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前十大城市與民國時期相比,發生了哪些變化,原因是什麼?


民國的人口大城市

上海 行政院 4,300,630

天津 行政院 1,707,670

北平 行政院 1,672,438

瀋陽 行政院 1,094,804

南京 行政院 1,030,572

重慶 行政院 1,002,787

廣州 行政院 960,712

青島 行政院 759,057

大連 行政院 722,950

漢口 行政院 641,513 (不含湖北省武昌17.4萬、漢陽不祥,估約10萬)

哈爾濱 行政院 637,573

成都 四川省 620,302

杭州 浙江省 606,136

長春 吉林省 605,276

濟南 山東省 591,490

西安 行政院 502,988

按照一般觀點 現在的大城市約為(市區人口意義上)

北京 上海

廣州 深圳

天津 重慶 武漢 成都 南京 瀋陽 西安 杭州

所以,基本上的格局是早先城市化的東北被條件更好的東部沿海和中西部大都市追上


民國十大:

上海,漢口,天津,廣州

南京,北平,重慶,瀋陽,大連,青島

當代十大: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

杭州,成都,南京,武漢,天津,重慶

以上名單為個人版,僅供參考

現象歸納:

1.計劃經濟時代,重回首都寶座的北京將南京推到了本屬於他的文教城市定位,並且奪取了上海相當一部分的經濟職能,順帶吃掉了原屬於天津的華北腹地。

2.東北大幅度衰落,廣東大幅度成長。基本上就是改革開放的直接結果。曾幾何時的社會主義大工業城市最終還是在資本的衝擊下伴隨著市民的用腳投票搖搖欲墜。廣東得益於瀕臨港台的地緣優勢,加之計劃經濟束縛較少和政策放得開,野蠻地生長起來了。

3.中西部小幅度衰落,華東小幅度成長。同樣也是改革開放造就的,不過程度沒2那麼嚴重。

城市的興衰一直是政治角力和市場經濟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中國,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前者影響力較他國更大。毛時代《論十大關係》中就有談及沿海與內地工業的關係。只是,在毫無人性的資本面前,蘇援和三線建設的老本,還能吃多久呢。

再開個腦洞:左三十年右三十年,左三十年右三十年,是否會是一個中國特色的循環,讓我們拭目以待。想來若是選票政治,單從前後三十年來中國特色十大城市的興衰來看,也可以預見各地是左是右了。

以上

PS:本討論不包含港澳台


推薦閱讀:

西班牙八城記:塞維利亞(三)
為什麼南京留不住人才?
甘肅省平涼是個怎麼樣的城市?
南方濕度大,為什麼夏天還是這麼熱?
在有下水道和現代排污系統之前,古代城市是如何解決排污?

TAG:城市 | GIS地理信息系統 | 歷史地理學 | 世界近代歷史 | 城市地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