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是不是一種從眾呢?


那麼,從眾算不算一種叛逆呢?


叛逆或是從眾,都只是一種站隊罷了。

真正的值得去看的,是站隊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沒有理性思考之後選擇的叛逆或從眾,都是傻逼。

傻逼的庸眾和傻逼的特立獨行者,只有傻逼造成的破壞程度的區別,而沒有智商的高下。

這種問題深究下去真是沒有任何意義。散了吧。


叛逆是分很多種的,姑且認為你說的叛逆是指青春期叛逆吧。

如果假設成立,那麼首先給出結論:不是。

青春期大部分孩子都會有叛逆,不過程度不一樣罷了,有的孩子叛逆只是腹誹、背後抱怨,有的則叛逆得很明顯很慘烈。

叛逆的成因非常複雜,簡單來說分兩個。一部分原因是生理上的激素(荷爾蒙)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到了情緒,這一點與更年期有類似之處。

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成長。青少年時期,人面對更複雜的交流,開始與社會有了更真實的交互,這與童年時期生長的環境、人際關係、家庭構成是不同的,為了適應新的生存條件,人會試圖從原有的習慣中掙脫,掙脫父母的控制、管理,如同花的根系反抗花盆一般,人反抗這個圈子以獲得進一步的成長。這樣的反抗不只存在於青少年時期,在嬰兒的二至三歲期間也會發生一次,這是題外話了。

所謂不破不立,沒有這個反抗過程未必是好事。可以看到,劇烈反抗過的孩子在反抗結束時往往獲得了較大的成長,而一部分從來沒有叛逆過的孩子則成長不足,心裡承受能力比較弱,看上去「乖寶寶」,實則缺乏獨自面對人生的力量,他們往往受到過分壓制,在性格上有一定的風險會形成缺陷。這個缺陷一旦形成會延續貫穿他的整個人生。

所以說,叛逆不是有樣學樣,是天性。如果說叛逆是從眾,那麼,吃飯、睡覺、性交是不是也是從眾呢?

另外再說一點題外話:

對於普通人而言從眾是個很有必要的好東西,學會適當地從眾是明智的:一般人能掌握、處理、分析的有效信息是有限的,從眾現象中,大家把經驗、判斷做有機整合,以做出不一定最佳但一定中肯的抉擇,是很實惠的。逆流而行的事精英才做得來。


叛逆不應該是年齡段的問題。

我們常說的青春期叛逆,我認為是處於那個年齡段的青少年對這個世界質疑的特殊階段。

我認為,如果在那個階段叛逆只是為了叛逆的話,是從眾。

那何為真正的叛逆?

從骨子裡的對世界的質疑,堅持自己的獨特看法,而不是膚淺地只在某個年齡段表現出來。如哥白尼的日心說。

木心說:所有的天才都是叛逆者。

那這時的叛逆不是從眾。


在父母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類似的情況。當孩子慢慢長大,特別是八九歲之後,家長會發現,孩子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了,喜歡頂嘴、較勁。經常跟父母唱反調,脾氣也越來越暴躁。

兒童期的逆反行為給家長帶來了很大的煩惱與困惑,那麼,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從兒童自身、家庭兩個方面來探討一下兒童逆反行為發生的原因。

首先,從兒童自身來說,這些都是兒童心理正常的發展過程。隨著孩子的成長,身體各方面的技能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運動能力和協調能力已漸趨成熟,語言和思維能力也有了巨大的飛躍和突破,這使得他們具有了獨立活動的能力

同時,隨著年齡的增大,兒童的自我意識也迅速發展,他們已經能夠將自己和環境區分開來,將自己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了,並且能夠進行自我評價、自我控制了。他們開始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世界,用自己的頭腦來探索世界,評價周圍的事物,而不再像以前那樣完全相信父母的話了。

自我意識的發展,也使兒童出現了自我控制,他們能夠對自己的行為進行適當的調節,以適應環境的要求。同時他們也希望對環境具有一種控制感,能夠對他人、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而不只是被動地遵從父母、老師和成人的安排。他們希望成人將他們看成是一個獨立的、成熟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意見、想法。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他們通常就會以一種與成人的要求相反的方式來行動,以此來突出自己的重要性。

然而,很多做家長卻沒有意識到孩子身上發生的這些急劇的、顯著的變化,沒有意識到孩子對獨立性的需求和對尊重的渴望,沒有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成長,不能夠根據孩子的變化對自己的教養方式作出相應的調整,這樣自然會產生很多問題。產生逆反行為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各個孩子的情況也不完全一樣,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長對子女過分關心,過多地約束和干涉孩子,剝奪了兒童的自主性。八九歲的兒童各方面的機能逐漸成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但是很多家長仍然覺得孩子還小,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擔心他們會犯錯誤。

因此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飲食起居安排得井井有條,生活學習娛樂面面俱到。孩子吃什麼東西,穿什麼衣服,看什麼電視節目,選擇什麼課外讀物,與什麼樣的同伴交往,閑暇時間怎麼安排,什麼時間睡覺等等這些細節問題,家長都一一過問,孩子沒有一點自主空間,什麼事情都得聽父母的安排,什麼事情都處於父母的監控之下。家長一發現孩子有什麼事情做得不夠好,就嘮嘮叨叨,時間一長,孩子自然會生出厭煩情緒

2.家長過多批評招致了孩子的反感。兒童由於自身知識經驗的缺乏和自我調控能力的不足,經常會在無意中犯一些過失性的錯誤。很多孩子犯了錯誤後能夠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產生內疚心理,並下決心改正。這個時候如果能夠正確地進行引導,這些錯誤反而能夠成為孩子發展的催化劑。但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往往表現得不夠冷靜和理智,他們對孩子的錯誤過於敏感,一旦發現孩子犯錯,就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批評,甚至打罵孩子。

有很多家長不懂得批評的藝術,不給孩子面子,當著外人的面批評孩子,使孩子在外人面前抬不起頭來。有的家長批評的時候愛拿別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較,數落自己孩子的不是,諷刺、挖苦孩子。一味地批評,會傷害孩子的自尊,使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受到威脅,長期下去,必然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的影響,要麼使他們產生自卑、內疚的情緒,變得鬱鬱寡歡,要麼就會產生逆反行為。

3.專制型的教養方式造成了孩子的逆反。通常,兒童的自我意識很強,他們希望成人把他們當作一個平等的個體來對待,尊重他們的意見和想法。然而,很多父母卻不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經常以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說話,動不動就訓斥、責罵孩子。

對孩子的不同意見,家長不能夠有效地說服引導,提出的理由經常在邏輯上、理性上站不住腳,卻一味地要孩子服從,壓制孩子的不同意見。那些個性很強的孩子會覺得父母在以他們的權威壓制自己,他們會以反抗來顯示自己的力量。

4.家長教育方式的不一致招致孩子的逆反。有的家長教育孩子時很隨意,沒有統一的行為標準,在一種情況下要求孩子這樣做,在另外一種情況下又要求孩子那樣做。孩子不知道到底怎樣做才是正確的,為什麼要這麼做。另外一些家長對自己的要求和對孩子的要求不一致,經常要求孩子做這做那,而自己卻不能夠做到,或者不讓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卻經常做。試想一下,你自己興緻勃勃地欣賞電視節目,卻不許孩子看電視,逼著孩子做作業,孩子能服氣嗎,能不頂嘴嗎?

5.家長平時對孩子的關注過少,孩子以逆反行為來引起父母的關注。有的父母工作太忙,沒有時間關心孩子,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但又不能以正常的途徑來解決這個問題,就只好訴諸問題行為。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這些不良行為,自然而然地會對孩子給予更多的關注,即使父母批評、斥責孩子,孩子也會因為父母對自己的關注而高興。這個時候父母的批評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正強化,父母越關注孩子的逆反行為,孩子的逆反行為就越多。

6.家庭不和或父母離異給孩子帶來情緒上的問題。有的家庭中父母感情失和,經常爭吵、打架,甚至將對對方的不滿發泄到孩子身上,有的夫妻雙方離異後,孩子在單親家庭中長大,這些不愉快的經歷很可能給孩子造成創傷性體驗,帶來情緒上的障礙。如果這種情緒不能夠得到排解,則會以逆反這一形式表現出來。


叛逆的本質是一種虛假的自我認同途徑。和人格獨立不同的是,叛逆容易促成自我的割裂,而不是幫助他達成自我同一性。

叛逆是種狀態,從眾又是人的另一個方面了。不能一概而論。


算是吧。


我假裝從眾只是為了掩飾內心的叛逆。


叛逆是叛逆。

從眾是從眾。

分開看。


是的


為了叛逆而叛逆,那就是從眾。因為自己的心不想這麼做而叛逆,則不是。是不是從眾,取決於行為者的心。


有些叛逆是嘩眾取寵。但有的不是。


推薦閱讀:

TAG:社交網路 | 心理 | 實名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