都不會差的,控衛是球隊的指揮大師;得分後衛,看看科比就知道了,33高齡了,工資還是最高的;小前鋒防外線補防內線都是很重要的;大前鋒進攻,搶籃板都是至關重要的。
推薦閱讀:
※公平公正地說,今年CBA總決賽整個系列賽的哨子黑不黑?
※CBA常規賽燒腦大劇落幕,老馬告別,常規賽排名卻有疑問?
※CBA球員身體素質明顯不如NBA,為什麼身體接觸和對抗強度比NBA強多了呢?
※為什麼足球不像籃球一樣可以無限次換人?
※26歲了打了一年半的籃球有可能成為職業球員進入CBA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