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古詩詞有啥用處?
本人就是從小被強迫背古詩詞的熊孩子。
我爺爺年輕時是個中學語文教師,對古時候的私塾教育頗有認同。托老人家的福,我爸我叔叔打小時候起,就被"強迫"背誦唐詩宋詞元曲古文名篇,理由是:小時候記性好,雖然不明白意思,但是記住了以後不會忘,等年紀大了就能理解意思,有所共鳴了。
而我也是從小學二年級開始了這種修行。每逢暑假,最害怕最痛苦的事就是住到爺爺家,只因為每天要背詩(直接導致我沒有正常的童年,別人看過的動畫片我基本沒看,什麼聖鬥士星矢數碼寶貝神奇寶貝都是從小夥伴的嘴裡得知的)。
背誦從基本的唐詩名篇開始,先是較短的絕句律詩,最後到將進酒兵車行蜀道難琵琶行長恨歌等等,我九歲那年會背的長恨歌,記得當時爺爺作了一首打油詩,大意就是我九歲能背長恨歌什麼的。
接下來就是宋詞當中有名的,李清照蘇東坡辛棄疾等人,基本不遺漏名篇。順帶提一句,據爺爺說,南宋詞人張孝祥是我們家的祖先,家譜上有明確記載。不知道是真的還是恰好重名,反正對我而言就是又被強行安利了老祖宗的幾篇代表作(哭
接著稍微背了點通俗歡樂的元曲,之後主要背古代散文,像課本里出師表岳陽樓記滕王閣序之類的很早就背了,結果就是語文教科書里的篇目從來不用背(但是考試前要看一看,因為古文有很多版本差異,個別字不一樣)。
就這樣一直背到初三才因為升學任務重停下來。
就我自己理解,古文教育的初衷大概首先是一種人格培養,所謂讀聖賢書,不太容易干出傷天害理的事情,像我就從小是個內向的慫包,不愛說話,脾氣倒是超級好 ╮(╯▽╰)╭
其次也是一種文化趣味的培養熏陶,比如我爸到現在依然喜歡用古詩詞做qq簽名,隨便寫點文章都要引經據典。背過許多古詩詞的人,人生際遇與詩詞所言相近時不免產生共鳴。
雖說少年時的我,往往不過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最後,親身經歷表明,提前背詩詞古文有助於提高語文成績,原因應該是和優質語料的大量接觸。我自己從小到大語文成績基本在班裡前三,當年別人寫作文擠牙膏,我開開心心引用點名句寫個幾千字,而參加語文類的競賽無疑就成了我苦逼童年中少有的快樂風光的經歷。
話說,初中我們班班花就因為我文章寫得好要和我在一起,結果我居然拒絕人家。。到現在上大學還是單身狗。
唉,好漢不提當年勇。讓小孩背點古詩詞還是很有必要的,那麼他們長大了談戀愛,
腦海里是: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而不是:「如果愛,請深愛」,「有些人說不清哪裡好,但就是誰都替代不了。」背過500+的唐詩宋詞。如果說實際用處,似乎沒有……不過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頭腦中就會回想起這些熟悉的詩句。這時候就會感覺生活充滿了詩意。
背古詩我覺得很沒用!還會影響人們積極性。我也是從小被逼背詩。要說到背詩,最好的方法當然就是理解詩意。比起中國的古詩,我認為外國的詩詞更加浪漫美好,學到初二時,每首詩幾乎都是負能量,《赤壁》,《水調歌頭》。都在宣洩情緒。什麼懷才不遇,顯擺自己、完全不美。而我們背的這些詩呢,到我長大後毫無用處,生活中也不會有人和你談詩。各種解釋說什麼培養美感,培養孩子。這些都是空話,其實毫無益處。到外國留學你就會發現,外國學的東西有50%會受益終身的,而古詩是沒有用的。它要教育的東西你爸媽都跟你講過了,簡直就是廢話。背詩歌就是浪費時間的無恥的表現,教育局完全扭曲了古代詩歌的教育意義,只讓孩子死記爛背來應付考試才是毀了祖國的未來。只是中國不願承認罷了。這種考試系統,中考,高考毀了多少人。背古詩是真的沒用。我們個個當然希望自己長大有份好工作才讀書,但深入了解,背古詩只是應付考試,長大哪裡還記得
更多的是培養一個你對於情感的理解,讓你情感豐富。在你情緒波動很大的時候,你可以有所寄託,讓你把情緒表達出來,而不是依靠抽煙喝酒吸毒。
我個人是很喜歡詩詞的。我覺得詩詞就像書法、茶葉一樣,有一股濃濃的「中國味」。我覺得,只有中國人才能真正體會到詩詞的韻味,這讓我有一點小傲嬌。
首先,詩歌從最初的口口相傳,到後來整理的手抄本,經過3000多年的傳承,來到我們的面前,這得是多大的榮幸啊,真要為古人深深的鞠一躬。
舉個栗子,3500多年前的《詩經》,春秋時期人們口口相傳,周朝總彙整理,秦朝焚書坑爐丟失了一部分,漢朝獨尊儒術繼續傳承,西晉到宋朝先後失傳了齊魯韓三家之詩……
可以說詩詞經歷了上百,上千代人的傳承、守護,它沒有被戰爭摧毀,也沒有被盛世遺忘。如今這些詩詞傳到我們手裡,學習詩詞是我們的幸運,也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有義務把它完好的傳給子孫後代,並發揚光大。
其次,詩詞可以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修的是內在。
修的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韌勁;修的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洒脫;修的是「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雄心;修的是「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氣魄……再多的錢都買不來一顆強大的內心。特別是在如今的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背後,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化來支撐。
再其次,詩詞中蘊藏了很多智慧,跨越百年,千年,依舊閃閃發光。這些智慧可以幫你解決很多問題。
修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齊家:「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治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最後,子曾經曰過「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學習詩歌簡短而富有韻律的美;學習詩歌中「賦比興」,「預揚先抑」,「卒章顯志」等語言技巧;學習「寓情於景」,「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表達方式;學習詩歌中常用的意象,如長亭,梅花,月亮,夕陽等。這都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語言表達水平,也有助於理解他人的話。
如果你在社交中不太會表達,可以多多閱讀學習詩詞。如果你語言功底較好,不妨在合適的場合,言語中夾帶幾句詩詞,對你的發言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酒桌上,提酒時的一句「莫使金樽空對月」,朋友失意時的一句「與爾同銷萬古愁」;畢業季,為朋友送上一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寄滄海」,「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朋友事業失落時,勸導一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後的最後。問:為什麼學詩詞?學詩詞有用么?答: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我看了不下幾千首了,很自信 原因不是葉嘉瑩先生所說的讀詩詞能讓人的心靈不死 於我來說,讀詩詞能克服我的焦慮恐慌。歲月靜好吧
為了更好的學習英語。你看!
巴山楚水凄涼地,responsibility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I would rather be a gay
但使龍城飛將在,come on baby dont be shy
雕欄玉砌應猶在,baby baby one more time
空山新雨後,fire in the hole
王師北定中原日,congratulations
滿園春色關不住,friday is coming soon
秋風蕭瑟花狼藉,motherfucker bulling shit
今朝有酒今朝醉,tomorrow is another day調情用呀~中午還在和男票討論如果知乎有問背古詩詞有啥用的問題我一定要去回答~故事一某次親親的時候本打算適合而止的因為要趕火車,結果腦子一抽在他耳邊低聲說了句:蓬門今始為君開。。。自作孽不可活焉,差點兒沒趕上火車故事二某人化身大灰狼威脅我要吃掉你哦,再次腦子一抽接了句:願君多採擷。。。某人說從此以後無法正視古詩詞了,怪我咯!
捂臉可恥的匿了~
問題問的是用處,但我想你問的應該是為什麼要背 基於這個臆測,竊以為背古詩(詞曲亦為詩,之後就用古詩二字代替了)是因為一些需求 首先,最無奈的需求的是學生黨們考試需要,或者工作相關,等剛性的絕對需求,不得不背。如果重視考試,難免會重視默寫這個得分點,至於為什麼考試會要求,因為大概上面的人或者大眾認為,古詩是古文化的精粹,而古文化是中國人的必修課文化精粹這一點,我竊以為未必,但是古詩首先是文言文,語言是文化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載體,所以古詩作為古文藝術形式中一種廣受歡迎的形式,自然也是有其魅力的,而且古詩是一種華夏式的審美的體現,和國畫一樣。至於古文化是國人的必修課,我也是覺得未必,文化雖然是有民族特色的,但也是有時代特色的,為了讓今人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宣講古文化並無不可,但是時代特色在如今的合理性與適應性也是需要注意的第二,背古詩是比較快捷的提升「文化涵養」的辦法,在外國我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在中國,由於千年文化的傳承,國人其實會更尊重有「文化」的人,這是為自己贏得在他人心目中較高地位的一種途徑,畢竟大多數人認為古詩是「文化人」的東西,「文化人」必定會有「文化涵養」我有必要解釋一下我所用的引號,用的原因就是引號內的內容也許名不符實,因為別人初步了解你的時候,談吐很重要,背下的古詩甚至古文可以不經意的進入自己的談吐,然後讓談吐變得有逼格一些,但是這些都是表象,也許不能真正體會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悲涼,但是這句話總歸還是可以套用的,第二同樣是個無奈的需求第三,出於各種原因的自己真的需要提高自己這方面的文化涵養,不加引號。比如看上的戀愛對象很喜歡古詩詩人,相處的朋友圈都對此津津樂道,亦或是自己對自己的定位里這樣的素質是必須的等等。出於這些類似的原因,需要實際的提高自己這方面的水準的時候,背詩很有用,能夠先比較直接的灌輸一些古文和詩意的審美進入腦海,也讓之後真正去體會感悟古詩打下了很不錯的基礎,既然是灌輸和基礎,對於這第三點需求,背古詩自然是遠遠不夠的,真正需要的是一些理解和感悟,雖然背誦不是必須的,但是是對理解感悟很有效,一試便知第四個,也是最簡單的一個需求,因為喜歡。我喜歡古詩,這符合我的審美情趣,我希望把他牢牢的印在腦海里,這會讓我快樂。需求大概應該是這四種,但是我竊以為您既然會有此發問,那應該不會屬於第三種,因為有這種需求的人很清楚這個問題對於自己的答案。自然您應該也不是第四種,這種需求的人往往不會有提這種問題的自覺,只是憑著喜好就去做了
如果您是第一或者第二種的話,我覺得問這個問題的意義在於說服自己,讓自己覺得背古詩是應該的,然後在做這件並不愛好的事情的時候不會有那麼大的心理障礙。很可惜,這個障礙不會因為知道為什麼背詩而減少多少,畢竟做自己不樂意的事就是那麼煩。
如果能創造出後兩種需求的話,問題自然可以解決,我自己就是一個從第一種需求轉型成第四種需求的人,這不是不可能,但也不是隨便就可以,沒有勉強的必要如果還是始終停留在第一第二種需求上,那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1.是不是一定要背,如果不一定的話,不背也罷;2.我為什麼要做自己不樂意的事,不僅限於背古詩當然,您也有可能只是好奇為什麼有人背古詩或者為什麼有人會被要求背古詩,那就無視我後面的幾段吧!培養美感。古詩詞由於字數限制,要用簡短而又有音律美感的字詞來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或者描述場景。所以很考驗作者的功力。在理解的前提之下背誦吧。古典文學之所以流傳下來,不是沒有道理的。
初三,語文老師看我很不爽,我也看他不爽,一上他課我就睡覺,除此之外我作業按時交,考試分數也不低,所以他很生氣又拿我沒轍。某天語文課,我正迷糊要睡著的時候,被他點名要求把《江南春》背一遍。我十分確定,在我們當時的九年義務教育的教科書中是沒有這首詩的,他教書那麼久肯定也知道我們沒學過,所以他讓我背,基本就是等我背不出然後好損我的。只是他應該沒想到,我站起來一點沒猶豫就背出來了,他只能讓我坐下去。。。到現在都還記得他當時的表情。所以背詩詞有什麼用呢,大概就是偶爾氣一氣看你不爽你又看他不爽的老師吧。
詩歌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
詩歌像花朵,為我們展現了美麗的人生,而讀一首詩,就像是喝了一杯清香的茶,令人回味。讀詩,又豈會變成書獃子呢?孔子也說:「弟子們為什麼不學習《詩》呢?《詩》可以觸發人們的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和人心,可以結交朋友,可以抒發怨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很多鳥獸草木的名稱。」
一首好的詩歌,往往能使人處在一種美麗的氛圍和意境中,讓人身心愉悅。詩,教導了一種人生觀和一種看待世界、生活、自然的價值觀;詩,是文學中的精粹,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極具表現力的文學形式。孔子收集的《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集,其包含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三百零五首詩歌,可謂是一部經典著作。
http://wx1.sinaimg.cn/large/006qnnb6ly1fe5t6g0bhcj309t08vaa5.jpg
南懷瑾先生說:
「至於詩,過去我們讀書,沒有人不是在小學(不是現代的小學)就開始學詩的。每一個人都會作詩,不過是不是一個詩人,是另一個問題。有人問為什麼我們對詩的教育這樣重視,這是個大問題。」
在南懷瑾先生看來,詩歌,是才情並茂、真情流露的,它以抒情的方式,豐富的想像,凝練的語言,抒發了作者內心極為豐富的情感。
詩,也像是一幅美麗的畫,它能夠激發我們無盡的想像。南懷瑾先生說:「詞人柳永的名作《望海潮》則真的充滿了純文學的美,恰如杭州西湖的山水一樣,有說不盡的嫵媚。難怪有人說,就因為柳永的一首詞而引起完顏亮南侵的貪慾了。」
http://wx4.sinaimg.cn/large/006qnnb6ly1fe5t7z8o2rj30dm0dr756.jpg
柳永在《望海潮》中說:「東南的形勢很重要,是湖山優美的地方,三吳的都會,錢塘從古以來就很繁華。那裡的柳樹如煙,橋樑像是彩繪出來的,還有擋風的帘子、翠綠的帳幕,房屋有高有低,約有十萬人家。岑天的大樹環繞著沙堤,波濤捲起像霜雪般白色的浪花,天然的江河沒有邊際。市場上陳列著珍珠寶玉,家家戶戶都充滿著綾羅綢緞,爭比奢華。里湖、外湖和重疊的山嶺清秀美麗非常,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天晴時歡快地奏樂,夜晚則划船采菱唱歌,釣魚的老人和採蓮的姑娘都喜笑顏開。成千的騎兵簇擁著官長,乘醉聽吹簫擊鼓,吟唱、觀賞煙霞風光。有朝一日,畫上美好景緻,回京陞官的時候,好向人們誇耀。」
由此可見,詩的魅力真是非比尋常啊!難怪南懷瑾先生鼓勵我們從小就要讀詩。詩歌的意境是非凡的,讀這些古詩,能令我們心曠神怡,充滿想像。
http://wx1.sinaimg.cn/large/006qnnb6ly1fe5t914hh7j30dc08cjri.jpg
南懷瑾先生甚至還教我們如何去讀這些古詩,他說:
「我常常告訴人們,你們喜歡讀唐詩宋詞,先學會廣東話,先學會客家話,閩南話。那個音讀詩讀詞非常好聽,你拿國語一讀都不對了。所以現代人,很多人學國語出身來作詩詞,我看了蠻頭大的。我說你詩是很好,有詩才沒有好詩,不懂音韻。言語跟音韻,跟文字脫離,文字單獨。」
南懷瑾先生認為讀詩需要先懂音韻。音韻指的是聲調、韻律和詩文音節的起伏和轉折。由於古代語言和現代語言的差異,不懂古代的音韻,在讀起古詩的時候,常會覺得拗口無比。
讀詩,可以使我們變得更有學識;讀詩,可以讓我們變得更有修養,而無論是修身、齊家、平天下,詩,都是必須要讀的。
(本文改編自季風編著《南懷瑾講國學》)
http://wx2.sinaimg.cn/large/006qnnb6ly1fe5t9mmwwrj306r0asaac.jpg
如果能問出這個問題,那麼還是別背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