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里的專業術語太多,經卷的內容太多了,真的要全部系統的學習嗎?
@Paul Yang 說的很有道理,如果智力不足,學起來挺費勁的。
雖然佛教號稱普渡眾生,但是也僅僅是號稱而已。
另外,其實佛典內容不多,你可能入門姿勢不對。
大眾閱藏網搞了一個閱讀整個藏經的活動。調查顯示如果想讀全部的大藏經,也花不了多少時間,何況只需要了解一部分。
我開始學習的時候是使用的《百法明門論》,直接把這一百個名詞先背誦下來。
具體含義可以參考《成唯識論》,百度有一份《心所性業表》是抽取出來,已經沒有更容易的入門方式了。
然後就可以讀《瑜伽師地論》了。
再然後可以去讀一些阿比達摩。其實也就這麼點東西,學起來挺簡單的。
按照佛教的說法,有四種力量不可思議, 分別是業力,龍力,願力和佛力。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的願望,強大願望一定可以實現。
就好比心靈雞湯裡面說的,窮人和富人差在哪裡? 正常情況下就差一個願望而已。
如果你真的想學,一定能學會
學不完的。因為佛法無邊,佛在這個世界說的法只是一小部分。但是為了建立正確的知見,阿含,般若,法相唯識的幾部重要佛經還是要讀的,否則容易被外道忽悠。其實讀了被忽悠的也不少,要反覆讀。
隨喜題主發心和學佛的積極性。我覺得你可以想想三個問題:
- 我們學佛是為了什麼?
- 多聞固然是好的。但是就算把經律論三藏都讀完,就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嗎?
- 怎樣才能讓來生不墮三惡道?去佛學院讀到博士能不能給我們這個保證?
如果想嘗試無為法,的確不需要看太多的經書,也不需要任何天賦和悟性,但是對心性要求極高。你願意嘗試嗎?那就網上搜問道之修。
愣茄經,第一義是自證聖智義第,非言語分別境界。沒有證悟的人,怎麼可能可以通過知識文字,學術研究,來解釋那無生的諸佛密義?達摩祖師言,不見性者,宣講三藏十二部,儘是魔說。用這個建立在我執上的思維學識,以此當做修行,怕是南轅北轍,緣木求魚。所以修行一定要了義。
只是提供一種思路(●°u°●)
我最近也在研究佛學,裡面的各種術語確實和很多。當然了我只是抽空看一些佛經和相關的文章和評論啥的。
我個人認為:並不需要學會所有佛學的知識,畢竟各人精力有限,而且也沒那麼必要。
我個人的想法就是先看那些目前能理解得來的概念然後一點點深入。比如說佛祖闡述的空性,那到底是怎樣的境界又該如何達到,自古到今有無數人有自己的感悟和解釋。
不妨多看看別人的解釋,先看看那些解釋的通俗易懂的,再看看那些講得深奧一些的。至於術語記不住什麼的。這和你記單詞記物理數學等概念記不住是一樣的。
因為他們是陌生的比較抽象的肯定不好記。我的經歷和建議就是多看幾遍,和多看看別人對術語的看法解釋。有時間的話最好能摘抄一些好的句子,正所謂好記憶不如爛筆頭。曾經我也是佛學小白,看那些術語也是很陌生也很好奇的,看了感覺講得挺有道理,但是讓我回憶複述一遍就回憶不起來到底說了什麼。
可是後來我又看了一些術語的講解,漸漸的理解就深刻了,記憶也就清楚了。而且術語太多很亂,你要是真的想深入了解研究的話,我建議你專門準備個筆記本,做好分類和歸納工作,例如佛教宗門的劃分,經書類別的劃分,各個宗門的主張宗旨等等,構建一個佛學佛教的知識體系,這樣就不容易混亂了。
至於術語看不懂的問題,我建議就是找那些大師,網上可以查的,他們有些人講佛理很通俗易懂善於用比喻講故事等等,既好懂還有趣,可以通過他們來深入了解佛理乃至經書的意思。
還有,術語看不懂也不要非得執著於弄懂,有時候不懂只是暫時的也許過幾天你看了別的經書有了一些經歷等等就突然理解裡面的含義了。所以一些佛理能否看懂不要過於強求執著於相。
以上個人淺顯看法僅供參考。歡迎來詢問乃至辯論。你的根性簡直不能再好了,什麼都能忘。還修個啥,還看啥經書。全都忘了,你本身就在修行的路上。
你開車出門辦事或者旅遊需要有個方向和規劃吧?比如你聽說一個地方很好,首先要問問在哪怎麼去吧?經典就是導航儀,怎麼走還是要看自己。無論哪一部經典,你只要去認真去看,不懂了就去找善知識去請教、認證,不會難的。三藏大典,除了論部都適合前期入門修學。
經書就像是醫藥書,瑜伽師地論更是一個醫藥百科全書;
普通病人要的能治病的葯;
吃了能治癒就好,沒必要研究醫藥百科全書。
瑜伽師地論等經書適合有志於弘揚佛法的人研修;
普通學佛者,實無必要。
明白了自己的心,明白的適合自己修行的道路,經書就可以放下了。
修行,修正自身的行為;
並不是修正他人的行為。
教典雲,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通教不通宗,猶如獨眼龍。宗教,宗教,就是秉承一貫的宗旨去教化人的意思。從上往下稱為教化,從下往上稱為師法,其間的人稱為法師。初學不懂很正常,為什麼要建寺廟,供養法師,就是為了傳承經典,給人講解。
經年累月,多少有點。
網上有很多視頻啊!喜歡哪個就看那個!隨心所欲就好!在消遣中快樂的聽一聽!別給自己太大壓力!當然有志向把佛經都學習一遍的話?大家還是很支持和敬佩的!
看到清虛的回答,果然很清虛。我也來答一下,希望以後邀我答題的不要再只是英語方面了,一點都不好玩。
看你是想向理論方向發展還是實修方向發展了。若實修,選擇幾個經咒配合心法日日練習,若精進,會發現成效。(至於是啥成效,自個兒去試唄)若發展理論路線,也還是要走實修,不然對於一些經文就只能望文生義。再從另外一個角度答一下。
不同的經文,會有一些不同的功效。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經文修習。貪多嚼不爛。個人觀點,以上。我不知道題主讀佛經的目的是什麼 有無信仰之類的 單就題主的問題說一下
我的背景是本科哲學 碩博宗教學佛學方向 馬克思主義者 拿佛教當作學術興趣而非信仰 這個背景非常重要 現在知乎在宗教方面的回答真的是不堪卒讀 尤其是佛教方面 尤其是某些人真是。。。
—————正文—————
從學術地位角度來說 專業術語要懂 而且必須懂不懂不行
從信徒的角度來說 強烈建議懂
說實話 如今中國佛教信眾雖多 有幾個能真正把內里的道理講清楚?光這個問題下的答案都足夠體現眾生相了
只從題主的問題描述中 個人覺得題主犯了一個好高騖遠的錯誤
在沒有相關基礎的情況下 直接就讀《瑜伽師地論》了 那麼請問題主讀過佛教史沒有?對原始佛教包括小乘佛教有沒有相關的了解?了不了解魏晉以來各個宗派如天台、禪、三論等的基本思想?(以及 題主你《瑜伽師地論》書名寫錯了。。。
如果沒有相關背景 讀《瑜伽師地論》就如同讀天書 但是如果有了一定佛學基礎的話 《瑜伽師地論》雖然也不一定能讀懂 但卻不至於對其中的名相非常陌生 以至於問出這個問題來
佛教名相雖多 也不過就那麼幾十個 真正的問題其實主要是三個 一是同詞異譯 用一個詞在不同朝代因為翻譯的人不同而不同 比如魏晉佛經中的五陰實際就是五蘊 在《牟子解惑論》中的秋露子實際便是舍利弗等等
二是梵文音譯 有些詞語囿於語言沒有恰當的漢語 於是採取音譯導致術語艱澀 這個非常常見 典型的如般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
三是同詞異意 這點也很好理解 同一個詞 不同宗派拿來用的時候 實際內涵是不一樣的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阿賴耶識 它等含義太多了 楞伽一種說法 起信論一種說法 魏晉一說唐代一說 關於阿賴耶識等流變能寫出一篇博士論文來
當然這是最主要的三個 其他的還有例如本來是宗派專有而後外擴的 例如天台的性具等 又有佛教流傳過程中出現的文獻問題 很多名詞是不自恰的以及衍文、漏寫、隨意使用以前的詞語等等
解決的途徑也很簡單 不要貪求速度 從零開始一點點慢慢補基礎 先看二手著作再讀一首著作 先看概論再看原著 不要心急
最後 強烈建議題主有問題時 首先求助於學術 而非網上那些雜七雜八的所謂的大師們學習《瑜伽師地論》有困難,可以百度妙境長老的《瑜伽師地論講記》視頻講座。
專業術語這些都是小問題,聽多了。熟悉了就好。
記憶力之類的問題,拜佛吧,長期拜佛,依如來福德威神力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祝安!若要講經說法,是要多看佛經系統體系的學習。若要自己修行證悟,學習自己最感興趣最能接受的。佛所講的經是根據不同時期不同根器的人說的。對你適合的可能對別人來說會起反作用。
先 找本 簡短的比如心經 吃透 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其他經看你透的程度 真透了 讀起來自然快而且香
學好古文,學好古文,學好古文,佛經很多都是以故事的形式講述的。真的難學的是論。可以先從《百法明門論》開始學法相。法相就是專業術語
單純為了解脫的話,不是必要的,找到合適自己的修行方法並踐行才最重要。但由於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為了解惑和傳播教法,就會有不同角度的原理和方法的闡釋,並在這過程中會使用很多名詞和邏輯。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靈活學習,但初學者應盡量在同體系內學習,防止由於不同體系的特殊性而產生不必要的困惑。
推薦閱讀:
※古鏡今鑒—處理不好人際關係,說明你不會做人!
※什麼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為什麼學業、事業總是不見成績,很努力卻總是事與願違?
※中國「三聖」之:仁聖孔子。[每日真國學?解讀]
※現代人為什麼要學習幾千年前創立的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