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專業人士談一談中原王朝通過絲綢之路(包括戰爭等)對游牧民族的影響或者說互動呢?
比如說這篇文章所言烏古斯與突厥、回鶻、突厥蠻關係考(上)--烏古斯和回鶻研究系列之六自從絲綢之路開通,天山那邊也就是烏古斯人故鄉北包括中原王朝在內的諸多勢力爭奪,從而導致烏古斯人向四周擴散的說法對不對呢? 西遷的烏古斯突厥是不是隋唐歷史上新疆那邊的西突厥呢?比如冶金技術,組織技術中原王朝會不會部分地影響游牧民族(突厥,蒙古)呢?
謝邀 @chaoshui
談到絲綢之路我們首先要明白絲綢之路包括哪幾條路徑,下面簡單說說:
1、南方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又稱「蜀——身毒道」,由古蜀國開明王朝(約BC700~BC316)開闢。由今成都出發,途徑今樂山、眉山、宜賓、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大理、保山、芒市抵達今緬甸境內,再經今緬甸八莫、密支那、曼德勒、仁安羌抵達今印度曼尼普爾邦首府英帕爾,再穿越今印度東北地區到達恆河下游孟加拉地區,最後可以通往西南亞和東北非。2、草原絲綢之路(北方絲綢之路):由斯基泰人(Scythians,又譯「西徐亞人」,波斯人稱他們為「薩迦人」,中國古代史書稱他們為「塞人」或「塞種」)和吐火羅人(Tocharians)開闢。斯基泰人是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原始東伊朗語支民族,發源於伊朗高原,同波斯人、米底人等伊朗民族是近親,他們是歐亞大陸歷史上最早的游牧民族,分布地域西到歐洲中東部的匈牙利草原多瑙河流域(今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附近),東到今俄羅斯南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地區、外蒙古中部肯特山和中國華北地區(今山西省大同市、河北省張家口市一帶)。作為游牧民族,斯基泰人在東西方貿易中不自覺地充當了中介者,正是他們開闢了由中歐多瑙河流域經東歐平原、西伯利亞南部到達今中國華北地區的商路。斯基泰人和吐火羅人對將小亞細亞半島上的赫梯帝國(Hittite Empire,?~約BC1180)發明的制鐵法傳入中國和整個東北亞地區有重大貢獻。3、陸上絲綢之路: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絲綢之路」。這一條路是中國西漢王朝(BC202~AD8)開闢的。漢武帝時期(BC140~BC87),張騫(BC164~BC114)在公元前139年至公元前126年、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兩次出使西域(中亞地區),史稱「鑿空」。陸上絲綢之路東起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經河西走廊、敦煌進入今南疆塔里木盆地,再翻越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脈進入費爾干納盆地,再經圖蘭低地入伊朗高原通向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地中海東岸,之後在羅馬帝國(The Roman Empire,BC27~AD395)努力下經埃及亞歷山大港從海路通向羅馬。4、海上絲綢之路:這一條海上通道直到唐代(618~690,705~907)才基本成型。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主要是泉州、廣州,後期還有長江口、閩江口和杭州)出發,取道南海、馬六甲海峽、安達曼海到達南亞印度半島(德干高原),再往西南經阿拉伯海、印度洋中心區到達非洲東海岸,或者向西北進入阿拉伯海、紅海,穿越埃及經地中海到達南歐(包括南歐義大利半島和東南歐巴爾幹半島)海岸。
--------------------------------------------------------------------------------------------------------------------------------------現在來一一回答題主的幾個小問題。關於那篇文章的說法,我認為確實有道理。不過有一點存疑,就是所謂唐朝和武周(690~705)大力經營西域是絲綢之路通暢和絲路沿線對商業貿易中介爭奪加劇的原因。中原王朝的文明類型屬於傳統農耕文明,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國家存在的經濟基礎是以男耕女織為主要特徵的小農經濟。小農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給自足,對商品交換依賴少。因此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中國古代華夏王朝多實行重農抑商政策,至少不鼓勵、不特別支持發展對外貿易。雖然唐代相對於其他中國歷史朝代來說,文明具有較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但是唐朝對商業活動仍然有很多限制,也並不像一些非歷史專業人士所想像的那樣熱衷於發展對外貿易。中國歷史上真正推行重商主義政策的恰恰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深受具有契約精神和商業傳統的伊斯蘭文明影響的、漢化程度很低的元朝(1271~1368),也只有在元朝商業稅占政府財政收入的比重要明顯高於農業稅。游牧民族由於生存環境惡劣,游牧經濟投入——產出比在傳統社會時代也遠遠無法和農業相比,所以游牧民族更加重視商品經濟和商業活動,甚至可以說游牧文明本質上是一種較低級的商業文明。近代早期歐洲「大航海時代」(公元15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對來臨和盛行一時的「重商主義」浪潮正是受亞洲游牧民族影響的結果。不同於農耕民族的安土重遷,游牧民族四海為家,沒有「家園」和「故鄉」的概念,分布範圍極廣,自然經濟時代只有他們才熱衷於爭奪商道控制權和開闢新商道。所以歷史上游牧民族政權一般來說會給予商人和工匠比農耕民族政權所給予他們的更高的地位,也會更加重視手工業和商業。蒙古汗國(1206~1271)的軍隊屠了歐亞大陸那麼多城市,卻往往放工匠一條生路,而且蒙古汗國和後來元朝的大汗(皇帝)一般都優待商人,還把善於經商的突厥人、阿拉伯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甚至斯拉夫人作為第二等人(色目人)使其政治地位居於漢人(包括南人)之上。元朝直接搞重商主義政策。關於元朝的重商主義政策,可以參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帆先生的觀點:
訪談︱北大歷史系主任張帆:元朝開啟了「大中國」時代還可以看看羅振宇的這一期視頻:忽必烈的二次創業 148-在線播放-《羅輯思維》-資訊-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再說說烏古斯人同突厥的關係。
烏古斯人(Oghuz)是西突厥最大的部族,與突厥汗國(552~583)和之後從突厥汗國分離出來的西突厥汗國(583~657)可汗家族阿史那氏關係十分密切。突厥部族最早是阿爾泰語系原始突厥語族的一支,人種上屬於中亞圖蘭人種(Turan race),即黃白混血人種,系歐羅巴人種(European race,即「白色人種」)與蒙古利亞人種(Mongoloid race,即「黃色人種」)的混血,很有可能是堅昆人(或匈奴人)同斯基泰人的混血(突厥汗國與拜占庭帝國交往的官方文書用斯基泰粟特文書寫,有時還自稱斯基泰人),最早發源於南西伯利亞地區。突厥人祖源地具體來說在阿爾泰山脈東北直抵貝加爾湖西岸和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即今天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北亞地區的布里亞特共和國、圖瓦共和國、哈卡斯共和國、伊爾庫茨克州和阿爾泰邊疆區,這一點已經得到前蘇聯考古發現的證實,基本上沒有爭議。公元583年,突厥汗國分裂為東突厥汗國(583~630)和西突厥汗國,烏古斯部族的先民就作為西突厥汗國的屬民西遷到達天山北麓的吐魯番盆地。後來主要因為尋找新牧場的需要,部分也因為西突厥汗國內部分裂和外部中原大唐王朝的壓力,烏古斯人開始向更西方遷徙,先到達伊犁河流域,再從阿拉山口翻越天山到達七河地區(Zhetysu,即巴爾喀什湖流域,又因為烏古斯人在此地游牧而被稱為「突厥斯坦」,今天屬於哈薩克)。在七河地區(突厥斯坦),烏古斯部族作為一個族群(按我們中國大陸的說法叫「民系」)正式形成,在同其他突厥民族分支如葛邏祿人、黠戛斯人(吉爾吉斯人祖先)、回鶻人(維吾爾族祖先)融合的基礎上出現了九姓烏古斯部落聯盟。這裡應該指出的一點是:西突厥汗國不能簡單地說是在「新疆那邊」。歷史上中國新疆地區同中亞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阿富汗是一個整體,不能用今天的地理形勢(主權歸屬)來割裂中亞地區歷史上的整體性。西突厥汗國的疆域東北到阿爾泰山脈,南到崑崙山脈,北到今哈薩克北部地區,西到裏海東岸圖蘭低地,不僅僅包括今天的新疆。只能說大多數時候西突厥汗庭(牙帳)設在今中國新疆境內。
公元8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Abbasid Dynasty,750~1258)征服了突厥斯坦地區,並且在公元751年的怛羅斯之戰擊敗中國唐朝,成為中亞西部(中亞帕米爾高原以西部分)惟一霸主。在阿拉伯帝國統治下,烏古斯人逐漸接受了伊斯蘭教遜尼派。第三任哈里發馬赫迪(Mahdi,?~785)在位時期(775~785),烏古斯人作為阿拉伯帝國的僱傭軍西遷進入河中地區(中亞西北部鹹海流域,在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後來更遷入裏海東岸的圖蘭低地。烏古斯人作為阿拉伯人的僱傭軍西遷後建立了地跨中亞、西亞、南亞的塞爾柱突厥帝國(Seljuq Empire,1037~1194),在塞爾柱帝國崩潰後分裂為若干國家。其中花剌子模沙朝(Chorasmia,1097~1231)最為強大,一度四處擴張,疆域北到今哈薩克北部,東到帕米爾高原,西北到大高加索山脈(今喬治亞與俄羅斯聯邦車臣共和國、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之間),西南到波斯灣和霍爾木茲海峽,東南到印度河入海口的卡拉奇,南臨印度洋(阿拉伯海),地跨中亞、南亞、西亞。花剌子模國後來被蒙古帝國滅亡,花剌子模人大部分西遷到今天西南亞地中海東岸的約旦、黎巴嫩和敘利亞地區。塞爾柱帝國崩潰後西遷的烏古斯人還在小亞細亞半島安納托利亞高原建立了羅姆蘇丹國(Sultanate of Rum,1077~1307)。1243年克塞山戰役(Battle of K?se Da?)羅姆蘇丹國慘敗於蒙古帝國,遂淪為蒙元帝國的藩屬國。羅姆蘇丹國衰落後,塞爾柱烏古斯人的一支在其領袖奧斯曼(Sultan Ⅰ. Osman,1258~1326)的領導下在公元1299年建立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Empire,1299~1924)。奧斯曼帝國軍隊在1453年攻陷了拜占庭帝國(The Byzantine Empire或Eastern Roman Empire,395~1453)都城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將其正式改名為「伊斯坦布爾」(Istanbul)並作為帝國都城。奧斯曼帝國疆域十分遼闊,地跨歐、亞、非三大洲,包括今西亞地中海東岸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阿拉伯半島西部紅海沿岸、環黑海地區、東南歐巴爾幹半島、中歐匈牙利草原、埃及、北非地中海南岸地區,最大時面積超過700萬平方公里(有部分歷史學家甚至認為達到了1000萬平方公里以上)。奧斯曼帝國的疆域如圖所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Ⅰ,1914~1918)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徹底崩潰。1923年土耳其人民族英雄凱末爾(Mustafa Kemal Atatürk,1881~1938)創建了土耳其共和國,次年廢除哈里發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今天的土耳其人是烏古斯人的後代。
此外,一些烏古斯人西遷到達裏海東岸地區後,逐漸演化為土庫曼人(Turkoman),他們是高度波斯化的突厥人,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前面提到的花剌子模沙朝貴族階級基本上是土庫曼人。土庫曼人的一支卡扎爾人曾經建立了伊朗歷史上的卡扎爾王朝(Qajar Dynasty,1794~1925).土庫曼人是今天中亞土庫曼共和國的主體民族。西亞大高加索山脈南麓的亞塞拜然共和國主體民族亞塞拜然人(Azerbaijanians)也和烏古斯人有一定血緣關係。亞塞拜然人也是波斯化突厥人,同樣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一般認為他們是西遷的烏古斯人同高加索地區原住民混血的後裔。最後回答一下題主提到那個問題。中原王朝在技術上對游牧民族有影響是毫無疑問的。別的不說,游牧民族生產技能落後,連高級工藝品都製作不出來。前面提到,蒙古汗國成吉思汗(1162~1227)一生屠城無數,惟獨對工匠常常網開一面,他的根本目的就在於想利用中原的工匠幫助他製造攻城器械。本來按蒙古人的生產技術,他們不可能造出攻城器械,更不會使用火炮。但閱讀中國、波斯、阿拉伯、歐洲的歷史文獻我們就會發現,蒙古人的武器在13世紀的世界上十分先進,甚至是數一數二的。成吉思汗最初攻打金朝(1115~1234)的城池,常常因缺乏攻城器械而受挫,他本人甚至在一次進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的戰鬥中中箭負傷。後來蒙古軍能夠熟練地運用投石機、衝車、雲梯甚至火炮攻打城市,還在第二次西征(即「長子西征」,1236~1241)中利用火器大敗波蘭騎士,這明顯是依靠了漢人的技術。在蒙古軍三次西征的戰爭(1219~1224,1236~1241,1252~1260)中,中原漢人製造的攻城器械、發明的火藥和指南針發揮了重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至於冶金技術,可以說東北亞的這些游牧民族幾乎全部是從中原王朝那裡學習的。其實對於中原王朝在技術領域對游牧民族的影響,《風暴帝國:解讀世界歷史上版圖最大的蒙古帝國》這本書有很好的論述。風暴帝國:解讀世界歷史上版圖最大的蒙古帝國_百度學術其實關於中原王朝在技術上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影響,更值得推薦的還有這兩本書,一本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拉鐵摩爾先生(Owen Lattimore,1900~1989)所著的《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還有一本也是美國人寫的,作者是波士頓大學教授托馬斯·巴菲爾德(Thomas Barfield)。《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 拉鐵摩爾, 唐曉峰【摘要 書評 試讀】圖書《危險的邊疆:游牧帝國與中國》 巴菲爾德 (Barfield T.), 袁劍【摘要 書評 試讀】圖書推薦閱讀:
※文物002.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丨風華絕代的「中國古代第一老丈人」和他的組印
※舊影瑣憶·雲霧蒸騰銷骨窠
※舊日本海軍航母(二十四):默默無聞 之水上飛機母艦
※霍華德·馬克斯最新備忘錄:歷史再度重演(官方中文版)
※不知道金陵這三大迷案,就別說去過南京